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问题研究中普遍存在不区分投入与产出要素而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现状,这种处理思路难以探索教育投入要素对教育质量的作用机理。由于部分教育投入、产出要素难以直接测量,结构方程模型将是探索这一问题比较合适的方法。通过设置研究生教育投入要素和研究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SEM的研究生教育微观过程模型,并以J大学为例着重探索了教师素质等投入要素对研究生质量的影响路径,提出了打破教师素质对研究生质量间接影响模式、严肃导师科研作风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消费结构和非期望产出,构建一种新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超效率DEA能效评价模型。利用1998—2007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大部分的省份能源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节能方面,各省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引入创新环境和开放程度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区域科技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除外)2012年的区域创新的相关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与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提高是显著正相关;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对外开发程度与科技创新产出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时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显著,但是东中西部呈现出不均衡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机器学习异质性因果推断方法——因果森林估计了数据要素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效应,同时使用个体处理效应估计考察了数据劳动对数据要素促进制造业增长的非线性调节模式。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促进效应显著,同时这一促进效应受到数据劳动的“倒U”型调节作用,即在拥有更大数据劳动规模地区的制造业增长中数据要素投入效应更为明显,但是随着数据劳动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要素投入效应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修正的索洛余值:1980-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LS估计的索洛余值并没有考虑到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文章从Cobb-Douglas方程残差中分离出具有非观测性和特异性的全要素生产率,以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对中国16省1980~2006年间的索洛余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基于OLS估计的Cobb-Douglas方程,高估了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低估了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的贡献份额;1980~2006年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非常明显的波动。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省区1985—2009年经济增长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标准差指标并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状况及来源。研究发现:总的来看,中国省区劳均产出与要素投入均呈现空间σ趋异倾向,而全要素生产率则在呈现空间σ收敛后趋于稳定。进一步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在较长时期内,要素投入总体上扩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有助于缩小省际经济差距,这主要是由要素投入的经济拉动滞后效应和技术的扩散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科技投入产出的省际面板数据,用国际三大检索论文作为基础科学的产出变量,用授权专利作为应用技术的产出变量,采用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分析了中国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空间依赖与扩散,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比较了企业研发经费、政府研发经费、银行科技贷款对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贡献的弹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空间依赖比较明显,空间相关指数Moran’s I均值分别为0.510和0.492,由于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溢出机制并不相同,因此基础科学的空间相关指数波动更大。政府研发经费的绩效总体良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加明显,银行科技贷款的绩效较低,知识与技术溢出对研发要素投入弹性具有"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方芳  赵军 《统计与决策》2022,(21):141-146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文章选取1999—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随机前沿估计方法准确估计了劳动力与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并构建了分时段-分地区-分企业性质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结合协调度与偏离度对要素价格扭曲的演变轨迹进行多维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要素市场价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且在2008年之后有加剧的趋势;劳动力供给者获得的实际报酬高于其边际贡献,在国有企业尤为严重,资本价格实际产出大于理论产出,在非国有企业更显著;相邻省份要素市场化进程的同步性较高,但不同地区两种要素价格扭曲与生产总值的同步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参数理论的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修正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虑到生产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存在相关性的前提下,文章从残差中分离出具有非观测性和特异性的TFP,以2001~2006年36个工业部门面板数据为样本,用Levinsohn-Petrin非参数理论对索洛余值进行了修正估计。结果表明,虽然TFP年均有所增长,但在产出增长中所占份额还有待提高。中国工业行业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门限效应"。主要结论有:科研、教育支出都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贡献;促使科研支出产出弹性出现"门限效应"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当人均GDP高于7 480元时,其产出弹性从0.144提高到0.177;促使教育支出产出弹性出现"门限效应"的主要是教育支出自身的大小,当人均教育支出高于298.87元时,其产出弹性从0.207提高到0.222。因此科研支出要视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适度投入,而教育支出则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格局。基于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上海等50座骨干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将50座城市划分为领先城市、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5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观察,江浙沪地区呈现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模式,其余省份呈现以各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一级指标方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标呈现高度分化特征,均倾向于向省会、直辖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在科技创新绩效方面各城市之间表现相对均衡,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城市,由于其产出的边际值较大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8-2005年中国部分研究所的均衡面板数据,本文对始于1999年的中国政府对研究所改制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文中创新性地采用了IVE、PSA、分位数等多种计量方法估计改制对研究所绩效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潜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的目的。