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集体著述。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学说的精华,抛弃了墨子关于天志、神、鬼的思想,注重实践经验,重视吸取和总结各方面的成果,成为战国时代的“显学”。墨家“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经》一书反映了后期墨家是如何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成份,怎样以当时的科学成就来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  相似文献   

2.
《墨经》是墨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理论硕果,是微型的百科全书,从传世各类手工业技巧,到总结提升各门自然科学知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镇,启示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创新发明。《墨经》有系统的几何光学知识,把数学、物理学与光学知识综合贯通,提出“端”范畴。“端”范畴的数学意义,指“点”,物理学意义,指“微粒”,光学意义,相当于初步的“光量子”概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关于类概念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专著《墨经》,便是以类的同异原理为依据而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可以说同异规律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 晋代的鲁胜曾为《墨经》作注,称为《墨辩注》。该注的正文遗失,仅存一个简短的序言(见《晋书》第十五册,卷九十四、鲁胜传)。在序言中,鲁胜对《墨辩》逻辑作了有重要价值的评估。他认为中国的古代逻辑“名学”起源于孔子“正名”的学说,但真正尊定了名学的理论基础的是《墨经》,所以他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为什么说辩经这部著作是名学的根本呢?鲁胜说“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鲁胜的这一见解,在墨子的著作中是不乏例证的。墨子是《非攻》中就指出:现在人们都知道杀一个人就算是不义,可是许多王公大人对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大  相似文献   

4.
《墨经》是我国逻辑史上的光辉篇章,其中许多精华有待我们去吸收.《墨经》中讲到一种推理形式,叫做“侔”.近年出版的几本逻辑史著作对此均有所论述,但大都“语焉不详”.“侔”式推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推理?其逻辑性质如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其客观依据又是什么?可靠性怎样?它和普通逻辑中的“附性法”直接推理是否一回事?《墨经》中对“侔”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今天又应如何对它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墨经》作者问题,胡适和冯友兰都认为是"后期墨家"的作品,所谓墨辩六篇大致出于后期墨家之手,这为学界较普遍认同。但反对之声,即坚执《墨经》为墨翟自著的文章时或见到。其原因之一,没有就《墨经》所述内容与撰写体例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论说。《墨经》所述内容、撰写体例与《墨子》的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的有关篇章的内容论述形式和撰写体例是完全不同的。《墨经》应为后期墨家所作。  相似文献   

6.
《墨经》包含着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这体现在《墨经》对于“言”与“名”的理论,《墨经》的定义方法,《墨经》对“辩”与“说”的论述等方面。《墨经》认为,“言”是口的一种功能。“执所言而意得见”。“名”是用以“举实”的。《墨经》中的“正名”学说超出了儒家的政治、伦理的正名理论,而真正成为“名辩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墨经》中运用了多种的定义方法。《墨经》认为“辩”的特征是“争(反)”,其目的是为了“明是非之分”,“察名之理”。“辩”的准则是要“当”与“宜”。《墨经》的“说”运用的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的后期墨家著作《墨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科学思维和言词交际的方法、形式和规律,提出了颇为完整系统的逻辑学说。它不仅包含普通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理论,也包含丰富的辩证逻辑思想因素。《墨经》分析了“名”即概念范畴的性质、作用和种类,用定义、划分等方法,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概念范畴体系。《墨经》总结了“说”即推理论证的实质、原理和各种方法技巧,为古代科学思维和百家争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工具。《墨经》提出了“同异交得”即矛盾双方同时把握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古代思维产出重要科学成果。《墨经》的逻辑成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久”、“宇”是《墨子》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称谓。何谓“久”?《经上》曰:“久,弥异时。”《经说上》曰:“久,合古今旦莫(暮)。”何谓“宇”?《经上》曰:“宇,弥异所。”《经说上》曰:“宇,蒙东西南北。”这是墨经对时间和空间下的定义。意思是:时间就是各具体时间的总和,包括古往今来,昼夜晨昏。空间  相似文献   

