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先生姓王氏名夫之字而农号姜齐先世本掦州高邮人。明永乐初有官衡州卫者遂为衡州衡阳人家世以军功显。父字武夷。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启副榜先生卽其季子也明即亡隐于湘西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先生少负隽才。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举崇祯壬午乡试以道梗不赴曾试明年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降士绅。其不屈者缚而投诸湘江。先生走匿南岳双髻(?)下贼执其父以为质。先生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徧体创也。免之父子俱得  相似文献   

2.
船山先生传     
船山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别号姜(?)。故明之遗臣。清朝之逸民也。明既亡。先生隐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其先世本扬州之高郵人。明永乐初。官衡州卫。遂为衡州之衡阳人世以军功显。及武夷公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啓辛酉副榜。先生即武夷公之季子也。先生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应崇正壬午科湖广乡试。俱获隽焉。以道梗不赴会试。越明年癸未。  相似文献   

3.
<正> 例言一、《愚鼓词》系王船山先生词集之一,内分《前愚鼓乐》和《后愚鼓乐》两部分。《前愚鼓乐》为鹧鸪天词十首,《后愚鼓乐》为渔家傲词十六首,最后并附有和青原药地大师《十二时歌》一首。它是用道家乐歌形式阐述内丹丹法,借以抒怀之作。金陵刻本卷首题“夕堂戏墨卷八”。《船山遗书》金陵刻本和太平洋书局排印本及邓显鹤《船山著述目录》均列入“子类”。中华书局《王船山先生诗文集》作为附录列在末  相似文献   

4.
衡阳王船山先生与顾亭林先生黄梨洲先生并称为三大儒而学说之昌显独後至有清末造经邓湘皋曾涤生郭玉池诸先生之表彰而其人与书始大著於世民国以来日益光大最近湘省府即增辑遗书流布国内而船山学社诸君在恢复祠祭之馀编辑学报公开讲演於先生平日著述阐述甚详向之绝迹人间声影不出林莽者一旦学说所及如日中天视顾黄两先生之身後荣誉尤远过之则信乎为濂洛关闽後之一人而非其他诸儒所能企及者矣然吾於此窃有感焉  相似文献   

5.
秋八月吳逆死大兵進窺衡州四女夭葬敗葉盧左海側 梅陰塚詩序船山老人幼女七歲許字友人唐君之子者以戊午八月夭敗葉廬左有梅一株老人所翫息廬(土已)梅存因(?)其側老人女蚤曉字動有閑則嘗自言使我且死必不亂垂亡果然老人哀之甚且恐此土為樵犂所侵詩以誌之唐君卽須竹先生子名常適字無適薑齋文集補遺有唐子無適墓誌  相似文献   

6.
丛书集成本<四声等子>系据咫进斋本影印,二者应该全同.但唐作藩先生研究<四声等子>时却发现该书的咫进斋本和丛书集成本在版本上有较大不同.我们在考察<四声等子>版本时发现,原来是咫进斋本<四声等子>有初刻本和重刻本之别,唐先生所据咫进斋本为初刻本,而丛书集成本影印所据却是重刻本.本文对此二本作进一步考察,指出姚觐元重刻时曾据粤雅堂本进行过系统校勘.  相似文献   

7.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八卷宋本每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观其标题板式。盖闽中麻沙坊所刊也。此书通考作二十卷。而四库著录者为二十五卷。提要称杨士奇谓别有一本十五卷。题目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坊间鬻本又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并字句亦多妄削云云。此本仅八卷。又出诸本之外。盖宋自熙宁后改用策论取士。此书实为揣摩应试之资。而坊贾亦视为射利取赢之计。故刻本纷如乱麻。不可究诘。而吕氏原书世久不见全本。近人胡月樵刻入金华丛书者乃足本也。此本删  相似文献   

8.
重石诗     
船山先生团燮徒避地吾邑典欧洪辈珊吟涎水重石圈有旬云水底月如天上 、、、、、、 萝中身是故卿身至今韶者悲其志意重石者去邑治十里苗水中磐石方埃 、.、︸ 可丈相傅先生曾封蒸其上﹁石 中身世换渝桑披囊﹃逗虑鲜大荒歌角行邃捅可著碧流黄石雨茫茫舰山、先生赋重石诗@前人~~  相似文献   

9.
追随萧捷父先生问学30年,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略有所窥。值此纪念《船山学刊》创刊90周年之际,我想谈谈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师友和同仁们赐教。第一,萧先生治船山之学,首重文本诠释,以此为治船山学之第一要紧事。或曰:此乃海内外船山学界之共识,不足奇。予曰:唯唯,否否。世间固未有不通文义而能治船山之学者,亦未有不精研《船山全书》而能全面准确理解船山者:然而,先生所云之文本诠释,自有其尤重史识和逻辑之特色。其中之重之尤重者,乃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区分船山“对旧说之沿袭”与“别开生面之创…  相似文献   

10.
朱次琦(1807—1881)字浩虔,一字子襄,号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世称“九江先生”.早岁就读广州越华、羊城两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二十七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奉诏出使蒙古.同年秋,知襄陵县事,在任上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次年春去官归里,讲学于礼山草堂凡二十余年.粤督阮元屡聘主讲学海堂,均辞不就.光绪七年(1881)获授五品卿衔,旋卒,终年七十五岁.一生治学,主明理达用,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硕德高行,博极群书,其品诣学术,在涑水(司马光)、东莱(吕祖谦)之间,与国朝亭林(顾炎武)、船山(王夫之)为近,而德器过之”.①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等,门人辑有《朱九江先生集》,学海堂刊有《是汝师斋遗诗》一卷.  相似文献   

