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在现代世界上,共有大小民族约两千个。西方学者对这些民族的分类,通常是根据他们的种族特征和语言相近的程度。而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先将人类区分为三至五个种族,然后再将种族划分为语族。这样一种分类法,在方法论上是有毛病的。因为种族属性不是民族共同体的特征;人类学分类跟语言学分类并不相符。与此相反,苏联学者对民族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民族共同体的两个特征:文化和语言。根据各民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已为期不远——美国的种族和民族集团将首次在数量上超过白人。“美国的棕色化”将从政治、教育、工业、价值观念和文化等各方面改变美国社会。不久的将来,美国的白人将成为少数民族。这一天到来的速度之快,将是上周填写人口普查表的美国人所始料不及的。而且,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典型”的美国人就已经不在欧洲寻根觅源了。当今天在加利福尼亚布伦特伍德科学磁体中学就读的学生步入中年时,他们在教室里与不同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将反映在全美国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从种族角度来说,萨阿米人(即拉普人——译者)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在瑞典居住的一万左右的萨阿米人中,约有三千人从事养驯鹿,长期以来这是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不能把养鹿单纯看成是一种职业,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萨阿米人其它方面的文明;他们大多数主要文明的特点完全或部分地受着养鹿业的影响,在语言上、生活方  相似文献   

4.
一、人类学的基本课题人类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产生、发展于欧洲。当某一地区的人们,发现了在身体形态、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和自己相异的种族、民族时,就产生了人类学的萌芽。这种经历几乎是所有的民族都具有的,决不是欧洲人的独特发现。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古埃及人已知道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不一样的人,在他们坟墓的壁  相似文献   

5.
俫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种极为珍贵的语言品种.目前该语言的使用人口有1000多人,分布在隆林和西林两县的几个村寨.他们的周边是人数众多的壮族、苗族等,但他们格外珍惜自己的传统语言.在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当今时代,这一语言群团不但能保持使用自己的母语,而且使用人口还逐年略有增长.探求这种语言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趋向,有利于我们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利于民族杂居地方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西亚、北非广大地区以后,他们在语言、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给当地被征服者以极大的影响。阿拉伯语促进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文化发展,成为构成这一地区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阿拉伯人也受到这些被征服民族的影响。现在“阿拉伯人”一词,是指使用同一语言,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下生活的一些人们;并非指某一特定民族或某一特定国家,也不是指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们。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居民,多  相似文献   

7.
从外来词透视撒拉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外来词透视撒拉族文化韩建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来文化的特征必然要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撒拉族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时,与各种文化和语言互相接触、交流和融合。在这种交流、融合中,通过借词输入新概念而不断丰富撒拉族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撒拉族文化吸收外...  相似文献   

8.
这里是彝族少数民族高度集居的地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在漫长的光阴里,他们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哺育了神秘的彝族文化;在这片高山密林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了千百年,形成了属于他们的民族风采; 在欢快的音乐中,他们可以踏浪而歌,也可以随歌而舞。  相似文献   

9.
序论华南的少数民族如果从他们与汉族的历史关系来看,可分为如下两个类型,即(1)基于强韧的种族个性,与汉族之间划有一定的界线且在各个方面都保持着自己的独自性.(2)由于时期和程度的不同而逐渐"汉化",即接受了中国的政治、社会体系,在文化和种族的个性方面也渐渐丧失独自性直至完全丧失.因此,为了弄清华南的少数民族史,进而再现华南史的全貌,把上述两者之不同点进行比较,将各种族=民族集团一个个提出来加以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只有对照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对照过去,我们才能完全理解现在。——E·H·卡尔(《什么是历史?》,1964年)斯里兰卡目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是本文写作的背景。居主导地位的讲印度-雅利安语的僧伽罗族人与讲达罗毗荼语的泰米尔族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处于紧张状态。这两个民族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不同的种族。僧伽罗人称自己是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泰米尔人的祖先则可追溯到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用“雅利安”和“达罗毗荼”来表示不同的种族是很不科学的。这种术语只用在语言学著述中。僧伽罗语属于印欧语系,或者属于雅利安语系。而泰米  相似文献   

