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伞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伞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许多思维方式、生活习俗、政治观念和审美价值。伞的物态之美具体表现为材质美、图案美、装饰美、伞舞之美;伞在民俗事象中的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它是中华民族性格中含蓄美的体现;伞被作为礼物赠送时,表达了不惧风雨、情谊长存的含义;伞在古代隐秘的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体现为对天神的敬畏、宗教意识,同时它还是崇福避邪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消解精神是《西游记》自由精神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上解构既定观念,形式上采用玩世性的游戏笔墨。所谓既定观念,主要包括构成《西游记》思想基础的儒道佛等观念;所谓玩世性的游戏笔墨,因其玩世的不严肃性,而具有了消解意义,主要包括具有戏谑、幽默、闹剧和童话特征的形式。这种消解精神,主要源自《西游记》写“心”的特征和人物如孙悟空市民式的浪漫与自信。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美学的视角,从水质之美、酒质之美、园林之美、企业文化之美四个维度审视山西杏花村汾酒文化的建设,对当前及今后的环境和审美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其他居住地的人们而言,那些居住在洛基山脉的人们享受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而通常,人们所处的环境往往都是自然与文化耦合而成的产物。一般说采,某处原始的自然,一旦遭遇移民,就会烙上某种人类文化的印记,从而很难保留原始的自在样态。大多数风景都是一种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但也有很多风景,对它们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仍然是自在的自然——这是相对于由文化主导的人化风景而言的。较之于美国东部这处被文化驯化了的风景而言,西部的洛基山脉则是一处被文化遗忘了的风景,一处以自然为主导的美丽画卷。它依稀告诉我们:不是自然存在于我们之中,而是我们生存于自然之中;环境是我们的,我们是环境的,我们与环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联合体”;文化的风景之美,较之以永恒而丰富的自然之关,不过是暂时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绕三灵”仪式是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悠久且规模庞大的仪式,一年一度的仪式期间融合了白族宗教信仰、白族歌舞表现、白族生活特色与白族服饰等众多文化现象,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云南大理白族女性的服饰文化是“绕三灵”仪式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展现了白族女性对于“绕三灵”仪式的文化观念。“绕三灵”仪式在大理民间为期四天,期间聚集了以村民、准备祭品者、“莲池会”成员和仪式表演人员为主的白族女性,白族女性服饰呈现了不同群体身份下的文化差异性。白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差异性受到心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影响,进而表现为具有装饰之美、宗教信仰之美、身份认同之美、功能之美和技艺之美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7.
从题材设计、情节设计、文化设计几个方面对韩剧的设计美学进行分析,指出其具有的素朴之美,和谐之美以及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之美,使其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这正是韩剧得以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复杂国际环境滋生了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文化"排异"反应,"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时有发生。对此,应积极进行深入的对外文明交流。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求同存异,加强沟通了解,互相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成果,挖掘中华优秀文明的现代性基因让其"走出去",把外国优秀文明"迎进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新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应深刻认识"各美其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美人之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美美与共: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之内在意蕴。极力彰显新时代"现实之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题中之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之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新时代"加强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交融;发展共性文化,促进文化相通;践行‘一带一路’,构建文明之路;开展人文合作促进多元交流;坚持政府主导,拓宽传播渠道并处理好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之实践进路。在相互平等、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持续深化与他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使中外文明以交流实现互鉴、以互鉴促进发展,促进中华文明"走出去"、世界优秀文明"迎进来",推进世界各国文明深度交流交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为中外文明交流构筑坚实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非常鲜明:1.以俗为美成为一种时代审美取向,雅俗并峙成为文坛的基本格局;2.思虑深沉的阴柔之美取代了唐代文学所创造的才气发扬的宏壮之美。宋代文学审美特征的形成只能从其生长环境──宋代社会去寻求解释。宋代所实施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是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唐代,但其国势却是日渐衰微、积贫积弱的。积贫积弱的国势正是宋代文学尚阴柔之美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0.
精巧细致的金镶玉首饰,将细腻繁复的金箔与大气圆润的玉石融合,重现手工金饰之美;将金箔工艺与围棋相结合,在变化多端的棋盘上分布,展示简约之美;高科技的蓝牙耳机,外观独特之处加入金箔花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园林绿化与文化艺术一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前进而变化.如我国古代园林,殷周之困,是以天然的树木花草、禽兽为主体的园作秦汉而后,建筑物、园林艺术渐渐发展;唐宋以后,楼阁亭台、山水小品方成为主体.纵观历史,园林发展的各个阶段莫不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赋之园林以时代精神,让其具有新特征、新形式、新内容.新的园林,应有三大前提:一是有利于生态平衡;二是防止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三是美化生活,提供休息娱乐场所.这就要求突出。绿,和“美”两个字,而且要求“绿”、“美…  相似文献   

13.
重在实用的公文,作为处理公务的重要工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实用性是公文最显著的特性,公文的内容具有实用美和威严美;公文的主题明确单一.表现为鲜明美和单纯美;公文材料呈现为真实美和准确美;统一有序的公文格式体现出规范美和严整美;公文语言之美是一种严肃、和谐的庄重、得体美。  相似文献   

14.
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阴柔美郁桂平在美学史上明确提出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的概念,“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开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  相似文献   

15.
《白雪公主后传》是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小说中作者巴塞尔姆刻意突出了主人公白雪公主的秀发,借此意象对传统观念中美的概念进行颠覆。小说通过刻意制造白雪公主头发之美与现实形象的巨大反差,扭曲了经典童话中的形象之美;再通过他人对头发的反应,折射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的贫瘠,揭露人心的麻木与空虚,对心灵之美提出质疑;最后借小矮人对头发的感慨,展现现代人毫无目标性的生活,解构生命之美。巴塞尔姆推翻了经典的形象,颠覆了美的概念,显示了后现代主义反传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终南文化是陕西颇有特色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性文化,其特征为:文化形态上的山水之美、文化追求上的超逸之姿、文化指向上的仕宦之心。  相似文献   

17.
廉洁文化教育是高校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亦是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加强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群体职业道德良知,弘扬社会尊医重卫风尚,构建国家惩防腐败体系。为破解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中角色模糊与理念偏倚的主体之困、精神迷茫与价值偏离的客体之困、内容枯燥与方式僵化的介体之困、机制分离与环境薄弱的环体之困,应加强组织、思想建设,建强廉洁文化教育队伍;培育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廉洁文化教育实效;构建教育机制,营造教育氛围,优化廉洁奉公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和"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就是由此而来。将汉字当中所蕴含的"中和"之美延伸至现代字体设计范畴,对于其传播与拓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和"之美对于汉字的本土化设计非常重要。将"中和"之美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字体设计相结合,为"和"文化的传播与拓展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寄托于玉。古玉之美,不仅在于它”材质的自然之美,更在于它的造型之美、雕琢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如今.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收藏古玉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为避免收藏者由于玉器养护知识不足,从而导致一些珍贵玉器受损跌价,失去珍藏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温庭筠的山水田园景物诗,总体上表现出清拔旷远之美。其内容包括三类:其一,身在世途,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欣赏;其二,归隐息机,体味田园风光;其三,亲近释道,寻幽访逸,寄情山水。这些诗“清不减贾岛,润更过之”,在“清”中又自有特色:清中有明丽鲜媚,故而不寒瘦;静中有生机活力,故而不死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