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跃红  熊乾 《学术探索》2004,(9):124-128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之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有 :独立精神———提倡评判的态度、独立的思想并对此负责 ;存疑精神———怀疑是思想和求真的起点 ,主张“无征不信” ;求是精神———把握事物本来面目的求真精神、运用逻辑和实验等理性手段求得验证的求证精神、尊重客观实际和从事实出发的求实精神 ;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态度和大胆创新的方法。其文化渊源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赫胥黎存疑主义、达尔文进化论和杜威实用主义的西方学理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宋学和汉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胡适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仍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模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符合中国人民欣赏习惯的悲剧结局方式,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精神,并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古典悲剧中的因果报应情节,不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还有其惩戒和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天汉二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被腐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司马迁罹祸被刑的主因在内而不在外,这一点似乎尚无人论及。司马迁的思维空间一直停留在“百家争鸣”时代,又错误地认为汉武帝是有道明君,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内因,“李陵之祸”不过是外部条件。受刑后,司马迁彻底地认识到现实的冷峻和严酷,为了完成父子相传的伟大事业,他隐忍苟活,在完成《太史公书》后的某一天悄然而逝。  相似文献   

6.
《史记》悲剧人物结局的美感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史记》悲剧人物的最后时刻 ,发掘悲剧人物身上潜藏的价值因素 ,分析三类悲剧人物结局并得出三类美感形态 :悲壮、悲慨、悲惜  相似文献   

7.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国春 《江汉论坛》2006,(9):121-123
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9.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古昆仑地处环青海湖,其众多的山水神灵像卫星拱托在周边,彰显了渊源于中华民族昆仑文化的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封建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法制近代化,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则困难重重,充满曲折和艰辛。其原因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在此背景下,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自法制的特点,走上了不同的法制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胡如意 《学术探索》2012,(3):186-188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音乐已成为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部分,其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播的推动力量。而钢琴文化的发展和严谨也将受到现代传播潮流的深刻影响。在科技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只有深入探究中国钢琴文化的渊源,了解传统文化如何贯穿于钢琴文化中,才能为钢琴文化探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作品一显著特色是其结局带有温柔、平和的亮色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戏剧演出时间、中国人的审美心态是其形成原因。这种结局既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又有相应的消极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我们把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纳入比较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其一是节日娱乐中狂欢的内敛与狂放;其二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与神圣化;其三是二者的集体意识与个性追求;其四是二者分别侧重的饮食文化与感情文化.在各具魅力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研究中,重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特性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中的"利他"性存在状况,对于该社会的稳定秩序和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利他"的概念构成就成为发挥这一作用的前提条件。有关"利他"的概念分析,早在该词语被创造之前,就广泛地存在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教义之中。并且在现代社会科学的"利他"相关研究中,对于"利他"概念的界定更是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介绍与回顾各种"利他"概念的界定,可以尝试性地理清"利他"的传统文化渊源与现代科学概念,界定二者关系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脉络,为更全面地理解"利他"这一概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西地名命名及文化意蕴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作为一种指称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名可以发现:中国地名人文性较强,包含着较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方国家的地名功能性比较强,注重认知感和导向性,讲求理性和实用.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民族文化心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浙东学术的地域文化渊源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是植根于浙东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古越文化中那种自强不息、励志图强的人文精神是浙东学术文化经世务实精神的根基;从与湖湘文化的比较中可见浙东学术文化更具有注重经济民生的精神;从与岭南文化的比较中也能见浙东学术文化在追求思想“自得”中的特点和局限。明清以来浙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使浙东学术的“经世务实”精神渗透着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诉求。  相似文献   

18.
先周文化渊源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明 《人文杂志》2001,(4):118-121
关于先周文化的起源,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关中土著说"和"晋南说",后有人主张周族起于山东.前两种说法都与周族发展的时代不能照应,后一种看法却有明显的合理性.目前,人们对周族的世系认识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存在缺环,其实并不如此.周族祖先自弃至不窋都为后稷之官,历时夏朝始末,这一时期,他们便处在邰,其地当今山东章丘以南,这应当就是周族的渊源之地;不窋至公刘在今晋南和陕西西安东南古杜国一带;公刘迁到豳,古公亶父又迁至岐山以南的周原.  相似文献   

19.
郝倖仔 《江淮论坛》2005,(5):162-166
李商隐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楚辞视野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与认同,行似折射神合与“端午·楚地”的时空交点产生的历史机缘使二人悲剧感得以贯通,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惯性感伤与诗歌转折结构、抑郁排遣与幻境描写、仕隐二重心态以及取象、造境、诗歌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悲剧形态:屈原是崇高的壮美,李商隐是哀婉的秀美。差异的成因包括地位悬殊、宗教影响、最后的结局、后人的接受态度以及生命力感的刚韧之别。  相似文献   

20.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性的 ;西方悲剧艺术张扬悲剧主人公恶劣的情欲、片面的人格 ,以及由致命倾向产生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艺术肯定悲剧主人公善良的道德、完美的人格以及圆融的境界。曹禺悲剧艺术透射出西方悲剧艺术的文化精神 ,给中国悲剧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