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村建设中,以儒家思想为导向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构成了梁 漱溟乡村运动思想的最主要特色。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的伦理本位所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上的特点, 可以作为整个中国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他主张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在一起,这是解决农民组织 化、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为农民寻得精神出路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他更把“人”的精神的培育与提升, 放到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回望乡村建设的历史,梁漱溟的社会建设与人生探索两大目标和理想,不仅 是其思想与人格的精髓所在,对于思考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有着丰富的伦理蕴涵。在梁氏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基本特性在近代西方思想传入后遭受极大破坏。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设新社会组织需要从乡村伦理入手开展自救式的乡村建设运动。而粱氏在其乡村建设实践中突出强调的“乡农学校”激发农民进取心、倡导“合作主义”信仰、“熟习”推动科教融化、“信任”促进金融流通等举措,正是从乡村社会的伦理特征出发提出的路径设定。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行者和践行者,其著作《乡村建设理论》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基础上剖析中国文化所遭遇的问题,认为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度的文化失调。梁漱溟先生经过深思熟虑,从乡村组织再造着手,试图通过“乡农学校”这一乡村组织,再造“新文化、新礼俗”,进而在组织中重建乡村社会制度、调整乡村社会关系、以“理性”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最终达到乡村社会重构之目的。本文期望重新剖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文化失调”“组织再造”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揭示其内在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阐释其乡村建设的主要思想内涵,最后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4.
乡村建设理论在梁漱溟的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理论是将其多元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落实的途径。同时,在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中,梁漱溟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他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核心观念。并强调基于乡村建设的途径是培育中国人现代政治习惯,并建成现代国家的最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人生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前途。新中国的嫩芽必由旧中国的老根——乡村长出。乡建时期较之“五四”时期梁漱溟的理论具有更浓厚的儒学色彩,但并未改其生命哲学特质,并在多方面影响着乡村建设思想: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使其注重农民自觉;有机整体思想使其反对阶级斗争;中庸之道导致其思想的第三条道路特色;相对主义导向政治的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农民的利益诉求,始终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伴随时代变迁,改变的是农村利益表达与实现的方式。本文从美国学者杜赞奇“经纪模型”理论入手,探讨曾存在于中国乡村的“中介人”现象。文章认为我国在实现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通过摧毁乡村“中介人’阶层,使国家权威深入乡村,巩固了新政权。但在其后的制度变革中,忽视乡村“中心”力量的培育,致使乡村缺乏多元利益代理的博弈,造成国家直接面对乡村的紧张。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俄国的民粹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都反对资本主义 ;都夸大本国的特殊性 ,鼓吹自己的独特道路 ;都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 ,发出“到民间去”或“大家一齐回乡”的号召 ;都反对欧化思想 ,表现出文化保守主义的本质。不同的是 ,乡村建设理论是一种改良主义理论 ,而民粹主义则主张暴力革命 ;乡村建设理论有一个完整的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作支撑 ,而民粹主义只是体现了保守主义的情绪和愿望。乡村建设理论就是具有中国特点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40年代,梁漱溟和费孝通相继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梁漱溟从文化改造着手,试图通过建立新礼俗、乡学和村学来教育民众,以最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则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分散的乡土工业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以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两者的视角一个是“由外而内”,一个是“自内而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明显差异,代表了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主旨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为期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外也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今天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吸收借鉴国内外乡村治理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历史上一些乡村治理专家的思想智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梁漱溟重视文化教育因素在农村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国时期,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时的优秀知识分子提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系列思想: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提出的把重心放在乡村建设进而振兴中国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吴景超为代表的都市救济学派从城乡关系一体化的视角提出的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理论,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提出的从土地里长出乡土工业进而长出民族工业的乡村内生城市化道路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世情国情农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审视这些理论观点,从中可以发现诸多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宝贵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是我们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遗产,他的一些设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富有启发意义.在探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旨和当今学术界对梁漱溟研究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个启示:从农村着手进行现代化建设;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号召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允许各种具体方案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由于国家法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其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为民间法弥补国家法的不足提供了广阔空间,应当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融合,为新时期的法治注入新的内涵。“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是国家所肯定的乡村治理路径之一,然而此模式下诸要素之间缺乏明显的位阶关系和凝聚力,其在乡村治理中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在“三治结合”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这为“五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重新梳理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以政治作为上位要素进行统合,以智治作为治理体系的支撑,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迫在眉睫。同时在协同治理视域下,以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和乡村法治人才保障机制为基础,构建乡村法治协同机制,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的新发展,为乡村振兴的行稳走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作为20世纪的思想家,力图实现中国伦理道德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结合.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理论中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是行动着的"新儒家"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路径选择.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样也需要放宽历史的视野,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化的总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样,就会对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理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魏本权 《东方论坛》2008,8(1):97-100,1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邹平模式”代表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派”学者发展乡村以引发都市的路径;而为学界长期忽视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则采取的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模式。“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界对乡村改造与发展道路探索的两个路向:从乡村走向都市抑或从都市走向乡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角度对青岛与邹平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模式已经具有都市“反哺”乡村、城市文明“反哺”乡村文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17.
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一句颇有见地的话:“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之建设。”虽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从事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在取得局部成效后,因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干扰而中断,但梁先生这一乡村建设与国家建设内在关系的见解却一语中的、影响甚远,  相似文献   

18.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一生都在为解决人生和中国问题而奋斗。前者本应在他清静无为的禅坐功夫中得偿所愿,但对后者的牵挂使他将人生志愿暂搁一旁,专心致力于复兴中国的事业。事一日不能成,则志一日不可续。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再现梁漱溟对人生的选择和对社会的思考与实践,并据此对他进行“志”与“事”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村现代化实质是不断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农民不断减少、农民自身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农村现代化思想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