11.
过湘乡东台山东台山诗。有百里初见山四晖客望闲。及半笔明紫树。渔舟隔浦还诸句。东台山在湘乡县车十里。一名凤凰山。一名望岳笔。南连华盖。下瞰涟水。还观生居于相去二里许石船山下。仍里人旧址筑草堂成。徙而居之。船山记。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辛未深秋记。草堂成。诗有归舟湘水北。伐木逮秋清。南窗仍夕暖。冬岭迓春晴诸句。湘西草常记。先子船山记曰。船山者。吾  相似文献   

12.
廿公是谁?东吴弄珠客又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词话》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1617)刻本,卷首有《欣欣子序》及《廿公跋》《东吴弄珠客序》。其《欣欣子序》,为万历间刻书楷体字,《廿公跋》及《东吴弄珠客序》为写刻体字,且显然出于一人之手,此有目之所共睹者。今于欣欣子,姑且存而不论,论廿公及东吴弄珠客。  相似文献   

13.
孝子。名邦洪。字福生。性情良善。虽不学。喜亲贤。承先人余业。业米坊。强好义。家道以穷。事母甚孝。母曾病笃。割臂肉入药中。母服之即愈。至今创痕。洼然尚在。古之愚孝。不是过耳。船山学社。经费极微。百举在内。上下食者。指不十人。故庖丁往往不终月而去。遂雇孝子。两年来。庶无更易厨役之烦。要抑孝子能克己之所致。去秋。孝子于船山先生诞辰之前一日。忽病死于社中。时年五十三岁。有二子。均无  相似文献   

14.
船山学发展至今,蕴含不同诠释向度,早期是唯心、唯物之异,后来则有心学、理学之别。曾昭旭作为台湾船山学第二期代表人物,即是以心学模式来诠释船山。然其见解有所见,亦有所不见,透过心学视角,虽彰显了个体自觉的能动性,却也使船山气学与阳明心学间的分际被模糊,使人之有限被轻忽,乾坤并建之实存被刊落,弱化了船山'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之意义,而这恰好是船山学对阳明学之反省所在。不仅如此,一元论、一本论的偏重,也难以把握船山两端而一致之辩证性思维,使船山易学之要旨,皆统归为乾元,而难以开展众卦不同情境之要义。  相似文献   

15.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  相似文献   

16.
<正> 《读四书大全说》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读四书大全说》十卷,有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其先金陵本《船山遗书》及太平洋书店本《船山遗书》均曾收入。1983年又得衡阳王鹏发现之旧抄本一,为本书之第七卷,包括《论语·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五篇。所据以校勘者,惟此四种版本。  相似文献   

17.
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明之遗臣也。少举乡试。时流贼寇衡阳。执质其父。欲招之。先生刺肢体舁往易父。卒脱于难。孝声动四隣。甲申之变。先生以累世朝臣故。痛宗社覆亡涕泣不食者数日。作悲愤诗。已从严起恒瞿式耜走广西图恢复。而悍帅弄权。内竖倾陷。瞿殉节于桂林。严遇害于南宁。大势既去。缅甸闻变。明祚终绝。先生遂决意林泉。杜门著述。孤忠已矣。传学将来。是其志矣。筑室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先生于学无所不通。大抵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旁及屈宋辞章。进窥老荘玄学。于诸经有稗疏。乙部有读通鉴论宋论。诸子楚辞均有注  相似文献   

18.
伍先生定相伍定相。字学父。一字玉铉。衡阳人。万历时贡生。十三岁。即通诸经性理通鉴诸书。稍长。益纵览群籍。褐衣敝屣。授徒以养母。动静语默。必与横渠延平两先生相吻合。邹泗山先生称之曰。居敬穷理。实践虚求。伍子一人而己。为学综天文地纪人官物曲兵农水利之书。以淹贯为主。船山之学所由本也。早岁喜吟咏谓诗文古今未有合一者。合诗于文。则文不宣理。合文于诗则诗不达情。因选汉魏来十一代诗文。各成  相似文献   

19.
<正> 公讳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其笔名很多,有卖姜翁.壶、一弧道人、弧道人、双髻外史,祷杌外史等.晚年居衡阳西乡(今衡阳县曲兰公社竹花大队、湘西大队)石船山下,自称船山老人,或船山老农、船山遗老、船山病叟,后  相似文献   

20.
船山《西铭》题解着意阐发天亲合一之理。船山认为,从理学史的问题脉络来看,《西铭》大义在天亲合一。船山区分"大者"与"切者",主张"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从自己亲生父母身上实实在在体知父母之乾坤。较之天地,亲生父母具有切身意义上的优先地位。从其切者,不仅是从理上了解,亦是切身之体知。由此体知,其大者转化其切者。由此体知,身体亦由仅能体知居之所安,食之所甘,色之所悦的自然身体生长为能体知父母之乾坤的道德身体,进而成长为可以体知天地之乾坤的超道德身体。体知,身在心中。作为未定者的人,作为性可以日生而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孝知天的过程正是心、性、情、身诸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