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孔子研究首要弄清的问题。无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社会有其相适应的一面,也有其不适应的一面。说不适应:因为一种是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是专制社会的产物;一种是当今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是科学昌明的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说相适应:在孔子、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中,许多内容属于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就以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其思想中就有一些不单是为统治者服务、对权势者有利的内容,也有一些超越一定的阶级、时代,被列宁称作“永恒的范畴”[1]的内容,对今天的现代化仍有积极作用的成分。孔子思想中的治理国家之道、经济发展之道、社会管理之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敬畏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畏意识是外在神圣性在内心唤起的真实情感.孔子敬畏感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天"的敬畏,对伦常秩序的根据的敬畏,对道德律令和人道使命感的敬畏.孔子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以自然人性为根据,"三年之丧"具有神圣性,是人常伦理成立的先决条件."知天命"是孔子在理性高度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认同与理解,体现为儒学传统特有的乐观主义.敬畏感唤起的是一种神圣指令,"仁、"义"、"诚"、"敬"等观念之所以有力量,因为它以崇高性打动人,从而让人产生敬畏之情.敬畏感为儒学传统的使命感提供动力,凸现的是中国文化传统超越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孔子“友道”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德行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孔学的宗旨是以仁爱精神唤醒社会伦理责任和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其交友之道是当今化解社会矛盾,整合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友"及如何"交友"、"择友"、"处友"等交友之道,可以概括为重交友、慎择友、善处友的九字原则,是现代人格塑造及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本文以"交友"为中心,探寻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重点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后,阐述了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1 世纪,儒家文化将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孔子的道德观是我们全面认识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础。孔子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道德的根本要求,这为我们认识道德问题提供了科学标准;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为我们把握道德问题提供了一般方法;孔子认为道德具有不同的境界,这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提供了动力;孔子认为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为我们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孔子的上述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我们建设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9.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群"诗学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巫舞遗风.上古巫舞是族群意识、情感的集体表达与寄托.西周礼乐将传统的礼俗、精神、信仰等凝结为文化价值,构建了文化秩序,并以之化成天下,维系政治秩序.春秋赋<诗>言志是"礼"的交往,展现了揖让文明的新交."<诗>可以群"是孔子对礼乐文化传统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是孔子诗教的重要目的与文化理想.孔子以"仁"作为群体关系的价值原则,对<诗>作了"思无邪"的情感概括,在审美交往中提升道德,实现群体的融合,重建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从管理构架看孔子思想,过去学术界一直缄默.有人研究管子、孙子、韩非,以至老子、庄子的管理思想,而独独对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孔子的管理思想无人探讨.是孔子无管理思想吗?不是.孔子言论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而且有一个以"仁"为特征、为理论基础的人本"软管理"思想体系,它包括国家管理、家庭管理、人才管理、百姓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的主流.深入研究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特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拟就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谈点粗浅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所谓经济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系统的功效,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而所从事的  相似文献   

12.
杜冰 《理论界》2009,(8):205-206
日韩同属东北亚文化圈,东北亚文化圈的核心文化是儒家文化.本文通过对日韩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部分伦理思想的分析,阐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韩经济增长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得到日韩经济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的有益启示,本文仅从"以人为本"、"团体意识"和"完善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经孔子撰定的《五经》及其传记,即经学,乃中国古代文化之总汇;宗师孔子、祖述《五经》《四书》的儒学乃以人为本的"人学",它在构建和谐社会,避免人类生存危机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邵龙宝  李晓菲 《学术界》2007,(6):138-142
孔子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的教育家气质;又具有"仁民爱物"、"既睿智又迂阔"的政治家气质;更具有力行救世传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哲学家气质."从道不从君"是孔子人格理论的核心,"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孔子人格理论的风韵,仁以爱人,博施于民是孔子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三纲"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这一主题的讨论,不时有人提出"孔家店要打倒,孔子要平反"一类口号,意思是说不能把"礼教吃人"的罪名归在孔子本人身上,应该把历史上的"真孔子"与后来被专制统治者所改造所利用的"假孔子"区别开来.其中,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着意淡化孔子与"三纲"思想联系的色彩;尤有进者,则畅言孔子思想与"三纲"思想"在理论上毫无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 已有不少学者对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进行了探讨,但都未免失当.笔者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体系,是由"仁"、"义"、"礼"、"智"、"信"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的"仁"和"礼"是其主要部分.一、"仁"在孔子之前,"仁"字就已经出现了.《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对它进一步发展提高,赋之以更新更广泛的内容.概括起来,孔子仁的伦理思想内容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孔子是接受了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26日至4月30日在曲阜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学者围绕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自由热烈的讨论。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有的同志认为儒家有“六重”,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子和谐思想的有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在孔子所处的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中少有不论及"和谐"者,但只有五行家的思想较为接近"全面和谐".相对于"五行和谐",孔孟儒家学说的人文价值取向太过明显.就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言,与之相对的是道家.矫枉常须过正,儒家之"仁"最好与道家之"静"相结合,如此阴阳互补才能达成人们身心内外切实和持久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