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7-222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可以实现发展动力由"供给扩张"向"扩大内需"、投资方向由"东部大城市"向"中西部小城镇"、发展重点由"城市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阶段由农民非农化向农民市民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就地城镇化时机已经成熟,城镇化发展阶段由"量的扩张"向"结构调整"、迁移主体由"青壮年劳动力"向"中老年劳动力"、发展动力由"被动型流动"向"主动型迁移"、发展方向由"东部"向"中西部"转变。大力推进就地城镇化需要强化产业支撑、积极促进稳定就业,释放改革红利、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诗经宋学"的权威著作<诗集传>为代表的南宋<诗>学革新精神的基本特征是:<诗>学批评方法由"观世"向"观道"之变,内容阐释由"无邪"向"有邪"之变,致用方向由"比兴"向"兴干诗"之变,解读方法由"艰险"向"平易"之变.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工艺教育经历着由传统"师承制"教学向现代教学体制的过渡,教学思想上呈现出由实利主义教育向审美品质培养的转变、由职业教育向专门化教学的探索。随着教育界由专科向专门学校的"升门"运动的展开,工业学科教学由重"技"转向偏"艺",并逐步奠定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工艺教学显现出文化自觉、大众化视野的转向等特点,这也为现代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元和体"是指唐代元和、长庆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用通俗的语言所写的以唱和为主的长篇律诗和以言情为主的"小碎篇章"."元和体"创作所体现的文学思想是诗歌内容由普适性向感受性转移,诗歌功能由讽谕教化向审美娱乐转移,诗歌书写由歌唱向描摹转移,诗歌语言由典雅向通俗转移."元和体"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元和时期"尚怪"的世风、文人仕途的坎坷以及言情文学传统"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基层维稳工作面临着多层面、多维度的挑战。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法宝,与基层维稳工作存在内在的逻辑契合。"一切为了群众"指明了基层维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指出了基层维稳工作的根本途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了基层维稳工作的基本方法。反观现实,个别基层工作人员群众意识淡薄、群众价值不彰、群众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不强等,制约着基层维稳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群众路线视域下基层维稳工作应努力实现由"应急维稳"向"体制维稳"转变;由"刚性弹压"向"柔性疏导"转变;由"虚弱软散"向"科学坚实"转变;由"生变处置"向"前移预防"转变;由"关注现实"向"核心利益"转变。  相似文献   

7.
面对老龄化与"老有所养"的问题,文章回顾了建国以来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及特点,对浙江省农村和城镇的养老保障实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养老制度正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养老重点由赡养型向照护型转变、养老服务由供给型向购买型转变、养老内容从救助型向福利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王磊 《东岳论丛》2020,(3):57-65
伴随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欧盟福利国家出现了社会风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为了适应社会变化,"社会投资国家"理论提出社会福利应由"消费型"福利向"投资型"转向,由"消极型"向"积极型"转向,由"排斥型"向"包容型"转向的社会政策理论。福利国家向社会投资国家的转换逐渐形成了以"社会投资"为主要方式,以"社会发展"为价值诉求的理论范式,为发展型社会政策奠定了理论架构和实践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代,通过梳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生成背景、理论基础、运作逻辑,对于正在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包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9.
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创新发展的实践基础.确立党自觉执政的理念,是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并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模式向科学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主要包括由"党政合一"到党政职能合理定位与分工的转变、由"政策领导"到依法执政的转变和由"长官意志"向科学决策的转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目前,有必要像讨论"真理标准"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那样,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再教育,真正确立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真正英雄的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执政"与"为民"以及"代表"与"代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聚焦于民间金融风险引发因素、生成机理及性态演变进行研究。首先,剖析民间金融风险的引发因素,即"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声誉约束因素""利率及融资成本因素"以及"人格化合约因素的变化";其次,分析民间金融的内生性风险与外生性风险,其中,外生性风险包括"体制性风险""政策性风险",而内生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道德风险""高利率风险""操作性风险""流动风险";并探明民间金融风险"初始引发因素→触发表象→深层问题→生成风险"的链式生成机理。最后,分析其风险的性态演变,即风险由"简单化"向"复杂化"、由"低风险"向"高风险"、由"高水平状态"向"平稳状态"演变。  相似文献   

