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文艺批评呈现出从“整体性”批评走向“碎微化”评点的趋势。受此影响,文艺消费和生产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线性、完整的消费模式转向对叙事碎片的消费,文艺生产开始强调“弹幕思维”,“段子化”生产瓦解了传统线性整体的生产方式。在文化象征意义上,这表征了文艺从传统叙事文化到社交时代数据库文化的转向。针对这一转向,有必要构建数据库诗学,数据库诗学的引入并非完全取代传统叙事文艺观念,而是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交时代的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2.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特别是永远在线、支持用户生成内容的社交媒体兴起以来,文艺评论呈现出“云游于艺”的姿态。数字时代文艺评论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不在于社交媒体的无处不在性,而在于它的不可见性与不可知性。社交媒体所具有的锁定、隔离和(无法)退出等情形,构成了数据的“围墙花园”,消解了社交媒体的平等性、多样性和赋权功能,导致文艺评论走向反连接或无效连接。  相似文献   

3.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实空间社会道德心态的延伸,用户跟帖讨论心态的道德性是个体道德心态的缩影,也是其最真实的道德思维,对跟帖讨论道德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民心、把握民意。社交媒体的发帖规则塑造着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道德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网络交往。提升网络文明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道德建设,为此需要增强对社交媒体道德性的信心,培育用户对常识道德的遵守。  相似文献   

4.
在社交媒体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等互动活动成为文艺消费的内容,评论者需要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建构涵盖“作品”与“活动”的大文艺观。数字时代的大文艺观与人们时常提到的“大文艺”观有两点不同,一是将作品外的“活动”包括在内,二是“作品”与“活动”并非机械叠加,而是被交流所贯穿,成为一条条话题素,不再有作品内外的区别。中国传统的“说话”概念可有效涵盖数字时代大文艺观中“作品”与“活动”的二重性。同时,这构成了一种SNS社区式集体生产,既承认了传统的著作权,又体现了网络的开源精神。在文化参与的背后,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数字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逻辑走向了精神政治。  相似文献   

5.
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把握好"当代性"这个核心命题.这既是中国当前丰富复杂的文艺实践与多元共生的理论生态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革命性品格内在的必然要求."当代性"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其中直面大众文化的崛起,重视对消费社会征候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研究,吸纳生态批评的思想成果是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与此同时,"当代性"又应该是一种深具理论开新意义的文艺学建构,它必须摈弃粗浅的理论模仿与理论拼凑,以更加开放的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整合理论资源,以深刻的理论思维揭示当代文艺活动的规律,去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传播进入了以情感驱动舆论走向、社交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的后真相时代,国际社交媒体已成为涉华内容传播的重要平台。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的传播机制出现新的特征,如国际社交媒体对涉华内容关注度高、议题范围广、积极评价与负面认知并存,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在涉华内容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领袖和热门视频的传播影响力是多因素加权作用的结果。优化后真相时代的国际社交媒体涉华内容传播,应从传播环境营造、传播矩阵构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热门视频打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胡采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文艺工作,一直到现在还战斗在文艺前线上。在漫长的文艺活动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鲜明特色的文艺思想,这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去研究和分析文艺活动的规律,坚持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强调从生活到艺术的观点,强调作家艺术家自身的基本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党领导文艺,一要靠正确的方针政策,二要靠科学的文艺批评,依靠广大群众鉴别文艺的好坏高下,鼓励和帮助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通过文艺批评品评文艺作品的优劣美丑,总结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更大繁荣。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必须重视文艺批评,发展文艺批评,增强文艺批评的科学性和战斗性,提高文艺批评的水平,使文艺批评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作为一门研究和评论文艺的科学,文艺批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确的文艺批评可以促进文艺的繁荣,错误的文艺批评必然阻碍文艺的发展。过去有的人对文艺批评十分轻视和歧视,认为批评是知识的产物,创作是天才的产物,批评低于创作;批评破坏创作力,批评家与作家互不相容;创作兴旺的时代绝不是批评发达的时代,批评与创作不可能同时繁荣。甚至有人认为,最下等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也胜过最优秀的批评家和历史家。当然,持以上极端见解的人今天已不多了,但重创作轻批评的倾向还是存在的。其实,创作与批评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没有创作,批评便没有对象;没有批评,创作则难以发展。英国批评家阿诺德指出,真正创作活跃的时代是以批评活跃的时代为先导的。优秀的文艺批评不仅对被批  相似文献   

