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钱国旗同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一文中的主要观点 ,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北魏前期和后期的民族融合具有不同的特点 ,后期的鲜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强制性“全面汉化”的特征很突出 ,属于强制性民族同化 ,而且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所得出的结论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北魏后期的“民族融合”并非“良性” ;同时 ,这种“良性发展模式”在历史上也不具有明显的“示范意义” ;历史上存在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民族融合 ,但不以北魏后期的那种强制性“全面汉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民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上,并不因为经济高度发展,民族问题就随之消失;也不因社会制度的变革,民族问题就随之很快解决。民族的生存比之阶级、国家的生存期都长,当人类社会还没有分化出阶级,也还没有产生国家以前,民族就产生了。即使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也还会在一定时期里存在。总之,只要民族还存在,民族问题就必然会存在。由于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井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民族问题比较敏感、复杂,若处理不得当,往往会引起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解  相似文献   

3.
由陈玉屏主编的26万字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进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现象,即:虽然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是双向的,一度出现过部分汉族民众“越化”和“胡化”(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现象,但各兄弟民族融入汉族始终是中华大地上占压倒优势的民族融合现象,终至形成现今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汉族占近92%、55个兄弟民族占近8%的格局,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4.
<正> 众所周知,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文化则是由不同的群体(包括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群、氏族,部落、部族、民族,以及各种集团如阶级、阶层等)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创造出来,经世代累积、传递、演变而成。而在走向统一的全人类文化的过程中,民族是创造文化的基本的稳定的社会主体,民族文化则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和普遍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并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在现实中,民族与民族文化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共生共荣而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主体、载体和存在方式,后者是前者的条件表征。当我们说到文化时,乃是指一定民族所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切成果(即维持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诸种能力、手段及成果结晶)的总和。当然这并不否认阶级社会民族文化的阶级性。列宁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事实上在阶级社会民族文化即是由特殊的阶级、阶层文化以及文化特质所构成。而同样我们谈文化的世界性乃是指寓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的品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为我们正确对待民族这一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民族融合阶段,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阶段。民族融合虽然符合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但它的实现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的事情。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依然存在。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差别的存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照顾民族特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后进民族迅速发展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文化,牵动着千百万人民群众,具有群众性。宗教问题从来都是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交织在一起,同国际问题相联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更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观,是一个阶级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关于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立场。它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既不是从人类一开始就有的,也不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永久存在下去,而是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像种族、阶级、阶层一样 ,族群和性别也是对人群进行社会分析的基本范畴。“时髦”的男人与“守旧”的女人作为当代中国族群认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经验 ,反映出当代族群认同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的倾向。这一现象是男女两性权力不对等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民族同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此环节的讨论课中,青年大学生对民族同化现象多有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观点多和学生的民族成分有关,和知识积累的多少并不必然成正比。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树立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概说民族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合”和“民族整合”的词条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的林林总总,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了梳理,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冬丽 《民族论坛》2013,(6X):80-83
民族同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此环节的讨论课中,青年大学生对民族同化现象多有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观点多和学生的民族成分有关,和知识积累的多少并不必然成正比。因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树立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主张民族团结,强调民族团结对于祖国统一、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提出汉族主动和少数民族搞好团结是民族团结的关键。但孙中山提出的民族团结是指汉、满、蒙、回、藏三族的团结,并且往往把民族团结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主张联系在一起:而毛泽东的民族团结观则是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与协调、联合。孙中山和毛泽东都主张民族团结,认识到了民族团结对于祖国统一、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汉族主动和少数民族搞好团结是…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兼与李家秀同志商榷郝时远民族平等是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主题。古往今来,在我们这个民族林立的大千世界里,为实现民族平等的理念追求和实践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其原因是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一直存在着阶级压迫所由造成的民族压迫,也就是民...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政治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多种族、多民族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双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美国社会的政治主张密切相关。围绕双语教育的政治争论集中反映在民族同化或民族多元化、文化一体化或文化多元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产生,又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消亡,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民族同化现象是客观历史事实。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逐渐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语言同化问题既是移民同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移民同化于当地的最初步骤。虽然我们不能由移民的语言同化必然地推导出其同化于当地的结论,但这对我们考察移民同化、移民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移民对当地语言的使用和掌握,是考察移民同化于当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欧都存在过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化民族国家,均属于封建主阶级进行专制统治的一种政体。而民族和民族国家是一个比较复杂,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把西欧同中国的历史加以对比研讨,更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阶级与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是由聚集在一起的阶级和阶层所组成的。组成民族的阶级、阶层相互之间,由比较稳固的经济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关系的网联结起来。这些阶级和阶层自身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是在它们民族、民族内部关系的范围之内实现的。这便构成了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阶级和民族,都是以合乎规律的方式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那么,它们的内部联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9.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反映在各民族的社会结构中。主要社会集团和社会阶层的对比关系,它们的政治和文化面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的利益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在解决民族问题时一贯注意到必须考虑“各民族不同种类的社会成分”。党在自己的纲领中肯定了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在现代条件下,特别重要的是磨灭各阶级间的界限,加强各民族社会单一性,以便发展文化、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巩  相似文献   

20.
论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融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各民族关系史上的大事件.通过民族融合,经济上的联系加强,地理上的障碍也消失了,文化交融,心理沟通,造成了生产发展、社会繁荣的良好条件.人类文明正是在民族融合,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思想交会中产生的.但在古代社会,民族融合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兼并与征服,是在血与火、友谊与仇视,征服与反抗的斗争中实现的.吐蕃与党项的融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