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圣徒崇拜的标志是叩拜过世的圣徒的陵墓。不论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还是在西北地区,穆斯林都建有过世的圣徒的陵墓。那么,这种崇拜的渊源何在呢?下面两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一、圣徒崇拜何时出现?二、圣徒崇拜为什么要表现在对圣墓的崇拜上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普遍传播和发展的一个朝代,大量清真寺的修建、扩建以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墓碑石说明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历史著作中感受到这一点。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清真寺在元代建造、扩建的情况,及其清真寺内保存的碑文的探讨来看,当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有其特.或。这些特点涉及到沿海地区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宗教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研习阿拉伯语以及波斯语是中国穆斯林的重要学术传统之一,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沟通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间的友谊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广泛的今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穆斯林的这一文化传统,对于提高穆斯林自身文化素质、促进国际交流和文明对话、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亚与西亚的贸易古道,也是伊斯兰信仰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通道。不论是在中国广袤的西部,还是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丝绸之路途径的地方依然留有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早期的重要印迹。根据伊斯兰教研究者的考证,这些印迹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有时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它们将域外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塑造了中国穆斯林的宗教认同,反映出穆斯林世界与中国交往的重要历史片段。  相似文献   

5.
在宁波从事贸易活动的阿拉伯穆斯林客商是在华穆斯林商人的缩影,其商业行为折射出内化于伊斯兰教信仰当中的经济伦理与文化特质。了解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研究其民族文化心理和道德范式,对于增进中阿经贸合作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其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也传到中国。因最初的中国穆斯林大多为西域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研习宗教经典的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故经训未被译为中文。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伊斯兰学者开始用中文进行有关伊斯兰的著述和翻译,但主要以“以儒释教”为主,对经训的翻译微乎其微。自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圣训研究及其翻译才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7.
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西征曾给阿拉伯及中亚伊斯兰文明带来灾难性毁灭 ,同时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蒙元时期大量穆斯林入华 ,带来了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先进的科技文化 ,包括天文历算、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化学等方面科学技术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宝库。同时中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火药武器、印刷术也传入阿拉伯地区 ,其中回回人在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西宁凤凰山(即南山)顶,有一组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它与邻近的凤凰亭相互辉映,为古城西宁增添了美好的风光。 这是一座伊期兰先哲的陵寝(俗称拱北)。也许一般人只知道那是个有关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场所,而对墓中葬着什么人?陵寝修建于何时?其人在中国伊斯兰教史及中国和阿拉伯友好交往史上有什么地位与贡献?却鲜有所知。为了不使这位阿拉伯人民的友好使者及其南山  相似文献   

9.
在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古兰经》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问题,其中关于社会的公益问题的思想主张非常引人注目。这种主要针对穆斯林社会救济贫困、扶助危难等社会保障事业以及资助教育文化等公共福利事业的思想主张,曾在阿拉伯帝国及近现代伊斯兰国家、乃至今天我国的穆斯林民族地区,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城市为其孕育、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布,在中东及其伊斯兰地区,形成新的“伊斯兰城市”。这些城市改变了阿拉伯部族的结构和传统生活方式。城市的特有环境,铸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伊斯兰教义、教法的形成,古兰学、圣训学的研究,阿拉伯语的传播,乃至教法学派的发展,都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在伊斯兰城市中,清真寺、浴池以及市场巴扎的建立,城市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布局,居民的房屋构造风格,都是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所致。伊斯兰城市的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礼拜真主、举行宗教仪式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因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也因伊斯兰教传入时间、地域以及信仰者文化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清真寺建造时间、发展阶段、建筑特色、建筑形制、数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认为新疆清真寺与内地清真寺分属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两个不同体系。  相似文献   

12.
浅析宣化冈建筑群的中阿建筑特色及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化冈建筑群作为一处中国伊斯兰教胜地,其在整体布局和单元技法上融中国传统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风格于一体,在建筑美学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作为历史上"回儒对话"的结晶和中阿合璧的典型范例,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建筑群,具有建筑学、回族学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圣史学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一门传统学科,主要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生平历史进行研究。从圣史学的最初发端到发展成熟,再到今人对圣史学的重新解析和专题研究,其中不仅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还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开展对圣史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穆斯林正确理解和把握伊斯兰教的中正仁爱思想,弘扬伊斯兰教的和平宽容精神;而且有助于人们客观、公正、全面地了解伊斯兰文化,消除误解,促进文明对话,维护社会和睦。  相似文献   

14.
中正和平、宽容和谐,敬主顺圣、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长期以来,中国穆斯林在践行伊斯兰教和平理念的历史进程中,有过艰难而可贵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他们始终秉承和恪守“爱国爱教”的和谐之道与和平之道,在中华大地上与各族人民合和共生,绵延发展,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元 7~ 10世纪中期 ,是伊斯兰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法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穆斯林帝国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 ,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促使阿拉伯帝国出现全面繁荣。但 10世纪以后 ,由于“创制大门”关闭 ,伊斯兰法开始走向僵化封闭 ,与现实严重脱离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是造成穆斯林世界普遍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伊斯兰法的兴与衰 ,是穆斯林世界兴衰的重要衡量标尺。  相似文献   

16.
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圣寺的第三大清真寺,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千年传统的重要象征,无论物质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阿克萨清真寺都是巴勒斯坦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是其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以色列全面执行联合国关于巴以争端的有关决议,从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领土撤出,是实现中东和平的关键所在。没有阿克萨清真寺,就没有巴勒斯坦,没有阿克萨清真寺的安宁,就难有中东的持久和平,因此,阿克萨清真寺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部偏西的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摇篮和中心。之后,逐步向东南方向转移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后再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形成现代经济发展的格局。可以说,中国是经历着河流文化到海洋文化的发展进程。 岭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有相似之处,即从西江流域偏西地区开始发展起来,然后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向沿海地区发展。我们将广东经济沿西江流域而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轨迹阐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中国伊斯兰教传播的黄金时代。大量穆斯林涌入中国并散居各地是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元代统治者宽容的宗教政策是伊斯兰教得以生存、传播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宽松契合适就了其传播的有利的文化背景。传播中,穆斯林保留了伊斯兰教外来特色的民族宗教,这使它避免了为中国文化所同化,维护自己的独特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南端曾产生过著名的滨海文明。而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活跃于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的商路。总的来说,阿拉伯人在蒙昧时期,除半岛南部“阿拉伯福地”即也门地区和北部的加萨尼、赖赫米等小王朝已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外,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是极其低下的。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西方无数银行破产,但伊斯兰金融并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整个世界纷纷向结构稳定的伊斯兰金融体系伸出橄榄枝。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被国外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资源优势,很容易实现与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沟通和经济金融的交流合作,宁夏引进伊斯兰金融业务,对宁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