11.
<正> 当我们从总体上接触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时就会发现:其中许多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情节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雷同。本文试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及其比较研究的视角去追溯它的成因,也许能触及民间文学发展规律的某些方面。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演进,成为古代社会的信史。正如拉法格引用特·拉。维尔马该的话所指出的:“这是人民的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这  相似文献   

12.
壮族,是我国南方的土著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创造和发展中国民族的文化上,壮族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古代壮族的先民曾在漫漫长夜中模索前进,经历了由石器工具而金属工具,由采集狩猎而农耕,由手工而机械的各类文化时期。今日,在壮族先民的居留地上,遗下了诸如语言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其它意识观念的和物质的多种多样的令后人仰慕的历史珍宝。这些历史珠贝,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造就文化,文化造就民  相似文献   

13.
因为民族学是研究“人”而不是研究“物”的学科,所以,在面对一个物质文化现象时,民族学家感兴趣的往往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学家看来,人们围绕某物而产生的关系,即人们之间受物质资料调节的社会关系,往往更为重要。让我们试举几个例子来阐明这一层含义。一、在研究一个民族的饮食特征时,我们首先要从饮食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许多功能这一事实着手。要知道,食物和饮料并不仅仅是用来止渴充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物性需要,它还是人们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从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共食捕获到的动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人类群体的现状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民族语言是这些群体(民族)内部成员思想交际的工具和思维的工具。这些语言工具是伴随着使用它的这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聚而成。民族语言是人类群体发展到民族阶段所形成和使用的语言。它在自己的发展史上,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使用它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生活以至文化活动的情况,为民族学研究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旁证。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包括汉族在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云南民族学院的兰克、杨智辉两位副教授接受了编写阿昌族文学概况的任务。可是当他们查遍全国的文艺刊物,发现既无阿昌族的作家文学也不见阿昌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于是,他们的工作只好从零开始。我们阿昌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丰厚的民族文化仅靠口耳相传。多年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为的摧残,致使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濒临绝境。解放后,阿昌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做主。虽在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却建树不大。这给阿昌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罩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6.
南非是世界上居民种族成分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在它十五个主要民族和种族中,最小的一支就是开普马来人(Cape Malays)。他们因祖辈的混杂血统而被南非政府列为有色人种中的一支穆斯林民族。几百年来与异族的通婚,使他们原来的纯正马来血统有所改变。但开普马来人仍具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们全是逊尼派穆斯林,他们的祖先都是亚洲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北海道等地居住着为数不多的爱努人,他们不是大和民族的一部分,而是在人种﹑语言﹑习俗﹑历史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自己特点的另一个民族,是日本的一个少数民族.近些年来,日本学者重视了对爱努人的研究,爱努人的社团活动也日趋活跃.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西欧和北美就日益关注西方和伊斯兰的冲突。这些关注集中在当今的移民潮——从南方到北方,从东部到西部,伴之以改变西方民族国家的种族和宗教结构的潜在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仅担心其自由社会价值观将会改变,而且担心其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传统也将会改变。对于那些信仰种族、文明或文化的纯粹化的西方人来说,这种种族的空间移动正威胁他们所珍视的单一的西方社会的理想。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代表一种重要的人口移动——一个巨大的文化挑战,其影响是不可预测和不可预知的,因为这需要移入国和新移民的各种调适。  相似文献   

19.
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一带的所有撒克逊人又穿起了中世纪时的民族服装。这个始于莱茵河西部乡村古老的民族传统被延续下来。这些日耳曼人是800多年前在特兰西瓦尼亚南部和北部定居下来而成为罗马尼亚人的,他们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今天,他们为自己所特有的民族传统和风俗而感到自豪。一年四季撒克逊人几乎都有自己的节日。实际上这些节  相似文献   

20.
世界是一个多种族的社会,这是多元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歧视与偏见无处不在,而民族歧视往往又被视觉、族群规模以及表达方式的冲突这三个因素所催化放大。人们为了实现世界的包容与和谐试图诠释这一问题,如民族融合,然而在当今世界这并不是可取的选择。多元文化政策已为诸多国家所认可,有效的教育投入才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