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的声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付灿邦1918年8月《幸福》在英国《英语评论》发表,使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权威刊物上初露头角。两年后,她将《幸福》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小说结集出版,引起轰动,成为英国文坛上“一件盛事”,受到文学副刊专栏文章称颂。 ̄①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幕间》的详尽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形式上的实验,她提出的“戏剧一小说”致力于小说和戏剧界限的消弭,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她塑造出的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改变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失语、无名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200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选用了一篇现代文《手中的幸福》,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个“貌不惊人”小女孩从小生活在漂亮姐姐的阴影下,一直感觉不到“幸福”,直到有一次在与一所乡村小学进行“手拉手心连心”的活动中,结识了一位乡村小女孩,这位小女孩子十分羡慕她能在大城市上学,使她有所“震动”,于是她得到启示:“一千个人对幸福有一千种诠释……幸福就在我身边,它很简单”,“很多时候,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只是我们不经意而已”。然后作者通过这个“貌不惊人”小女孩道出文章主旨:“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我们才会过得幸福”。  相似文献   

4.
“我不幸福!” 我把这话甩出去的时候,正走在操场上,同桌那句“唉,你真幸福啊!”的“啊”字还没吐出来,被我这一句顶在了嘴里,仿佛化成了石块,噎住了声音。她用那双不大但很美的眼睛瞪了我一下,说“疯子,绝对。”转身很有些不平地离开,好像我不再是她平时要好的朋友,而是一只让人生厌的苍蝇。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叙写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她选取“家”这个特定的结构模式以表现人性的丑恶,用干练、幽默的语言风格描写了功利而苦涩的婚姻生活,揭露了看似奢华的外表背后的落寞和丑恶,传达出的作者的生活理想不外就是平凡、和谐的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曼吉和她的“苹果树”李恒方为什么要献身艺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认为“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为了巨大的幸福和人的伟大”。①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他的剧本,才那样忠于生活。他说:“生活──这是伟大的和诱人的奇遇。”②而“作家的职责就是...  相似文献   

7.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蒋韵的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通过潘红霞、“幸福”和拓女子三个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纯精神上的完美的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带有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她悉心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中国第一个在“妊娠期糖尿病”课题研究取得科研成果的教授。她医术精湛,待患者如亲人,用辛勤和奉献让孕妇从孕期到分娩都平安顺利,为千万母亲和新生儿带来幸福……  相似文献   

10.
“文备众体”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观念新的审美意识。冰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理论家和小说理论家 ,她的小说文体理想主要体现于创作之中。诗化 ,散文化 ,作者在作品中的角色化 ,构成冰心小说“文备众体”的鲜明特征。既认同传统又立足超越是冰心的文学追求 ,其小说的“文备众体” ,包蕴着深刻的文化精神与试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 ,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遣责、讽刺的 ,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 ,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 ,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 ,如她的病因和死期 ,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笔者撰文略申浅见  相似文献   

12.
林白的小说通常被人们用“女性文学”或“私语化小说”来命名,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一定影响。以林白的两部长篇《一个人的战争》和《守望空心岁月》为例,本文试图从叙述方式这个技术操作层面来解读她的作品,用“流水”(松散自如、随意自然的叙事)和“飞翔”(语言的诗意运作)来描述林白的叙述,并展示其与“个性化、女性化”特质相契合的勉力。  相似文献   

13.
论张洁小说的“恋父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析出张洁小说中隐含的创作心理──“恋父情结”。在这种强烈的“情结”支配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创作模式,即《爱,是不能忘记的》模式,这是作家潜意识中早期“恋父情结”的投射;《方舟》模式,表达了作家深层意识中对“父亲”的失望情绪;《楔子》模式,则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憎恨的心理。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结构笼罩下,张洁的创作便成为她潜意识心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14.
乾嘉时期的白话长篇小说,大量出现“自寓”情况并生成了“自传性”现象。《绿野仙踪》《镜花缘》等小说接续明末清初小说的写作方式,更丰富地影写作者的性格、思想、心态、志趣诸方面。《野叟曝言》则在自寓与幻想中逐渐加入个人及家族的实事。《儒林外史》《红楼梦》可看作具有自传性的小说,其主要特点是结构性地将现实场域移入小说,涉“自传性”的内容在小说人物塑造与情节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读者需在分辨“真事隐”和“假语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小说的意味。白话小说从影写抽象的真实变为影写场域的真实,作者亦在此进程中完成了具有“史”性的自我保存。小说作者的“隐”与读者的“索隐”,与乾嘉时期文学思想大背景是相因应的,也给后世文学批评带来了颇多影响。在厘清小说“自传性”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围绕小说及作者的“场域”,决定了小说的性质。作者的交友圈决定了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早期读者群体,而这些又反过来奠定了小说的接受框架,并被小说史研究范式所固化。  相似文献   

15.
“假性衰老”,人体器官细胞过度疲劳  江女士是一家公司的副总,生活幸福,事业有成,在众人眼里,作为一个还算年轻的女人,她是成功的。但是最近,刚刚过完36岁生日的她发现自己已经有白头发了,脸上也开始有皱纹和色斑了,虽然每天都能睡够8小时,但是起床后总是觉得没睡醒,记忆力远不如从前,重要事情非要用笔记到本子上不可,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太相信自己的脑子,怕误事”。工作的时候老是觉得特别疲惫。  相似文献   

16.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木文作者根据《呼兰河传》对呼兰城这个病态社会的描绘及其“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的艺术特点,结合萧红的“小说学”,揭示了作家的富有个性及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萧红体”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因发表了写实主义小说《烦恼人生》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的名字由此便常常与“世俗”联系在一起,人们也渐渐习惯于她作品中的种种困窘而丰满、琐屑而真实的市井众生相。但是,“新写实”只是其小说的一个侧面,作为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观照女性的生存本相,对妇女命运的关切,是其小说永远难以抹去的印痕。  相似文献   

18.
郝景芳因她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而声名鹊起。《长生塔》是一部科幻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集,作品既有作者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绝妙想象的表达,又有对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人类欲之难灭,苦之难灭”正是作者对后现代智能生活世界的伦理拷问。《长生塔》试图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探求冲破困境的可行之路,隐喻了郝景芳对人性精神圆满的执着坚守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现代中国文学运动中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始终深切关注妇女问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富于代表性地展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艰难跋涉的身影和她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心灵历程。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前后期并不完全一致。在早期小说中,作者主要从“个性解放”的角度出发,同时深感中国妇女千百年来的受压抑和这种压抑的实际不可征服性,因而这一时期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一种偏执的女性优势心理,一种盲目反叛社会、反叛生活、反叛男性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论小说作者与隐含作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斯等学者提出的“隐含作者”的概念有否定作者介入小说的倾向。事实上,真实作者是小说中的客观存在,是在作者与读者的精神交流中具有主宰意义的因素,因此,不能用隐含作者取代、否定真实的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