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鲁迅《雪》这一散文诗音乐美特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雪》所达到的“人籁”与“天籁”妙合无垠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庄子归为相对主义者,但这种解释既与庄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相称,也与《庄子》的文本不合。本文通过对庄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天"、"天籁"的考察,认为判庄子哲学为相对主义乃出于误读,这与庄子吊诡的言说方式易遭人误解有关,而更重要的是郭象的"独化说"所造成的影响,而郭注对于《齐物论》中"天籁"概念以及"自己"一词的解释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三籁为喻的目的不在解释何谓天籁,而是由天籁的疑问转移到如何聆乐的问题,他力图超越耳目闻见的认知功能,使耳目在收视反听的自指中摆脱肉体性的存在,成为指认道的意象式表达,因而在道的层次上以"虚"言"乐"的起源,以"愚"言聆乐的状态,以"无乐"言聆乐的快乐。庄子无疑开启了音乐的最高境界与聆乐的工夫,这种论乐体道的方法与境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欣赏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嵇康的"声无哀乐"之论和以古琴为首的中国音乐所追求的自然平淡之境,可以说都始源于此。  相似文献   

4.
“天籁”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重要寓言,自古注《庄》者对“天籁”之意涵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解释的批判性考察和“天”之意涵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天籁”之“天”是万物之存在依据,而“天籁”即万物,其为“天”之显现自身的手段;只有通过“因是”等修养工夫,我们才能聆听到“天籁”之声.  相似文献   

5.
“气”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庄子》认为在物的起源、发展演化以及人的一生过程中,“气”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庄子》的“气”论进行详细地梳理,有助于系统地剖析《庄子》哲学中诸范畴的本来涵义和演变过程,从而确切把握《庄子》哲学的真实内容,从中获取具有永恒价值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乃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庄子的哲学视野而言,人与物处于“天人一物”、浑然不分的框架下,而非西方所谓相互占有的“技术”模式——因为技术的态度将会导致人们道德的堕落、生存意义的缺失以及生存(态)环境的失衡.庄子对技的批判态度与西方哲学尤其后现代哲学遥相呼应,亦构成了中西哲学对话的契机,尤其当下,重新反思技术,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8.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将道家哲学思想推向另一高峰的集大成者。而“化”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具有深刻内涵与流变思想。在庄子处,“化”论是其分析世界的主要方法与核心脉络,而如何确定人的生命真意,避免失性于“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满,是庄子关注并给予了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庄子“化”论视角对“形与心”进行诠释,探究庄子对人二重之患的把握,会意庄子以“气化、形化、物化”对人本身之在的刻画,进而领悟庄子成就真人的真谛,即化形以丧己、化心以逍遥,并以此厘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进一步掌握庄子的思想真意。  相似文献   

9.
庄子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宇宙万物同一,根源在道;万物生长消息形成一个循环不已的生态系统;物有天性,任性自生;“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万物齐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俭朴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庄子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启示是:天地人一体,人类应该平等对待万物,保护万物;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自然而然形成了天然合理的循环系统,人类也要遵守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要试图改变、征服自然规律;要维护好生态环境需要以系统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子要素.而且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认真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于美的本质,柏拉图提出“美是难的”,而庄子以中国人独有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对“美”作出了不同的阐释。他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描述“天籁”之美,给我们以“美难而不难”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经验的传达,同时也是中国美学重表现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道家庄子与易经精神有许多相互沟通之处,如齐物论"天籁地籁人籁"与易经八卦、天运黄帝咸池张乐与易经阴阳思想以及庄子外杂篇与易经卦象的沟通等。以通的原则来解释庄子与易经的精神,可以诠释他们的精神内涵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  相似文献   

12.
以漠视形式、鄙弃世俗审美与低劣艺术为特点的庄子思想中没有西方学科化的美学,而对后世艺术之影响却远远超出一般美学与艺术理论。近些年来,庄子美学却被说得特多,也有不少误读。其“无为”、“无用”哲学有拒绝作为王者霸业工具“不为有国者羁”之叛逆精神;其“万物一齐”、“天人不相胜”、“处物不伤”理念指向“物化”及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对于当前生态危机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其带有乌托邦色彩向着“大美”返朴归真之逍遥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终极和谐之普世价值。相隔约两千五百年,“以恶骇天下”的庄生来到我们中间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后现代“穿越”大戏。  相似文献   

13.
在散文创作中,王兆胜文评互证,以老庄之道为基础,构建了天、地、人为一体的三维哲学世界,以此深思人的自洽及人与自然万物的辩证关系。其中,“物”与“情”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物”的书写中,蕴含着王兆胜对悠闲人生的追求和逍遥境界的渴望;在“情”的表达中,体现了王兆胜对“人间大爱”的肯定与坚持。而在由“物”及“情”的书写路径中,王兆胜的散文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优雅闲逸的文化修养实现了“心散”的境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散文的书写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借助中西哲学的会通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关系,方得真谛。列维纳斯的享受概念,是我们借以澄明庄子物论,特别是其自由逍遥思想的极佳参照。由此,庄子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信仰可能性,特别是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得以澄明。  相似文献   

15.
物与物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对“物”的认识论阐释理路不同,中国哲学思想对“物”的诠释则主要立足于生存论视域。“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问题的实质不是“物”或“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即文化哲学问题。无论我们对“财富”“利益”等“物”观念乃至“物质文化”作何不屑状,“利益差序格局”事实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主要特征,必须正视之、研究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7.
在兼采汉宋,融合浙东史学与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邵晋涵建构了以“天籁”为核心范畴的文学理论。心学是 “天籁”说的理论渊源。“天籁”说以天怀为主干,以立诚、养性为两翼,以“中声”为文学的最高典范。“天籁”说的理论建构,既是对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又对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同传,并认为《庄子》“要本归于老子”,《汉书·艺文志》将老庄并列为道家。这种学术渊源上的归纳与评判传统,启发了后世学者自觉地引用《老子》以解读《庄子》,遂产生“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自西晋郭象肇其端,此后成玄英、褚伯秀、陆西星、释德清、陈继儒、焦竑、王夫之、马其昶等学者皆踵武之,形成蔚为壮观的学术潮流。“以老解庄”的阐释现象既与时代背景与学术风气有关,又自有其思想渊源与哲学基础。但有些学者对老庄之间的关系过度阐释,甚至将《庄子》视为《老子》的注疏,则又误入歧途,遮蔽了《庄子》的真义。“以老解庄”对于解读“三教合一”的思潮、探究《庄子》的儒学化进程、反思古代庄子学史以及剖析《庄子》本义等方面贡献良多。学界应该尊重文化思想的多元发展,秉承平等的沟通交流精神,进而考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的“适”与“迹”——庄子自然论范畴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人生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自主和自由,充分地享受现世的自然生命,所以倡导作“逍遥游”。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他关于“适”与“迹”的论述中,“适”的核心是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消除“迹”的宗旨在于将生命精神的运作融入自然。“适”与“迹”是庄子自然论中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