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本是曹雪芹为小说里的小儿女们“建造”的一个典型环境。但二百年来,《红楼梦》的读者都盼望这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能够再现于世。据专家考证,现今尚存的恭王府后的“萃锦园”,其部分建筑格局,就是模仿:“大观园”的式样翻建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红楼梦》是一个多面体: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出种种不同的分析,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红楼梦》的中心和重心在写大观园的“女儿世界”。我们将作品中宁、荣二府的作者略为写出的男人们活动的世界划分在外,单从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整体来看的话,可以划成下列的四个不同的生活圈子:以贾母、王夫  相似文献   

3.
<正> 我校中文系周中明教授的著作——《〈红楼梦〉——迷人的世界》,已由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对美国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所主张的《红楼梦》“两个世界”说(现实世界和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理想世界)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红楼梦》“既不是现实世界的照相式的反映,也不是理想世界的乌托邦式的寄托,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亲睹亲闻’的基础上,熔铸着作家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幻灭和悲哀,饱含着作家血泪感情所进行的伟大的艺术创造;它是丰富多采、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由作家独创的迷人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里存在着大观园以外、大观园以及太虚幻境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基本特征分别是淫、情与空。这三个世界的存在与相互纠缠的种种表现暗示着贾宝玉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表现出他在女性态度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最终反映了《红楼梦》女性意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游大观园     
三种不同的大观园外地来京的朋友,都希望到北京有名的大观园游览一番,我自然要满足他们的要求。虽然他们大多是读过《红楼梦》的人,但却缺乏对大观园的具体了解。于是在他们游览之前,我对他们说:被人们常常提起的“大观园”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一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那个大观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因果性学说以及余应时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无疑是解读《红楼梦》悲剧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最佳切点。根据自然与社会的因果性以及因果制约、互变原理,大观园理想世界的诞生有其原因,它诞生后又变成影响大观园内外世界的一种新的因素,但由于大观园理想世界中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既脆弱,又不自觉,尚未形成合力,故最终本能冲决封建道统结构的质变线而归于失败,从而酿成大观园理想世界的毁灭,这也就是《红楼梦》悲剧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日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堪称世界古代文学双璧。曹雪芹和紫式部两位作家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大观园”与“六条院”,随着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观照,他们的理想又走向了破灭。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道家自然精神作为一个衡量现实和建设理想社会的价值体系,并以此为研究视角观照《红楼梦》。曹雪芹深刻认识到这个理想社会体系本身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脆弱性,并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凸显出来,使得大观园这个道家“自然世界”在纯美之中也夹杂着浓浓的挽歌情调。与前人相比,作者实现了对道家自然精神认识上的超越。显得既有一种对大美的不懈追求,又有一种最终落脚于现实的悲壮。  相似文献   

10.
“沐皇恩”“延世泽”是高鹗续改本(《红楼梦》中的结局部分,历来为红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斥之为“一条光明的尾巴”,认为它不仅严重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而且也严重削弱乃至抹杀了《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但事实上,高鹗续改本《红楼梦》在二百年来却一直赢得了《红楼梦》的所有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小说的社会意义得以充分显现。近年来,红学界重新审视和评价高鹗续书的功与过。其中,有争论,也有共识。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在此,本文仅对《红楼梦》中“沐皇恩”“延世泽”的描写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可谓是集中国丰富称谓的一个“大观园”。《红楼梦》称谓主要存在于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直接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二,旁系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三,配偶间的称谓。《红楼梦》中不同关系人物的称谓的细微之处无不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实质。《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红楼梦》艺术结构存在着两种互为对应的艺术空间:描写荣宁二府的“凡世”与展示大观园的“乐园”.作者有意安排这两种艺术空间的对应,以表现自己的人生“心史”.“大观园”作为作者的理想人生境界,杂揉着东方文士风雅情趣和乡间田园韵致的文化品性.《红楼梦》两重艺术空间的崩塌与幻灭的悲剧是一种处于封建时代晚期的智者与诗人所感受到的世纪末悲哀——现世已经弃绝,理想却正在迷失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3.
古典小说的结构偏重于时间的相续性 ,现代小说的结构则侧重于空间的广延性。《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但在空间结构上却表现出现代小说的风范。宁荣两府处处声色货利人欲横流 ,可称之为“欲场”。大观园却不乏清纯本真相悦相爱 ,乃是一个“情场”,但是它处于“欲场”的包围和侵袭之中。不愿堕入“欲场”之中 ,惟一的选择就是逃往虚无 ,这是《红楼梦》叙事的宏观形态。大观园内部的空间差异 ,则呈现出人格象征的微观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4.
周汝昌先生晚年宣传《红楼梦》“整体一百零八回书,这个整体一百零八回又分为前后两扇,每扇各为五十四回书文,形成一个大对称的格局”,这个结构还具有决定一切的作用。经过我们认真考察,他引以为据的“一百零八钗”和“一百零八回”在小说中都不存在。《红楼梦》也不存在“‘十二乘九’结构法”,这个结构法根本不符合文学的创作规律。周汝昌支持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的实质就是明日张胆地撕裂《红楼梦》完美的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些人物之所以如此经得起反复的品味式精读和反复的解剖式研究 ,正因为他们身上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除了那些现实主义的、典型的东西外 ,还存在着许多非典型因素。就创作方法而言 ,这些恰恰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所带来的。因此 ,从作品实际而非先验的“现实主义”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贾宝玉 ,认识贾府和大观园的环境有许多非典型因素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意义。曹雪芹不仅在人物定位上以“受享”为基本态度突出了贾宝玉的非典型色彩 ,而且从他的长相、言语内容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将这一非典型特征具象化。这种公开要求“受享”的个性在当时是大大超前的 ,其进步意义丝毫也不亚于补天 ,《红楼梦》的现代性和它的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此。在整个贾府特别是大观园这个非典型环境中 ,林黛玉等人物身上也多少不等地存在着非典型因素。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或非典型性格作为一个创作命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非典型角度入手 ,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问世二百余年来,在如何理解和评价这部小说的问题上,一直存着激烈的斗争。新旧“红学”家们居心叵测地制造出种种谬说,极力抹煞和歪曲《红楼梦》的战斗锋芒和社会意义。他们很懂得事情的要害所在,首先在什么是《红楼梦》的总纲这个关键问题上大做文章,散布种种烟幕,妄图把读者引入迷途。他们有的说第一回是“一部之总纲”;有的说第一第二两回“是读全书的关键”,因而把《红楼梦》说成是作者“感叹身世”、“情场忏悔”的作品。有的说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是全书的“大纲领”,《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之点睛”,因而把《红楼梦》说成“为十二钗作本传的”。可见,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词中,有两句对贾宝玉的评语,即“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有些读者以此作为评价贾宝玉的定论,殊不知这个评语其实是曹雪芹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发现,看似“叛逆”的贾宝玉身上,依然保存着儒家“修身、齐...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虚热的红学讨论中,一种以“秦学”命名的红学研究,正在危害着读者对于《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文学阅读,将《红楼梦》“宫廷秘史”化,正是鲁迅当年所批评的“流言家”式的研究。与这种流言家式的研究相配套,出现了许多邪说谬说,集中表现为对《红楼梦》原著的不尊重,对作者的不尊重,比如将作者修改过的人物形象重新“风月化”等,这严重损害了《红楼梦》阅读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