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指”新探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历来被看作一篇扑朔迷离,玄奥难解的文章。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他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  相似文献   

2.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玄奥难解。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篇之中,《指物论》“讹夺最多”。②《指物论》为何如此难解...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约前325年——前256年)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载“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亦称“龙诡辞数万。”但今本《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而成外,仅余《指物论》、《名实论》、《坚白论》、《白马论》、《通变论》五篇,其他著作大多散佚了。晋人鲁胜认为公孙龙之学出于墨翟,近代一些著名学者也持这种看法。然而,公孙龙不只是继承了墨翟的逻辑思想,而且大大发展了墨子的学说。特别是在概念论的分析研究上,他独树一帜,对当时流传的许多重要的逻辑概念作了深入分析,表现自己特有的看法。他虽沿用了前人曾提过的“指”、“物”、 “名”、“谓”、“坚”  相似文献   

4.
<正> 《指物论》是以主、客问辩的形式,以指、物关系为中心来阐述世界构成问题的一篇论文。它意在证明主方提出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论题的正确性。《指物论》中“指”和“物”是相关联而又相区别的两个范畴。“物”的含义,我们根据《名实论》的“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一句对“物”所作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在《公孙龙子》书中,“物”,一方面可以作为万物的统称,另一方面又可指具体的物体。不论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物”,它都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指”在《公孙龙子》书中只见于《指物论》一篇,由于无法找出其  相似文献   

5.
一、“指”的符号学意义公孙龙子《指物论》,中的“指”,素无定诂。宋谢希深以是非释指,金受申判之为“甚迂拘”,以其牵强,从之者甚寡,姑且不论。此后,有以“指目”释指的,有以“代名”释指的,有以“物德”释指的。任继愈以属性释指,栾星倡共相释指。以上种种,除是非说外,其余诸说归根到底都是在名实关系的窠臼之中去探讨指物关系。不过,受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一些论者又从名实关系(或者概念与其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引申出本体论解释,在《指物论》中强加进了物与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数理逻辑的演算系统为依据,对中国古典逻辑名著《公孙龙子·指物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尝试作了解析。文章认为,从《指物论》的逻辑结构中可以发现“物莫非指”命题具有广泛内在含义。《指物论》在逻辑上很好地运用了假言连锁、归谬法、反证法等推理形式,从而阐述出了深刻的哲理。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学者具有高超的逻辑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逐层剖析公孙龙《指物论》,认为该文的本意是指:事物的名称以及人对事物的陈述之“指”,皆可以为“非指”,而作为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职责,即“名分”之“指”与前者不同,它是与人俱生的;因此,“名分”之“指”不可为“非指”。公孙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为“礼崩乐坏”下的“名分”正名。  相似文献   

8.
指物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指称理论,指物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伍非百先生在《公孙龙子发微》中将“指”阐释为“能指”、“所指”、“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指”、“非指”正反两个层面;而将“物”阐释为具体存在的个体,具有其独到的见解。研究伍非百先生的指物思想对于挖掘民族优秀逻辑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一《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语义经典论著《指物论》周建设从语义学观点看,公孙龙的《指物论》是我国先秦时代一篇重要的语义经典论著,其价值只要与酉方有关语义理论略作比较便可以显现出来。西方的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一直关注着语义问题,其中意义与指称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可以说它是语义学的核...  相似文献   

11.
评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以《离坚白》思想成家,而以“白马非马”论断成名。《公孙龙子·迹府》篇说:“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由此,“白马非马”命题成为先秦时期探讨公孙龙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战的中心。历史的结论是:“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墨经·大取》);“有牛马非马也(即‘白马非马’——引者注)。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荀  相似文献   

12.
孔子率先提出了“正名”主张,却未能从名学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真正首先从名学理论上对早已形成影响的“正名”主张进行了较为深入、较为系统之论证的人,是名家的杰出人物公孙龙,他因此而创造性地建构起了在当时的中国最为新颖、最为深刻的名实关系理论。公孙龙的名实关系理论,在《名实论》中创造性地建构起来,又在《指物论》里得到了本体性的提升。其眼光之敏锐、立论之深刻、境界之高远,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独到的,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可以与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理论相互解释、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是公元前320—250年间人,和孟轲、惠施,庄周、荀卿同时,孟、惠稍前,荀卿较后,庄周略等。司马迁《史记》并没有为他立传,只在《平原君虞卿列传》、《孟荀列传》中提过他。《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书评论过他的思想和记载了片段事迹。在当时“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汉书·艺文志》说:“《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说:“龙诡辞数万”。说明他著述颇多,但多数已散佚失传。今本《公孙龙子》只六篇,其中《迹府》篇是后人辑  相似文献   

14.
浅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左右)公孙龙大力倡说“白马非马”论,从整体来看《白马论》的论证是诡辩式的,诡辩的成分大大超过逻辑的成分,但我们可以从反面学会运用正的确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并汲取理论思维的经验与教训。下面谈谈我对公孙龙立“白马非马”论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首先,公孙龙从他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出发,从三个方面极力论证“白马非马”论。  相似文献   

15.
<正> 现存《公孙龙子》书是一团迷雾。我在研读中深感对它必须全面考辨,否则无法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和评价。本文拟仅就公孙龙与“白马非马”的关系及《坚白论》与《墨经》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略加辨析,以求正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胡曲园、陈进坤同志的新著《公孙龙子论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中国逻辑史方面的专著。《公孙龙子》向来被列为名家之学。它是中国名辩学(逻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历代有不少注本出现,但这些注本主要是从语言训诂方面对《公孙龙子》的字句加以注释,较少剖析其中的学术思想成就。现代学者多把《公孙龙子》当作哲学著作看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公孙龙子》进行专门研究、评注的著作,《论疏》应算第一。《论疏》把《公孙龙子》主要当作逻辑著作,而不是哲学著作来考察,这首先在观察角度或研究视野上就是一种突破或创新。《论疏》以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约生于公元前325年(周显王44年)——315年(周慎靓王 6年)之间,死于公元前250年(周惠公6年)左右。赵国人,曾一度做过平原君的门客。 他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十四篇,杨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但现在存世的《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人辑录他书中有关公孙龙事迹而成篇之外,其余五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赵人,战国末期的逻辑学家。《汉书·艺文志》着录他的著作十四篇,现存六篇,八篇亡佚。现存六篇中,除《迹府》系抄录《新论》和《孔丛子》而成外,其余《指物论》《名实论》《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等五篇(按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的排列),均非伪作,可代表他的学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的枟指物论枠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枟指物论枠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称行为 ,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 ,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龙又进一步区分了指称行为的两个方面 :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与作为不可观察的分殊行为。当我们指向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 ,被指的那个域就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 ,成为具体有形之物 ,这便是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很显然 ,凡具体有形之物 ,都是指称对象。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不是指称对象 ,而是具体有形之物成为可能的条件。但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的指称行为却是指称对象。  相似文献   

20.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刊登了林颖同志的文章《浅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以下简称《林文》),拜读之后深得启发,也有不解之处。富于启迪意义的是:《林文》从哲学与逻辑学两个层面,对公孙龙的《白马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价值的看法,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指出:“我们对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必须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批判,采取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观点,都不能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林文》)。不解的是:按照《林文》的论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就是“白马不是马”,是否定“白马是马”的,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与诡辩论。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下面结合《林文》,从三方面来论述“白马非马”,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林颖同志与逻辑界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