11.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不平等条约留给国人以深刻印象。在上百条约里,诚然大部分都属不平等条约,但实事求是地分析签约时清政府的动机或签约背景,我们会发现当时的中外条约里也存在部分平等条约。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道论上以"道"为体,以"易"为用,在性情论上以"性"为体,以"情"为用;程颐在道论上以"道(理气合一)"为体,以"中"为用,在性情论上则以"性"为体,以"中"为用。苏轼的"中"始终是一价值实体;而程颐的"中"则从价值实体上升为存在本体和人性本体。  相似文献   

15.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名世因 《南山集》 案彰显悲情的一生. 其实, 探究戴名世的字号、 文章及交游发现: 此案发生的必然性在于, 戴氏作为士人的一个代表存在着对朝廷的认同问题, 而这在清统治者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康熙帝处理此案采取了高压与怀柔并用的手段, 这并不违背 "稽古右文" 以集大成的文化政策. 历经此案劫后, 清代士人群体特别是桐城籍士人, 及时调整了与当朝的关系, 消解夷夏之别的文化隔阂, 彰显古文经世致用的现实功能, 不仅使大部分士人割断了与前朝的联系, 而且也促使桐城派的产生, 进而"北方之强" 与 "南方之强" 在有清一代中奏出具有总结和整理特色的文化强音. 戴名世作为使桐城籍士人以古文与当朝建立的关系转折性的人物, 显然, 研究桐城派不可绕过戴名世, 更不能忽视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在提及章回小说早期的辉煌时 ,人们常常提及其类型的演变 ,如何由讲史、传奇、神魔而世情。然而这些小说几乎都源于民间说话 ,由此导致的明显特征便是形象复现。形象复现决非仅仅来自摹仿 ,它似乎已成为一种原则 ,为文人近乎自觉地选择与运用。可以说 ,初兴期章回小说 ,恰恰是以空前的形象复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文本”系统 ,重新演绎了长期以来说话中所蕴含的市民意识。追索四大类型演变中的交织情况 ,可以进一步理解初兴期章回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存在一种“以水喻文”的批评范式。古代先哲在对水的自然特性的观审中,产生了各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和联想,铸就了东方文论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先贤对水之“清”的感悟,逐渐形成古典文论中的“清”“清浊”等系列范畴。大量与水相关的词语如“源”“流”“深”“浅”“渊”“浮”“润”“溢”“淡”“游”“清淡”“清秀”“清疏”“清逸”“清华”等也进入文学批评领域,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水”与古代文学批评的密切关系。第二,水之“源流”启发了文学流派批评,古人一方面以“流派”为喻,阐释学术门类、文学风格的不同;另一方面则寻源溯流,阐释文学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第三,“水无常形”催生了“文无常法”的文论观。宋代苏洵、苏轼父子或以“水机”喻“文心”,或以“风水相激”喻指创作中的“情文相激”,或以水之“随物赋形”喻指“自然成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文说》)已经将“以水喻文”阐释得淋漓尽致了。总之,“以水喻文”折射的是基于中国本土的、活生生的审美经...  相似文献   

19.
历史剧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应该把握一个适当的尺度。长期以来,由于清宫戏的热行,"戏说"历史已成风气,对历史人物的随意虚构和编造现象日趋严重。失实的翻案,漫画式、符号化的人物塑造,导致观众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的误读。历史剧创作在坚持艺术个性的同时,应该建立与历史文本相适应的史剧理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先后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地的高校任教。在京期间,鲁迅先生对教学尽职尽责,为学生仗义执言而险遭缧绁之灾。迫于经济环境、家庭环境的恶化,鲁迅先生离京南下。在厦门大学,鲁迅先生因与顾颉刚、林文庆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再次选择出走,另谋它就。在广州中山大学,鲁迅先生亲身经历了动荡时局与新一轮的人事冲突。最终,鲁迅先生放弃高校教师职业,辗转沪上,成为专职作家,完成了自我社会角色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