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论李白文化人格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颇带空想色彩的政治理想外化成为一个比现实更美更自由的“未来现实” ,它是更具形上色彩的盛唐之音 ,是对现存的超越和展望 ,是在有限的实践当中对无限的执著追求 ,有着深刻的理想主义美学意蕴。李白儒家文化人格的形成深受孟子道德人格观念的影响 ,表现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独立的人格风范。李白的诗歌境界与艺术手法同孟子的人格审美观亦颇为契合。李白任侠的实践意义就在于 :主体渴望在践履的体验中摆脱庸常机械的循环生活模式 ,并在这一历程中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李白仙道文化人格所洋溢的理想主义激情 ,来自于对十全十美尺度的自觉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 ,十全十美的尺度及其追求本身 ,作为有限历史中实践的无限指向升华为崇高的无限境界  相似文献   

3.
李白暮年曾有《经乱离后忆旧游书怀》诗,对其生平经历以往事追忆的方式做了较为完整的叙述。但诗中既有写实性的记述,也有出于某种原因的改写,其中围绕幽州之行与从璘入幕两大重要经历的叙述,即与其此前所作诗中的相关描写有所参差,这种前后诗作记述上的不一致,可看作是李白对其身世经历的自我记忆重构。他在诗中的记忆重构,既与两次重要经历所涉及的相关人物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其写作此诗特定的情境以及其本人暮年亟欲报效国家的热切企望有关。追询诗中这种重构记忆的成因,对于正确评价李白的人格精神与人生追求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白日是李白人生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李白诗的明显特征,他十分钟情于白日。白日组象入诗,表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他的天真浪漫主义因白日的照耀而更加耀眼。  相似文献   

5.
以水为喻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同思维特点。相比先秦时期的其他思想家,老子对水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不是简单地用水这个喻体来比附其理想人格,而是从水的特性中寻找出其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以水为脉建构起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一时志得意满,但天宝三年(744)暮春,李白即被“放归还山”。本文认为,张垍是谗毁李白的罪魁,而他之所以谗毁李白,实因李白卷入了一件与张垍关系极为密切的宫廷“秘事”。“赐金放还”只是李白受辱后一种看似体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容易受“隐含作者”支配,脱离最初的诗题构思行文,使诗歌呈现出违背初衷的状态,形成“跑题”现象.不管什么诗题、题材,作者总要借他人之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要么表现人生的伟大志向、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有志不得伸的激愤、孤独和痛苦,形成独具特色的抒情艺术.可以说,“跑题”现象在李白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研究李白诗歌“跑题”现象,对提升李白诗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的21世纪,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闻媒介在社会力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新闻领域中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新闻腐败现象成为业内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并衍生为一个世界性话题。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抵制"新闻拜金主义",如何才能更深层次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媒体的公信力。本文试图从新闻工作者"独立不迁"的理想人格境界出发,从人格魅力的视角来探究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9.
“逸”从隐逸人格向审美范畴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逸"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它最初是作为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而存 在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审美范畴,这是一个从评人之"逸"发展成为评艺之"逸"的历程.作为评人之"逸" 主要用于对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精神的主体的品评,作为评艺之"逸"则主要用于对山水艺术(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园林山水)的品评.随着山水艺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对"逸"的理性分析也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选》在唐代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对它的模拟学习上。通过分类编年地微观考察李白赋、古风、乐府歌行与《文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模拟是李白学作诗文的终南捷径,从学习模用前人的辞藻、成句、事类到文章体式,经历了一个从早期邯郸学步到成熟后飘然不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篇、遗迹和传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安徽"李白文化"资源具有显性旅游价值、隐性旅游价值以及线路旅游价值。其显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安徽旅游资源的品位;二是可以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其隐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促进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能够改善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安徽"李白文化"资源还因为文化特色鲜明、蕴藏丰富以及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而具有独特的线路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07,(12):4-13
李广悲剧在“烈”,李陵悲剧在一渗”,李白悲剧则在“壮”!仿佛历史常常不是为英雄所设,但正由于英雄的抗挣,才造就了历史的深沉博大。  相似文献   

14.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条件下所期望于人们的各种理想人格品质,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范型具备和谐人格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标志特征.和谐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保证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其条件是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一直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领导人所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当时的历史任务不同,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考察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轨迹,可以看出,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逐渐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由抽象转化为具体,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独立性问题的个案研究。文章认为, 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非独立性几乎是命定的, 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人生难以逾越的两大难题即经济生活和政治权威。蔡伯喈的形象告诉我们: 外部权威的重压与主体性格的软弱的双重叠加和外部的情理包裹与内在的功名欲望的有效吻合是导致士人人格丧失的两大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中从某某与从某从某会意字之别,在于从某某之第二个某字为取某之形或义,而从某从某的两个从某都是凡某之属皆从某的意思,即与某具有共同的意指,在《说文解字》中不是例外。《说文解字》从某类术语与六书不是对应关系,但有配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从某类术语提示文字孳乳各阶段的节点,而六书说明了文字孳乳各阶段的途径。在从某类术语与六书的配合之下,《说文解字》展现出一幅巨大的文字孳乳衍生图景。  相似文献   

18.
李白与苏轼具有相似的性灵与气质,故其皆追求“自然”的审美风格。然李白之“自然”是由其浓烈饱满之情凝聚而成,是“清水出芙蓉”,具有朝气、生命之美;苏轼之“自然”乃“虽物赋形之流水”,蕴含了旷达、超然的生命智慧,充满知性理趣,具有澄澈空明、平淡流转之美。  相似文献   

19.
“气”: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李白及其诗歌的最大标志,析而论之可分为仙气、狂气、义气、骨气、奇气、酒气、豪气、逸气、怨气等.这些"气",既相区别,更相联系,甚至从某种角度说难分彼此.它们相互渗透,共同氤氲出李白这一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千古奇人的独特性、神异性和不可再生性.透过这些"气",李白才显得那样的光芒四射和丰富多彩,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晕染出盛唐文化的绚烂.  相似文献   

20.
“客寓意识”是认识李白的“基准”,这种“客寓意识”首先与李白的生地和家系相关联;其次,在十多年的蜀中生活期,李白觉察到了自己生地和家系的非正统性,从而加深了他的疏离感和客寓意识;最后,天宝初年的长安体验,以“谪仙”称呼为内核的李白诗风,以及将这种文学的、社会的体验在言行上的自觉化,成为李白“客寓意识”的鲜明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