9.
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坛踞主导及核心地位已半个多世纪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批评准则,被运用于文艺批评领域。可是,近年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及观念现代化思潮的迅进,文艺界出现了许多见解不一,论述各异的文艺批评理论;针对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发表了一些“新论”.这些“新论”中,有许多观点及论述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坚持和发展,是借鉴、引进先进的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合理因素“借他人之火”“煮我们的食物”,对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的文艺批评、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则及批评标准不尽相同的文艺批评观点及论调.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盖光 《东岳论丛》2000,21(5):136-139
文艺活动首先是为人、为人民的 ,其目的是为人的素质的提高 ,并由此推进社会的发展。服务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内容 ,服务的对象就是人 ,它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性 ,即文艺服务价值性。客观现实生活、艺术审美世界和自我实现的人格结构是这种文艺服务价值的三种世界形式 ,它们是关系性存在 ,构成这一关系存在的活动主体是艺术家、艺术接受者和创造意义上的人。它由艺术创造活动指向艺术接受活动 ,不仅展示文艺的动态结构 ,而且其有效性是一种目的———手段———结构的流程 ,其目标指向及终极效应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地位的动态生成。这里的人是以高审美文化品位为价值含量的创造性人格结构 ,其人格结构的意向性是通过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从久远的古希腊时代开始,文艺理论家们便对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行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对欣赏者的研究则很少,即使有,也是依附于作家心理研究大题之下的副产品而已。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的产生,文艺观念发生了变化。接受美学把文艺创作看成是“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艺欣赏第一次被赋予主体的地位和意义,强调接受对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文艺欣赏,是文艺活动的终端,是实现作品客观作用与价值的最后环节,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效果,均要通过欣赏这个最后环节,通过欣赏者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冉华  王虎 《天府新论》2022,(5):94-101
中文学界对“社交媒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与此对应的是不同价值取向的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研究如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理解之间的关系,势必造成思维混乱和思想混杂的状况。对韩炳哲的理论著述做个案分析,便可发现韩炳哲因失去对“个体—用户”的仔细考察而错失了他原本可能以“群体心理学—精神政治学”来回应社交媒体时代社会交往危机的(可能性)契机。由此可知,社交媒体批判起源于“人性—社会性”之分。而社交媒体批判应当以实在论为哲学基础,诚实地面对社交媒体时代个体的“社会性危机”,正确处理好“人性与社会性”“个体与群体”等关系,进而为社交媒体时代确立稳定的“关系架构”和积极的行动者方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根源其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所蕴含着的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观、美学观、文艺观等,一直在影响着现代文艺批评的发展.从当今社会发展与文艺发展的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视野、价值立场与价值理念、批判精神等,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下意义.以此来审视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4.
杨铮铮 《船山学刊》2006,(1):196-198
由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是他们的共同追求,但在文艺的本质、文艺批评的视角上相距甚远。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与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图像社交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具有一定的媒介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传播内容的视觉性、保真性、交互性、使用便捷性等方面。我国对外主流媒体在使用图像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在满足媒体内容生产的一般要求、体现社交媒体属性以及利用图像社交媒体所特有的视觉表达属性三个层面均有不足。增强我国媒体在图像社交平台中的国际传播力,应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增加新闻信息数量,增强账号与平台间的联动交流,并善用图像社交媒体的视觉表达性和文化差异性等策略来提升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探讨的是现象学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文章首先把现象学的方法论特征概括为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而后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思想对于文艺学研究的启示:一方面,现象学对本源性的追求启示我们改变以往文艺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从本体论上把文艺活动阐释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领悟,而不仅仅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认识;另一方面,从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把文艺活动看作主体间的理解和交往活动,并以此来取代那种主客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在重大文艺理论上的分歧不彻底解决,不但影响文艺批评界的团结,而且阻碍当代文艺批评的深化。王元骧与王先霈在文艺理论上的分歧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虚无存在观与粗鄙存在观的对立在文艺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的这些分歧从根本上说是理论不彻底的产物。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些重大文艺理论的分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持文艺批评的锋芒,甚至还会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在我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各派理论,表面上都把实践作为自身的逻辑起点,认为实践活动是文艺的主体性、认识性、价值性等等本质属性的基础,但在对文艺活动内在规律的具体论述中,却又程度不同地抛开了"实践",原因在于无法处理作为"精神"的文艺活动与作为"物质"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而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究竟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还是确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致我们的文艺学体系在逻辑上出现了巨大的错位:在认识论上已经了确立了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三俗"文艺现象,既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误区有关,也与文化生产、文艺批评等机制方面的薄弱或缺失有关。对于大众文化发展的认识误区,导致或者对文艺大众化根本否定,或者对"三俗"文艺现象滋生蔓延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大众文化生产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文艺生产成为缺乏自律约束完全市场化的"消费主导型"生产。当代文艺批评的评价引导功能缺失,丧失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导致"三俗"文艺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应当通过批判反思增强文化自觉性,走出认识误区,努力建构与加强大众文化生产的管理机制和当代文艺批评的引导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抵制这种不良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艺社会学是当代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它是从宏观角度研究文艺和社会联系,把文艺作品视为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判断,又把人们的文艺活动视为受到社会结构制约的交流过程,研究文艺活动内在机制和历史沿革。 各国学者曾采用许多方法来研究文艺社会学。早在1800年,法国斯达尔夫人就尝试用社会分析方法来研究作品,此外又出现了以特定方法为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