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3.
4.
5.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它的底色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中国国情的人民性以及习近平实践经历的人民性。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的内涵所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要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廉洁和清醒;要推进良法善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要加强队伍建设,牢记为民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家是现代社会一种最文明、最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何谓法治中国”“法治中国何以可能”“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理论命题进行了深层思考和透彻分析,构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理想图景和实践路径,打破了以西方法治为参照物的视野偏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关键少数”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者和实施者,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起关键影响的群体。就其功能定位而言,“关键少数”是党的领导下一支高效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法治建设队伍。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有效实现“关键少数”的角色功能:提高“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完善制度加强对“关键少数”权力的监督;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10.
米良 《学术探索》2023,(9):25-31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体系,包括国内法治及涉外法治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国内法治的思想具有基础性价值,而涉外法治的思想则涉及到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同等重要。在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主张。这些主张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是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为国际法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吴建红 《学术论坛》2006,1(8):141-144
西方17、18世纪主体性哲学将理性确立为人的最高本质,使该时代的法治表现出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19世纪主体性哲学发展为实证主义,理性仅指形式理性,法治也是高度形式理性;20世纪上半叶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发展为经验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但这一时期泛化了的法治仍然没有走出单一形式理性的窠臼;战后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重新统一了理性概念,且价值不再是先验的而是可经验的,西方法治在更高层次上又实现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德友 《兰州学刊》2008,(4):192-195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前沿课题。围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征、实现模式以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过分强调单一主体,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主体间性的转向,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对此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加之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对话式教学三个层面不断建构和拓宽路径。以期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具有主体间性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一次飞跃,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充满辩证思维的理论体系,诸多论述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范例。其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论,立基于政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揭示了三者在逻辑上的不可分割性、在功能上的有机协同性、在结构上的复杂统一性;“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论,立基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矛盾,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主要方面;“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论,立基于道德与法律的内在逻辑,深刻揭示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论逻辑、“法律之中有道德、道德之中有法律”的规范逻辑、“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的实践逻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论,立基于政治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抓住了“统筹兼顾”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总方法,深刻展示了两点论、重点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主体思想,无疑包含着对西方现代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参考借鉴,但最为根本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体的批判及其劳动主体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思想源头。列宁晚年新型国家建设及其工农主体构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二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宗旨及其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传统,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三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占有式教育走向交往式教育,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它把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建立在人性的本质上,注重生活世界的回归,主体之间是整体和谐的共在。这就要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的抽象化、概念化灌输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探究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生活化路径,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为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服务,才能逐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丰富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深深的、浓浓的忧民情怀和改善民生的多种切实举措;二是深刻的、 明确的重民思想和肯定人民作用的理论阐述;三是可行的、 具体的为民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些丰富的论述赋予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以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涉外法治理念,回应了当下协调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两个大局、应对新的风险与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命题,为中国涉外法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要贯彻落实涉外法治理念,必须加强涉外立法工作,提升涉外法律实施水平,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并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为此,应当进一步明确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