研究发现,改制达到了预期的基本目标,与没有改制的研究所进行比较,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和非盈利的研究型研究所(NPR)的产出效率明显提高。具体来说,改制增强了科技型企业的商业化导向,增加了总收入;NPR的科技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政府资助也得到了加强,有利于其开展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贸易品生产商的三部门开放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了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贸易中介部门,定量分析了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冲击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①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冲击对我国产出的影响较为显著,抑制强度达71.3%,持续时间大致为10季;②对于厂商而言,税收冲击会提高产品价格,抑制国外居民消费,引发国内产出下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国内资本和劳动会转向传统贸易品和非贸易品;③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在出口贸易中的占比虽会导致收敛周期变长,但能更有效应对税收冲击;④跨境电子商务产品替代弹性越小,税收冲击的负面影响越小;且减少替代弹性能使税收冲击响应强度按64.22%的速度衰减,同时使产出波动周期平均缩短4.75季。据此,提出培育品牌卖家、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细化目标消费者、提高消费价格粘性,出台临时性出口补贴应对机制、落实解决出口退税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骞金昌 《统计研究》2007,24(9):3-10
科技活动对就业增长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新技术的采用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可能是节约劳动的技术,它使企业雇用更少的劳动力,同时扩大产出。本文基于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据,首先分析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可能性的影响,进而分析科技活动对生存企业的就业增长率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有正面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无效。  相似文献   

15.
索洛余额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没有解决函数的内生性和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问题,ACF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本文推导了参数的内生性和时变性问题,基于ACF模型提出了我国的时变参数估计方法,并对我国1990-2017年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估。研究结果表明,ACF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从全国来看,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渐下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弱且波动大。分地区来看,各地区的TFP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近年来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水平最低,2012-2017年均为负值。同时,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杨振兵 《统计研究》2016,33(1):26-34
现有研究对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关注甚少。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创新要素结构、科研人员工资扭曲等因素对创新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创新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制造业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资本,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政府资助行为削弱了创新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科研人员工资扭曲、企业自有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了资本偏向。优化创新方向、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和调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贸易视角,基于WIOD数据库和WWZ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制造业国内增加值DVA和RDV比重上升,国外增加值FVA比重下降,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多环节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度缓慢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下降态势,但前向参与度上升,中间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提升;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在参与分工中价值链提升及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资源禀赋和生产环节技术密集度差异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和地位;计算机光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前向垂直专业化(VS1)程度有所上升,从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逐步向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国位置转化。  相似文献   

18.
魏浩  李晓庆 《统计研究》2018,35(1):43-52
基于中国微观工业企业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进口贸易的基本情况,并实证分析了进口投入品对中国企业就业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贸易企业、纯出口企业和纯进口企业相比,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大、就业增长最快、就业创造最多、就业破坏最少,就业增长稳定性也最好;进口强度、进口产品数、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资本品进口、异质产品进口对企业就业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对于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对企业就业增长效果更为显著;进口投入品仅对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就业增长影响显著,而对纯进口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今后,我国扩大进口贸易的相关政策应该进一步的战略性细化,针对不同类型商品进口、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制定有差异的政策,并高度重视有出口行为的进口企业在就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文星 《统计研究》2013,30(1):61-6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及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虚拟经济交易规模逐步扩大的背景下,以1998年二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的数据为样本,以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情况、实体经济部门与虚拟经济部门的互动发展情况,进行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及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间存在协整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灰色综合关联度高,没有出现实质性分离情况;虚拟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边际溢出效应远大于实体经济部门对虚拟经济部门的边际溢出效应,1998-2008年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发展基本处于"供给引导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