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六朝分权体制考——东晋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为门闽贵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占据支配地位的时期.但是,皇权也同样存在并发挥作用.贵族的权力和皇权的权威,构成了东晋时期的国家权力.另一方面,这种权力架构又立足于江南地域社会之上,没有了后者的支持,皇权与贵族便犹如浮萍一般,毫无所据.所以在东晋,皇权、贵族和地域社会之间,呈现出了两层分权态势.这种分权,并非出自对峙者的主体意识,而是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没有皇权,贵族将无法存在,以豪族为中心的江南地域社会也无法应对流民的南来;没有贵族,皇权将失去依靠,无法应对豪族;而没有豪族,国家权力本身将无法存在.当皇权受到威胁时,贵族和豪族都要出手相助;当皇权强大,侵犯了自己利益时,就必须联手予以压制,这些都是东晋时期分权体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伯行是清代前期著名官员和理学家,为官期间,重视文教,尤其热衷于书院教育,先后创建多所书院,为清代书院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书院教育家.康熙五十二年,张伯行创建苏州紫阳书院,后来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名学府.张伯行将其理学思想与书院教育相结合,对紫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读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不仅推动了紫阳书院的发展,而且对清初学风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福平  黎熙元 《社会》2008,28(5):41-57
在西方社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的核心实际上是讨论了社区的地域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更进一步说,是讨论地域性的亲密关系如何发生变迁的。本文试图从当代社区的实际形态出发,通过对三种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于社区的两种空间——地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提出一个实现其二者如何在社区空间内实现系统性互动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甘峰 《日本研究》2004,(2):84-90
从迈克尔·林顿创建的"地域货币交易体系"(LETS)到"恩德的遗言"在日本发表,日本社区治理的地域货币路径展示了一种循环、生态的功能.首先,一种循环、生态的地域货币,它构筑一个地域内资源循环型经济体系.其次,地域货币与传统货币并行流通,是社区走出通货紧缩的有效途径.地域货币以NPO等自愿者活动为载体,构筑一个客观评价NPO的制度结构是扩大地域货币经济规模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晚唐直至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现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独特的景观,就此问题进行的研究可谓历久不衰,但以往研究者多侧重于藩镇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对各个藩镇的地域特色则较少提及。本刊认为研究藩镇割据现象必须立足于藩镇本身所处的地缘环境,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因此本刊邀约了一批国内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本源。  相似文献   

7.
本书的作者朱开宇,现为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生,本书即为作者根据其硕士论文修改而成。本文尝试以长时段的视野,观察宋明间徽州宗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探讨不同时间、不同历史情境下造成近世徽州宗族制度开展与强化的原因,以及该地区宗族制度强固闻名的症结,并藉此作为了解中国近世社会宗族发展的一个参考指标。以下便就书中各章一一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王凤翔 《唐都学刊》2010,26(5):29-31
唐代西北藩镇,又名京西北藩镇,即唐都长安之西北的藩镇集团。唐朝藩镇之肇始即在西北设置的河西节度使,随之自东北至西南沿边又设立了陇右、朔方、安西、北庭等十镇,号“开天十节度”,其中有五大节度置于西北,所谓“精兵猛将,皆聚于西北”,突出体现了唐朝的“关中本位”政策。安史乱后,唐廷被迫调西师内地平叛,以至河西、安西、北庭、陇右等西北大部沦入吐蕃之手,国都长安暴露在异族强敌面前。  相似文献   

9.
