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展现了一幅技术高度发达而人性惨遭泯灭的世界性国家图景。在这幅想象的图景中,新世界中不再有社会动荡,新世界里的公民不再遭受焦虑、衰老的困扰,再无饥寒、病痛侵袭,他们享受着无垠的文明与幸福。然而这个看似美丽的乌托邦世界却是遮蔽了一切反对派意见的单向度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公民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否定性思维,沦为“单向度的人”。“美丽新世界”中的“单向度”人与社会是技术异化的结果。赫胥黎站在未来时空为当下敲响警钟,启发人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辩证思考、对“文明”与“现代性”的客观审视,唤起他们“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2.
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3.
孝文 《今日南国》2014,(2):59-60
科学幻想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代名词,更不是胡说八道。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科学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所以,若干年后.人们发现,科幻作品中的很多新奇的玩意儿竟然变成了现实。比如手机,再比如直升机,这些东西的发明其实都是从《星际迷航》和《世界大战》等科幻作品中找到的灵感。以下是受科幻小说启发产生的十大发明。  相似文献   

4.
科幻叙事集科学元素和幻想成分于一身,与后人类想象紧密结合.从美国科幻文学学术史出发,回溯美国科幻小说对"人"的审视和书写,可以发现其从纯粹地维护人类主体性转向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流向.以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三部曲"为例,解读作品对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三种关系的后人类构想,从而探索美国科幻小说有关"人"的书写怎样预示了超前的后人类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旧的赛博格想象和“赛博朋克”思潮正在成为老去的经典,对其带来的影响的辨析仍有助于理解当下和未来。这些作品的源起和发展尚处在欧美科幻传统的发展逻辑之内,其中蕴含的多层意涵和社会批判姿态却逐渐走向了衰颓。赛博朋克文本中所隐含的科技审美和未来主义倾向,收获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科幻作者的普遍呼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作家的科幻想象与现实科技经验齐头并进,他们尝试以启蒙年代以降的现代姿态来面对后现代语境。在中式科技语言方面,他们广泛吸纳了古典经典和当下通俗文类中的话语资源,但不断遭遇瓶颈;在本土科技文化方面,他们面对更逼仄的话语空间,进行了极具深度的反思、探索和建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科幻作品因兼具科学性、文学性与人文关怀精神而屡获雨果奖和星云奖等国际科幻文学大奖,并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支新兴力量。该领域的科幻小说以其独特的华裔文化价值观视角,表达出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及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忧虑,因而具有鲜明的未来主义倾向。该类型小说的科幻叙事实质上也是华裔作家在科幻文学这一话语场中对自身诉求及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美国华裔作家在该领域构建的话语空间所表达的政治和文化诉求以及后族裔人文关怀,因具有不同文化群体直面现实困境、重新定义自我身份、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憧憬未来和谐社会而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郝景芳因她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而声名鹊起。《长生塔》是一部科幻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小说集,作品既有作者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绝妙想象的表达,又有对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人类欲之难灭,苦之难灭”正是作者对后现代智能生活世界的伦理拷问。《长生塔》试图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探求冲破困境的可行之路,隐喻了郝景芳对人性精神圆满的执着坚守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编故事     
一、如何构思?怎样编?1、下功夫,设计情节无论是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还是编科幻故事,最主要的是设计好情节。在合理的想象中,越出人意料的情节越吸引人,故事越精彩、越有趣。2、发挥想象,编好故事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科幻故事、编童话、寓言故事,要赋予动、植物,物品人的动作  相似文献   

9.
大众消费文化的急骤繁荣,使社会各方面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入社会转型期,这构成中国文学想象的时代前提与历史契机.这是一个实践立法的时期.由此形成两幅代表性想象图景,即文学边缘化想象图景与文学的后现代想象图景,这两幅图景各坚持既在理性的模式化与非理性的非模式化,它们各执一端但都与时无补.文学想象的时代性超越须坚持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命关联"与"时间统一".文学史证明,历史上非凡想象总是从历史纵深升起.文学想象的有效性在于其理性根据,胡塞尔称这种理性根据为"经验关联体".以大众消费文化繁荣为重要特征的社会转型使既在理性即"经验关联体"获得了被悬置的时代可能性,这为维柯所说的造成想象超越的"诗的智慧"的活跃创造了条件.既要反思于既在理性又要激发非理性的"诗的智慧",两者兼备的文学想象主体眼下尚待形成.  相似文献   