9.
《墨子》前七篇的作者,今人多倾向于它们是墨家后学所作。本文认为《墨子》前七篇基本为墨子自著,它就是学术史上向来没有落实的所谓"墨经"。这对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墨家学派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作《经上》的目的是什么?《经上》是干什么用的?目前的“课本说”“百科全书说”“哲学体系说”以及“字典说”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通过对道藏本《墨子》的《经上》和《经说上》做新的断句和分段,发现《经上》中藏有《原经》。《原经》正好100字,共20句,每5字一句,易于背诵。这种“《原经》说”还认为:最初版本的《经上》就是由对《原经》中所有的 词逐个进行阐释而形成的。它较好地解释了《经上》的形成原因。这一发现为研究《墨经》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为理解《墨经》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视角。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份《原经》的现代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来的儒法斗争,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影响着机械科学的发展。今天我们研究机械科学领域的儒法斗争,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我们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深入批林批孔,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发明创造。远在三、四千年前,就已使用了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和原始的纺织机械。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总结了劳动人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辩”的涵义、“辩”的作用、“辩”的方法、“辩”的准则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均为墨家之逻辑学研究的起点,对我们的逻辑思维也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3.
独具特点的自然科学知识《墨经》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自然科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此之多而又比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集于一书,在当时实属罕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墨经》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自然科学专著。其中最突出的是,感性自然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系统化、理论化。这表现在: (1)《墨经》中所使用的许多自然科学概念,虽不能说都是它的首创,但这些概念在《墨经》中却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一方面通过定义的形式,使这些概念具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另一方面,这些概念已经不是孤立的或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按照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研究《墨经》的学者大都把“效”理解为“说”的一种具体论式或者理解为“说”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对“效”的研究成果 ,认为“效”不是对某种具体推论形式的论述 ,也不是对“说”的原理的概括 ,而是一个与《墨经》逻辑研究的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重要范畴 ,“效”决定了《墨经》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目的 ,在《墨经》逻辑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墨经》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客观事物的语词符号。在《墨经》中 ,后期墨家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提出了名的分类理论 ,具体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以及名与名之间的关系 ,深入阐发了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 ,《墨经》的名学实质上是一种关于语词符号的符号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墨经》在逻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概念是《墨经》逻辑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而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类”思想。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比,认为在内涵上两者是一脉相通的。作者认为《墨经》中的“类”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数学家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论文用E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论述秦国墨者的逻辑学贡献。E考据,即数字电子化考据。元研究,即总体超越的研究。秦国墨者,是活动于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支派,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重要人力资源,应吕氏征召参编撰稿,收入《离谓》《淫辞》《别类》等多篇论文,继承发展《墨经》逻辑学,是《墨经》逻辑学沦为“绝学”前的最后辉煌,是《墨经》研究史中的重要事件,其所呈现的逻辑范畴与原理,具有积极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8.
拙作《墨子“三表”说初探》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之后,不虞加入了一派学术观点的行列,引起一些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卢枫同志发表的《墨子的“三表法”是唯物主义的吗?》一文(见《湘潭大学学报》八○年一期),把拙文列为“最近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三篇研究‘三表法’的文  相似文献   

19.
“援”式类推体现了《墨经》的逻辑类型, 《墨经》的逻辑类型是不同于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类推逻辑。从《墨经》所讨论的主要推论形式出发来了解古代逻辑初创时期的逻辑类型, 不仅对研究中国逻辑史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普通逻辑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墨子》思想具有实用主义倾向,表现为反儒家传统,重视物质利益、经验活动等观点和“由下至上”的思维形式。但是没有把“下”落实到“个体”,只是从“类别”出发,又归结到“整体”,所以实质上没有摆脱“整体——类别”的传统思维,与儒家思想殊途同归。这是由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阶段要求所决定的。《墨子》在先秦独树一帜,对后代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