冯金忠 《唐都学刊》2010,26(5):26-28
安史之乱后,河北陷入割据,形成了以幽州(卢龙)、成德、魏博三镇为代表的河北藩镇,史称河北三镇或河朔三镇。后又从中分割出横海(沧景)、义武(易定)二镇,但这二镇的割据性远较三镇为弱。河北藩镇在地理上连成一片,西邻太行,东至大海,南距黄河,北尽幽燕,“出则胜,处则饶,不窥天下之产,自可封殖”,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和经济单元。直至五代时期三镇才被次第消灭,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割据统治,给河北地域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张江华 《社会》2022,42(3):1-30
本文以广西柳州著名的“计氏豢龙传”故事的演化为线索,讨论了明清以来一个居于“内地边疆”地区的家族之变迁。通过正史、地方志、碑刻、族谱等各类史料,梳理出柳州计氏家族通过科举从一个地方土司家族上升为书香门第,在遭遇危机时编制家族叙事与再造风水以重振家声,最终生成一个多民族宗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王朝国家缔造的地方社会空间为家族与宗族这类社会主体提供了能动性的活动场域,而宗族所推动的社会各阶层和族群间的沟通与互动又促进了“内地边疆”地区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笔者宗族风土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世福建义序黄氏宗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部分。笔者采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分析和福建地方社会风土考察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根据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观察和对族谱等第一手资料的解读,勾勒了宋代末期到民国中期义序宗族的历史。义序个案提示,虽然族产和乡绅的能动性时宗族的组织化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作用,但父系的观念系谱和以此为基础的宗族乡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是近世宗族存续的文化前提和社会基础。这种宗族的风土性渊源于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结构性要求和以儒教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长期渗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宗族自身亦成为晚期王朝统治和德治政治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community care tends to focus on the national level of welfare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However, community care is largely a locally tailored service and this paper makes a case for local comparisons of community care policies. Using local case studies from Finland and Britain, the paper argues that focusing on the local level contributes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care in two ways. First, local comparisons highlight the often distinctively local nature of community care policies and thereby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care. Second, local comparisons extend existing cross‐country explanations of community care by showing that community care is largely shaped by local politics, together with indirect structuring by national contexts. As such, the local case studie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y and politics, which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元代后期的徽州出现了宗族观念兴起的趋势。它不仅体现在地方精英的言论中,也表现为家谱编纂的普及和祭祖方式的变化。它是有元一代理学在徽州深入传播和地方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元初对于科举的中止以及重视出身和注重功利的铨选方式,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拥有世袭权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促使很多习儒者转而成为民间师儒,促进了理学的广泛传播,并使理学中独特的鬼神观广为人知,宗族观念也由此得到了内在的观念基础。而元代后期豪强世家对于理学的接受则最终刺激了理学社会化的实践。宗族观念在元代后期徽州的兴起正是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尹志超  刘芳 《社会工作》2009,(14):48-50
社区建设在近期的主要目标应当是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和社区意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以及培养居民互相关怀的传统美德。配合这一目标,社区工作必须摆脱传统工作思路的限制,在工作手段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母亲教育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它以科学育人与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对促进家庭、邻里和谐,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推动民间力量的发育上都有积极作用。它既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实践领域,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The Local Politics of Inclusion: The State and Community Safe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ile the tendency for low-income groups to become economically marginalized may be a structural feature of the globalizing, post-Fordist economy,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are allowed to become socially excluded is arguably a political issue. In many of the polities of the Western world, debate has focused not only on whether the State could or should intervene economically to ameliorate the causes of the "new poverty" but also on how the State should address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social dislocation"—including youth crime, interpersonal violence, and drug misuse—which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ts emergence. The postware welfare settlement produced a particular institutional nexus of welfare, justice, punishment and citizenship (Hay 1996; Garland 1985); yet the pressure of increasing social dislocation has also placed great strain on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particularly at the local level, notwith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commitment of differing governments to continue with the social welfare project.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som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politics of the "local state" might mediate—in one way or another—the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In particular, we draw attention to the role which might be played by local state agencies—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national State—in deploying policies which could offset the social exclusion of minorities and youth. By comparing the responses of local agencies to youth crime in two communities in Britain and France we highlight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political relations which links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with the wider resources of the State. And while many economies are experiencing similar social dislocations within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the vertical dimension may prove crucial in preserv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ir residents and those of the wider, more privileged,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五城中学堂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国立中学堂。西方国家是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中学"概念,而五城中学堂的鲜明特点是"概念先行",即在其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学"这一概念。1901年~1912年期间,五城学堂建立之初在三级学制的建立、班级授课制、新课程设置方面对北京地区乃至全国中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蒋勤 《社会》2018,38(5):106-125
学轨制是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来源。清代科举考生们同样面临学轨的选择:除了正途考试和异途捐纳外,还有文科举和武科举之分。前人研究多关注文科举中的乡试和会试,鲜有人研究学轨选择的起点--童生试者。本文利用浙南石仓的科举账簿,考察清代中后期阙氏的科举参与。通过炼铁积累财富后,阙氏先是捐纳监生,后逐步参与科举。太平天国战争后,人口减少、武科举中式率提高,阙氏实现了“文武并举”。通过进一步比较“保身家”与“向上流动”这两类科举动机的表现及其结果,本文发现,向上流动的期望可能是个陷阱。因此,基层民众参与科举最终给人以“保身家”为主的印象,是民众自我调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关注清代中期普通民众的立嗣问题。笔者利用刑科题本等档案材料揭示立嗣规范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差距,包括立嗣双方亲缘关系的疏离复杂,立嗣继产时分割方式的多元变化及其背后嗣子年龄的低幼化分布、权利主体的多样性、家庭利益考量和经济因素影响;再利用笔记、方志、文集将清中期的具体情况置于社会演进的大背景下,纵向研究立嗣问题的传承与变迁,尝试探究其中的性别问题,立嗣与收养界限不断模糊,血缘观念日益淡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康健 《社会工作》2008,(2):46-4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本文首先探讨了学习型社区的相关概念与创建学习型社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其次以北京市宣武区天桥街道南纬路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有关模式与施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