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于该体系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主要是通过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培育国家创新体系的自主性、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实现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基本路径有:坚持全面创新、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坚持协同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根本保证,需要通过党内监督确保其先进性与纯洁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模仿性的被动式自我监督到战略性自觉式自律的百年历史为此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方法论指南.据此,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监督演变历史与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牢固制度基础、凸显传统优势、落实制度安排以及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党内监督制度化"四维"路径,是新的阶段党内监督突破治理效能低下梗阻,实现创新发展,从而涵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获得的最重要思想创新成果、最重要制度创造成果和最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以历史思维探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演进逻辑,以系统思维分析其核心理念和理论体系,以创新思维凸显其核心价值和比较优势,以比较思维探析其创新智慧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标识与实践产物,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及效能转化,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健全完善提供有效支撑及制度保障。协商民主作为兼具民主参与及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其实践形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土情境,发展路径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规律,效能发挥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党和国家的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熟定型为价值归宿,依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权力运作、权利行使及利益分配方面的发展诉求确定实质内容,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实践导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纵深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协商民主制度体系的系统集成水平,切实提升协商民主的制度执行效力,并通过协商民主的自我完善更好推进制度优势的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5.
张伟军  蒋锐 《学术探索》2023,(10):118-12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有机集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综合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达成两者共同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的中国式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前提性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方向性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性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条件来看,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时空载体,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与行动引领是方向动力,民族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源泉。为更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全面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持反思总结与革命创新的精神动力,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引、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国家建设的“双重难题”,即面临着如何实现规模治理与推进发展相互交织的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构建以领导权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结构、分工合作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支撑、保障、发挥国家自主性,使其成为破解中国现代化道路“双重难题”的关键因素。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主权内在本质的表现方式,它体现为对外的自主性与对内的自主性两个方面。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国家自主性表现为,通过运用领导体制长期稳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自主制定与实施国家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成效地持续推进现代化发展。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性实践,中国自主推进现代化变革,逐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双重难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斌  王姝 《江淮论坛》2022,(3):113-118
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视野中,现代化是历时性和共时性兼具的概念,其特质在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统一。以资本逻辑为轴心的西方现代化将现代化的内涵予以格式化、抽象化和工具化,导致其内在矛盾和制度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人民性与世界性“大历史”观特质,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选派干部下乡驻村制度,是新时代国家权力嵌入乡村社会的表征。对西南地区L村第一书记驻村实践研究发现:将科层体系干部嵌入乡村治理,实现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的有效介入,具有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贫困治理的百年经验、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推动治理有效保障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应然之策等多重价值意蕴。第一书记驻村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现实中,受到“国家-社会”双重场域的深度影响。第一书记要实现组织建设从嵌入到引领、精英培育从单一到多元、治理融合从离散到集聚、资源利用从碎片到整合的转变,把权力、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技术优势,从而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独有特色,在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核心动力驱动下,经历了从单一进路到全面建设的演变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丰富的要素、稳定的结构和多元的功能,在增强人民幸福、实现民族振兴、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大同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作用。在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新征程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化演进,必须要把握好系统演化发展的层次转化、结构功能相关、整体优化、涨落有序等规律,不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要素、结构体系、外部环境和功能作用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周志波  张小芳 《人文杂志》2023,(10):108-118
税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价值观念、组织体系、制度规则与技术理性,在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了与之相应的国家形态与治理模式,形塑了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底层逻辑。税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上受制于效能逻辑,税收治理效能依赖于税收治理能力,而税收治理能力来源于价值、制度、组织与技术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协调。当前,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进程面临价值之偏、组织之弊、制度之困、技术之殇等四大难题,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成为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关键。未来,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性,妥善解决组织战略、组织激励与组织约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税收治理规则体系,改进和创新税收治理手段,更好发挥技术的驱动作用,以税收“共治”“善治”“法治”和“数治”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使命型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理论指引与理论创新”“制度建构与制度完善”“道路探索与战略规划”“党建引领与党建支撑”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鲜明的政党主导、政党推动、政党形塑的特征。我们党在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将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即按照党承担的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强化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党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关于“政党工具性”的理论假设和思维定势,也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解释框架。对使命型政党的理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加以阐释,需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集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显著的治理优势,蕴含着丰富的治理逻辑。在推进国家治理效能转化进程中,具有复合治理机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依靠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价值引领、机制供给、要素整合实现在治理程序、治理过程、治理结构方面的效能转化。为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强化民主治理主体能力、提升民主治理程序制度化水平、探索民主治理技术创新,以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为国家治理效能持续转化供给动力,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转化"与"执行"。前者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关系,而"转化"的实质就是验证制度优越性的过程;后者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之钥",通过有力的制度执行,充分发挥出制度自身的功能,彰显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中国之治",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制度革新不断将制度的外在优势转化为内在优势,并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来实现"善制"与"善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是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在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时始终关注并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强调“选贤任能也是革命,要创造一个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江泽民同志对干部制度改革极为重视,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抓住时机,加紧工作,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列入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提出了干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奠基、开创和不断向前推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变,实现了从驾驭资本逻辑到激活自然资源的模式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两大和解”中的制度优势,是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代云 《理论界》2007,(10):16-17
根据马克思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和落后国家发展道路及工业化问题的论述,不同国家都将走上现代化道路。而现代化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外部障碍的排除(即反对帝国主义)提供了理论和策略的支持,对中国现代化带来的弊病也做出了反应,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邓小平理论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两大理论成果对现代化弊病的回应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作用。人民城市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涵和实践意涵。在价值意涵层面,人民城市建设体现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思想所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创新所彰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红色基因所彰显的自信自强精神价值。在实践意涵层面,人民城市建设体现出创新的实践意涵、绿色和开放发展的实践意涵、共享发展的实践意涵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意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努力将城市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制度文明和制度优势的展示窗口、绿色与开放交相辉映的高水平发展平台,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安全的现代化美丽家园。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城市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融入城市现代化路径之中,彻底摒弃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以资本为中心的物质主义膨胀与精神堕落的老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的重要表现载体。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不是自生自发的。责任政治建设能够增强制度优势并有利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责任政治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向度,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制度的认同度,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价值标准;责任政治建设强化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与权责分配,疏通了制度运作中的梗阻,切实增强制度科学性,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衡量尺度;责任政治建设激励多元主体活力、强化制度执行环节、实现容错与问责的衔接与优化,有效激发制度执行力,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动力;责任政治建设培育"行政伦理"与"公共精神",塑造有利于责任政治运行的责任观念,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