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建基于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承载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情怀和梦想,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气韵,传承创新并升华了中国特有的师道精神,彰显了新时代教师的价值旨趣和精神风貌。它从信念之维、德性之维、学识之维、态度之维、情感之维、境界之维六个方面,集中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教育者赋予自身以教育家精神的思想自觉与使命自觉,亦需要营造“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氛围环境,让教育家精神有自己的从容栖息之处,并开出繁盛之花。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热爱国家与热爱教育事业的统一、道德修养与行业操守的统一、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的统一、追求卓越与开拓创新的统一、教育情感与教育情结的统一、教育视野与教育格局的统一。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有助于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精神支撑,凝聚教师队伍精神内核,发挥教育家精神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教育家精神符合强国强教的需要,应通过明确培育目标把握培育的正确方向、构建培育格局打造立体化的培育体系、探索培育策略运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实施培育监测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等途径,形成“目的—培育—评价—再培育”的良性培育机制,用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的修为与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武训是不是教育家?是怎样一个教育家?本文从大量的史实出发,就武训其人、武训兴学、武训精神和武训评价等颇有争议的问题,畅述了笔者一家言。  相似文献   

4.
惠艳生 《新天地》2011,(10):193-194
2006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很快引起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载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论的经典;而孔子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早巳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的师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师道精神是构筑大学精神的基石。作为文化人的大学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成为学生和社会的表率而作育人之本;要有活跃的理性思维,彰显自己的理性而成师之美;要有负重的责任感,树立责任意识而筑师之魂;要有不倦的学习精神而显师之真。  相似文献   

6.
谁是凶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更是为了在阅读文字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感晤情感中学会感悟,在揣摩语言中学会揣摩。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被人物精神所感动、被优美景色所陶醉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表情达意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披文入情,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7.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到--善于"引"和"导".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厉行勤俭节约,鼓励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前进道路中永不懈怠;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太行精神,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把太行精神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成彷吾是一位受人尊敬爱戴的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本文主要论述成仿吾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本色,具体表现在:倾心教育的献身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循序探索的求是精神;面向未来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0.
忧患意识是主体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和预防的精神状态。以儒家教育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忧国忧民、忧道忧教、忧功忧名。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忧患意识,能激发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教育的献身精神,以及投身教育改革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体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精神力量是民族、国家、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伟大觉醒”,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从精神被动逐渐转向了精神主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使中国人民逐步重建了“精神自信”;新时代以来,党在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基础上,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标志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实现了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再到“精神自信”与“精神富裕”的历史性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杨松轩办学成绩、办学思想、办学精神等三个方面,与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相比较,论述了杨松轩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并提出了杨松轩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和伟大的教育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发展史。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精神力量对奋斗实践的推动作用,是在坚持物质对精神、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精神主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精神力量源于人们的知识、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信仰等,这些精神因素在人的实践中所产生的"力"便构成了精神动力。精神动力的形成发展与作用发挥,源于客观的社会存在与主体的精神需要的双重要求,并通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而将这种精神力量作用于实践,以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找准来时路、走好当下路、瞭望未来路的精神动力,是信仰动力、信念动力、信心动力的系统整合,是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动力的多元融合,是精神创造力、精神凝聚力、精神约束力的有机统一。它对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成长起着方向指引、情感激励、意志砥砺和力量凝聚的重要作用。从精神动力的层次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基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选择,是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心态,指引着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从形成精神动力的主体来看:精神动力是个体精神、群体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彰显,个体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个体与国家、民族的精神纽带,群体精神动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认知、群体情感、群体意志,民族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血液里的民族精神基因蕴含的持久性、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从精神动力的作用来看:精神创造力贯穿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精神凝聚力汇聚起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磅礴伟力,精神约束力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  相似文献   

14.
素享“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誉的蔡元培先生,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他学贯中西,博精群籍,学识宏富,操守高洁,一生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中外人士所敬仰。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关于教师批评学生这一问题曾谆谆告诫过我们:“凡是出现大声叱责表现出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注和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学生归紧闭的心扉,使之幡然醒悟。  相似文献   

16.
陈秉公 《21世纪》2001,(9):8-13
正如人们所公认的那样:世界一流大学的闪光历程都是与同样闪光的大学校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成功的学校教育不仅不能离开素质相当的校长,而且,在完成教育的过程当中,校长,起到提供原动力的作用。可是现实当中校长的责任繁冗众多,校长的工作千头万绪,相应的,关于校长素质构成的看法也就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头脑、智慧的较量的世纪里,人们终究无可回避这样的诘问:谁有资格当校长?著名人格学学者陈秉公先生从人类生存所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出发,证明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塑造;籍此确定了校长在教育过程当中的角色和职责,继而描绘了新世纪校长蓝本的精神构成:清醒的办学理念;宽容的民主精神;深切的人文关怀等十个方面。欢迎读者也来信讲一讲你对校长、对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古典本质观出发研究教学的困难不仅在于教学现象的纷繁复杂,更受困于本质和现象二元对立。笔者以存在现象学 视野下的本质观为理论基础,以直观的方法分别观察在无他人在场和有他人在场两种情形下教师教授的意识和学生学习的意 识,得出教授即以教授为目标的教师之自我意识,学习是以学习为目标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有无他人在场,教师和学生自我意 识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无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纯粹自我意识的状态中;而当他人在场时,教师和学生将可能处于纯 粹自我意识和被动反应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精神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井冈山精神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一是认为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最初定型,说明了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为何不追溯到五四运动精神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而以井冈山精神为起点;二是对井冈山精神所涵盖的时空领域进行了分析,对目前存在的三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比较,强调井冈山精神应包括1931年至1934年的中央苏区精神,后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本质精神:对大学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属于精神范畴,既具有人类精神的共同属性,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大学精神包括共性的大学精神和个性的大学精神。我们首先要探究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共性的大学精神也即大学的本质精神。大学的本质在于大学的学术性,学术精神即大学的本质精神。回归大学的本质精神关键在于从制度上保障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对大学的治学者而言要有独立人格与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致力于重塑中国的大学精神,他为我国高等教育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当重读他的《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发展趋向》,再次领略到他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与国外高等教育相融合,建构了他的大学理想、大学使命。该文揭示了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大学教师观和学生观等,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