10.
飞行器书写是中国科幻文学诞生以来的重要现象。作为科幻文学最常见的装置,飞行器不仅是人造空间,更是独特的时空体,体现出科幻作家对国族形象、社会形态、人机伦理等的想象。新世纪以来,和飞行器有关的科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个始终在路上的飞行器时空体充盈着漂泊与返航、此刻与未来、恐惧与希望、乌托邦与异托邦、人类与后人类等议题,折射出在科技迅猛变革和全球化语境中,科幻作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对国族形象和后人类生存形态展开的深切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后人类”视角观照中国科幻话语,在梳理技术赛博格、文化赛博格的观念发展后进入科幻赛博格叙事。科幻赛博格叙事聚焦赛博格身体感官体验的故事讲述,是基于身体的异质性经验而产生的身体-情感非常规认知,并由此发生思想与精神层面的世界观念变革。中国科幻赛博格叙事兼具身体间性、世界间性与文化间性三个维度,最典型如双翅目作品《精神采样》的赛博格叙事,展示出中国新锐科幻作家正在以赛博格话语重建身心二元观念,以整体性思维重构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关系。科幻赛博格话语让我们认识到新世界正在生成,人类正在成为多元与多维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技术价值论或者是技术的价值荷载已经成为技术哲学的主流观点,工程师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还应当承担起工程技术后果的社会责任。工程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带来了全球性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科学一工程世界图景的危机。对技术后果进行评估是技术与社会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构建新的世界图景则是俄罗斯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新的世界图景导致一种整体论的技术观,即包括技术的可行性、自然界的承载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本主义在内的技术观。  相似文献   

13.
科幻文学的信仰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幻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以描写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表现未来世界的状貌以及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科幻文学因其特殊的形式而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其幻想文学的属性令其具有幻想之美,而其科学性则又以科学的手法给这种幻想设上一定限制,所以科幻文学是以科学为想象基础的幻想文学。科幻文学源于人类的想象,因此表现出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敬畏,这便使科幻出现类似宗教的信仰情结。  相似文献   

14.
想象作文是对想象中的场景或事物进行描述。 你可以写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写一则科幻故事,也可以写受别人的启发所想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对于技术这一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具有丰富的伦理与政治意含的重要现象,人文主义学者自然要从人的利益出发加以批判与反省。本文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这种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它所试图表明的是,人文主义学者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批判理论并不是反技术的、拒斥技术的。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具有它的理论向度,它所反抗的是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的根本理趣与假设,如人类中心论、理性的工具化倾向。同时,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也有它的社会合理性,它所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未来。因此,作为技术文明的解毒剂,人文主义对技术的批判为我们重新估价技术,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摆正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种技术性存在。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构成一幅认知图景:工具技术时代,人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的认识多含感性因素和偶然性;机器技术时代,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中,由于技术负面效应的凸显,人们对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多为批判性的反思;后现代社会中,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认识则表现出一种比现代主义更彻底的怀疑主义,同时也开始考虑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人类学也从种族特征等方面出发,以实证的方式研究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都市想象"是农民对作为"他者"的都市的"先入之见",着重于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对"他者"的想象。这一带有人类学意蕴的概念表明,农民工入城动机研究中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与经济理性同样不可忽视。通过考察重庆零散人力搬运从业者入城前获取都市信息的来源,分析其乡土经验和城乡差异对其都市想象图景形成的影响,回答了基于乡土生活经验的和文化观念的都市想象如何构成入城动机的问题,探讨了乡土性在农民工流动决策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重庆"棒棒"此类农民工群体都市融入过程中的特殊性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在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创造的关于神祗和英雄的传说和故事。希腊人以想象中的奥林波斯山上的主神宙斯及其周围的诸神为主要系谱,结合古代希腊社会的历史和传说,创造出了丰富多采的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朦胧的认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类童年时代的图景,是当时希腊文艺作品的重要题材。罗马神话可以说是从希腊神话移植过来的,内容大致与希腊神话相同。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如此。本文拟探讨一下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谚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阿凡达》系列是当代科幻电影的顶流,也是呈现当代科幻电影如何进行影片想象力消费的标杆之作。科幻电影的题材往往是跨文明、跨种族的,它的想象力消费和奇观特效生产有着模式化的特征。《阿凡达》系列对低位文明种族非常典型的神话想象力消费,呈现了神话与当代科幻的影像结合形态。技术是《阿凡达》系列高位文明种族的代称,也是其科幻叙事和特效生产的着力点。在模式化的想象力消费框架和技术特效范围内,科幻电影有着明显的后人类指向,《阿凡达》系列在此维度上勾勒了人类正在想象的后人类世界。《阿凡达》系列展现了科幻电影在神话、技术及后人类想象力消费的成功探索,为当代电影生产提供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