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艺术方法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是“诗三百”对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然而,在古典文学教学领域里,由于人们对比兴艺术方法的认识不一致,因而学生学完《诗经》的一些篇章之后,仍然弄不清比兴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往往采用的是“形象说”。然而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绝不是单纯地对形象的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意象。“意象”从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创作与欣赏统一的角度,对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式作了准确的表述。比兴性、承袭性、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比兴艺术手法为《诗经》所创,《楚辞》则踵事增华,第一次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比兴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艺术思维到《楚辞》则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离骚>不但发展了比,而且发展了兴,创造性地将比兴融为一体,共同推向了象征的高度,成为比兴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象征艺术;<离骚>的比兴象征,按其不同的对象和层面,可以分为单个事物、典型情节和通篇比兴三个系列,也就是说<离骚>中包含着三个层次和形态的比兴象征,从而构成宏伟完整的比兴象征体系.这是屈原对我国诗歌比兴艺术的极大丰富、发展和创新,并且把它推向了前所未有、后难企及的高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独领风骚、笼盖古今的伟大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现在作为诗歌艺术手法的比兴,过去曾与原始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的比兴亦不例外。彝族的比兴与他们过去的原始信仰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了一种思维形式和价值观念,兼具审美和表现是非善恶的功能。作为诗歌音乐美的“音律”,彝族的传统母语诗歌不是以押韵的方式,而押音节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略论《易经》的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经》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卜筮之书,同时又是一部准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考察,全书多用比兴写成。它体现出原始比兴艺术的基本特征:用符号系统和语言文字共同创造比象和兴象,其比义和兴义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比兴艺术功利性很强,但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易经》的比兴实为中国诗歌艺术中比兴手法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兴寄”理论是唐人诗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所谓“兴寄”即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寄托深刻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从分析唐诗的修辞手法入手,研究“比兴”手法与诗歌修辞的关系,进一步解读“兴寄”说对诗歌修辞艺术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空间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他们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中,也同样观照着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而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2.
刘怀荣 《东方论坛》2004,(6):28-34,50
赋、比、兴经过汉以前三个发展阶段,至汉代终于从感性的巫术、宗教仪式中分化、独立出来,开始了其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但汉人从修辞手法或诗歌表现手法着眼,混同比、兴,其所谓兴,实即是比;唐人合比、兴为一词,重视的是诗歌讽谕性的内容.因而,他们对比兴思维的艺术审美特征,都还缺少明确的认识.明、清以降,比兴艺术思维的自觉和深化呈现为三个明显的演进阶段,即陈沆、张惠言等人以比为重心、重情意与形象相融的比兴观,周济、谭献和陈廷焯等比兴兼重的比兴观,及况周颐为代表的以兴为重心的比兴观.从中可以看出,越到后来,比兴艺术思维的艺术美学特征越得到了完美的显现.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唐诗中的一块奇葩,其诗歌作品不仅数量多,内容题材广阔,而且在抒情的方式和途径上、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个性,也更具特色.李白的诗歌作品强调个性化抒情,突现自我主体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攀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与绘画     
唐代诗歌与绘画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的颠峰。虽然大致上诗歌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图画是通过色彩、线条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但二者之间却有着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也正由于诗人与画家的沟通和两种艺术之间的互相渗透,才相得益彰,使诗情画意在唐代诗人和画家各自作品中都得到光辉的体现,创造了“诗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诗人不断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汲取营养,与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如意境、意象。比兴等)相结合,扩大了海外华文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中西诗艺相通的基础上,海外华文诗歌表现了向中国诗学传统回归且与西方现代诗学精华融合贯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美学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的比兴指诗歌的分类;两汉时期经学家往往从诗的教化作用出发把比兴看作诗歌的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比兴的认识呈多元化态势:比兴既指表现手法,也指作品的含蓄美以及批判现实的诗歌内容等;在唐代比兴被理解为讽喻政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内容而升华为一种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8.
先秦比兴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比兴的发展轨迹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先秦比兴完成了中国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过程,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先秦比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以《易经》为代表为比兴的萌芽期;以《诗经》为代表为比兴的成熟期;以《离骚》为代表为比兴的繁荣期。虽然各时期的比兴特征不一,但彼此有较多的联系。此外,本文对比兴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清代贵州女诗人孙诵昭的诗歌虽然只有二十三首存世,但是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却很丰富,写景、怀远、思乡、赠别、怀古、悼亡等均有涉及.不仅如此,她的诗歌大多写景优美,感情真切动人,尤其比较讲究艺术构思,注重抒情技巧,锤炼诗歌语言.作为黔中清代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的二十三首诗确实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古代咏物诗五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咏物诗除了诗歌的一般特点之外 ,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表现在比兴寄托、形神兼备、景情交融等三方面。这三者既是古代咏物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也是审美创造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