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衡涛  梁轩  胡碧玉 《西北人口》2005,(6):27-29,33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不同步现象,本文运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试从中国西部一个人口大省的角度,找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出现悖论的问题本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储蓄效应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在构建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1991-2010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实证分析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测分析相一致,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与储蓄率成呈负相关关系,老年抚养比的寿命效应超过了负担效应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人口结构变量对人均GDP的影响大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对被解释变量储蓄率和人均GDP增长进行了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6.
人口结构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选择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男女性别比例、文盲及半文盲比重与人均GDP作为研究指标,基于陕西省1989-2008年相关数据,对陕西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比重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城镇人口比重和男女比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除开劳动人口所占比重外,其余三个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不同的滞后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口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存在着多种争论。本文首先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进而得出了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预测,然后利用大量的经验数据初步证实了上述判断;虽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的经济效应可能依时间、地点而有明显的差异,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背景下,应当适时地调整现行的人口管理政策,以维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对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2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设立不同情景方案模拟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减少,依然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负增长对GDP总量增长幅度会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人口负增长幅度的增大而加剧,但GDP减少幅度与总量相比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抵消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提升速度越快,经济提升力度越明显,但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过快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人均消费水平提升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GDP增长幅度就会减少。未来应把握好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激发改革红利,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潜在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有效就业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储备了大量的无效就业人员,有效就业率低,是奥肯定律失效的微观原因。对有效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表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有效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最低工资制度可以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劳动者工资进行调控,进而发挥对人口、产业的联动调整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最低工资制度与人口的调控经验,从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博弈等角度来分析区域最低工资与人口调控的关系;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对最低工资与人口调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最低工资调整与人口调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在人口或产业转型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根源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低。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从服务行业的改革,产业转移全球化机会的充分利用,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构建的完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入手,做好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工作,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2.
Stinner WF  De Jong GF 《Demography》1969,6(4):455-471
This paper considers social and economic correlates of age-specific 1950-1960 net migration of Negro males from a sample of 150 southern counties. A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five components: (1) economic activity and urbanization, (2) white traditionalism, (3) demographic and ecological pressure, (4) nonwhite poverty, and (5) nonwhite home ownership. The dominant migration forces, as evidenced by correlations with component indicator variables, are the "pull" factor of change in nonprimary industrial employment, the "push" factor of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nonwhite rural-farm sector, and the "push" of white traditionalism. However, the significance of model components varied when analyzed along ag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ntinua. In the younger age groupings, industrial employment growth,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white traditionalism were dominant migratory forces while in the older age groupings, industrial employment growth and non-home ownership were most significant. For Negro males in agricultural counties, the major migration propellents appeared to be the "push" of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rural farm sector and non-ownership of hom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for Negro migration in more industrialized southern counties rests primarily with the "pull" of increased employment in non-primary industries along with population pressure.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ndings for migration theor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李青  王娟  徐崇志 《西北人口》2010,31(4):107-111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口分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及广西共11市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地区差异显著;低、中、高值地区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量上升,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且不均衡状态加剧;Moran’s I值不断增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区人口密度不断集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也不断强化。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都对经济带人口分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合理分布,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带内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东北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相关性的判定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而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东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非一致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东北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面临人口压力且城乡二元结构显著。东北要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在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同时,把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去考虑。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同时,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等手段来实现东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基于MRW模型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者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到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呈弱负相关.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则高等教育需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对传导机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产业结构到高等教育结构的传导时滞为8年,从高等教育结构到产业结构的时滞为6年.  相似文献   

17.
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红利影响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将人口红利的具体作用机制拆分为三个效应,并使用2001—201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估计显示,劳动力数量结构与人均产出间存在明显的正U型关系,劳动力的数量结构仍是人均产出提高的重要动力,中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型。通过劳动力的跨部门、跨区域转移、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可以进一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开发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孔令锋 《西北人口》2010,31(3):73-77,85
通过对1991-2007年就业状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就业增长在宏观产业领域主要产生于非农产业,在微观经济单位主要产生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非正规就业部门.而导致就业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复苏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相应的就业复苏.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能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有可能成为我国失业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增长应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先目标,为此应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创业、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Findings from the 2000 US Census indicate high rates of Hispanic population increase beyond urban areas and traditional immigrant‐receiving states. The diversity of new destination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forces attracting migrants to rural areas and links between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 and Hispanic population growth. Our conceptual framework applies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to the meat processing industry, a sector whose growing Hispanic labor force offers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for analyzing how labor demand influences demographic change. We document the industry's consolidat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demand for low‐skilled labor, and changing labor force composition over three decades. We then position meat processing within a broader analysis that models nonmetropolitan county Hispanic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80 and 2000 as a function of changes in industrial sector employment share and nonmetro county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indicators. We find that growth in meat processing employment exhibits the largest positive coefficient increase in nonmetro Hispanic population growth over two decades and the largest impact of all sectors by 2000.  相似文献   

20.
基于IPAT模型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构建了包括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等人口因素在内的水资源消耗驱动因素模型,该模型从人口、经济角度全面探讨了水资源消耗的驱动因素并作了系统的量化。运用该模型研究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影响太湖流域用水变化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和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并且产业用水强度对水资源消耗增长的抑制效应大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对水资源消耗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强度的历史驱动贡献率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单位GDP耗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降低太湖流域水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