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岁”是侗族话发音,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侗族人以女姓神“萨岁”为至高无上之神,很多村寨都建有“萨岁庙”。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特有的丧葬礼俗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个哈尼族人民的心中,本文将运用人类学理论对哈尼族丧葬礼俗的民俗功能作一个系统的阐释,力图说明人类永生的信仰和由此产生的对死人的崇拜是如何构成这个民族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理解哈尼族这种看起来稀奇的思想和礼俗,并体会哈尼族这种自然与生命合一、生死合一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3.
云南陇川县弄彦村是一个传统的傣族村寨,村寨有着丰富的傣族文化历史,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了解傣族村寨的日常生活,并更深入地了解傣族村寨社区教育以及其影响,包括内心伦理道德的教育、维护村寨和谐建构的思想、传承傣族优秀文化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寨:和谐的人居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19日至7月28日我带领江南大学商学院“走进贵州、服务西部”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0人在黔东南实地考察,历时10天,行经黔东南1市9县,行程800余公里。考察的重点之一是雷山县西江苗寨和从江县岜沙苗寨。苗族先民通过村寨选址、房屋布局、道路组织、“半边吊脚楼”样式的运用、“风水树”、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在其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哈尼族民歌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博大,包罗万象,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古歌、情歌、儿歌,从时间维度看可以分古情歌和新情歌。这些民歌生动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艺术的功能理论出发,结合哈尼族民歌的具体特点,以审美为基础分别从认知、教育、娱乐、交际四方面探讨其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有着26个特有的少数民族,然而哈尼族就是其中之一,在黄凌飞老师的首本专著中,就为我们带来了这个——老师十年不辞辛苦,苦苦寻歌十年的古老民族哈尼族的音乐记忆.  相似文献   

7.
羌族地域文化气息浓厚,地域空间独特而富有民族色彩。羌族村寨公共空间不仅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羌族地域美丽乡村建设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进行构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模型,分析研究羌族村寨公共空间评价体系,揭示羌族村寨公共空间特色主导要素因子,旨在为羌族地域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西晃山区好郎中侯春元他,并非科班出身,然而别人说他神!他义务行医十几年,跑遍了武陵山脉西晃山区的数百个村寨,当地人都夸他是“好郎中”。他就是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的芷江县二中退休教师吴先贵。吴老师早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生物系,几十年来一直在中学教生物...  相似文献   

9.
村寨地戏情     
贵州安顺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活特别丰富,其中,地戏是一绝。地戏是古人为排遣单调的军旅生活而在大明帝国军中广为流行的娱乐。在安顺的当地、马场、夏云等地的村寨,都会看见原汁原味的地戏演出。一般固定的演出时间有两次,一次是在七月半谷子开始结穗的时节,称为“跳米花神”;一次在春节期间,称为“玩新春”。  相似文献   

10.
以对景颇族村寨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景颇族村寨生产关系的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进而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提出适合景颇族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的接亲方式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与新娘日夜相伴.帮她做新鞋,缝嫁衣,备妆奁.成亲的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若非亲友,真不知谁是新娘.谁是傧相。到了新郎家,十一个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热闹非常。  相似文献   

12.
云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孙官生著的《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一书,通过综合研究哈尼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的和现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及习俗等大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促进、制约和依存的条件关系的分析和同国内外有关民族文化进行比较,阐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驱动和制动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世界》2014,(5):F0002-F0002,I0001
走进白润璋先生的摄影作品,“所见之处,无一非花;所思之处,无一非月”。 从银装素襄的漠北塞外到淡救娴淑的雅致江南,从幽静神秘的青藏高原到繁花似锦的广袤牧场,从刺破云天的汗腾格里峰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茫茫戈壁,从如雕似刻的哈尼族梯田到伟岸挺拔的梅里雪山。润璋先生用镜头歌颂了中国西部的粗犷神奇、绚丽多姿,同时,也有江南水乡的细腻,塞外风光的豪放。  相似文献   

14.
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哈尼族多分布于勐海、勐遮和勐混等坝子周围的山区和半山区,1986年共有53914人,占全县总人口254 853人的21.15%。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牢固地存在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尤以婚姻家庭为甚。这一问题通过《婚姻法》在当地的实施与习惯法的矛盾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届时,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男女青年进行民歌对唱;举行体育与游戏表演,如荡秋千、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赛。老人们相约在火塘边,边饮酒边颂唱创世史诗。在歌舞场地中央放置着象征拉祜族祖先的葫芦,每个人都对它表示恭敬,随时把祖先的恩情记在心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性质 ,主要涉及“魁阁”时期的三项人类学研究及其“再研究”。作者借一项科研课题的记述 ,表明了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类学探索的联系与差异的看法。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光的“西镇”(喜洲 )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 )村寨研究 ,均于上个世纪 3 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 ,分别从民族志的田野经验中提炼出有关土地制度、祖先祭祀及人神关系的分析框架。尽管研究方式各自不同 ,但总体而言 ,三项研究已共同关注到了乡土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文化差异。自 2 0 0 0年起 ,北京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进行“省校合作”。在这期间 ,几位青年学人组成研究小组 ,对禄村、“西镇”(喜洲 )和那目寨进行了重访。他们参考了近 3 0年来国际人类学界对“再研究”提出的看法 ,依据各自在田野工作中获得的素材 ,思考了社会变迁和学术观念的转变对于“接续性研究”的双重影响 ,通过民族志的书写 ,提出了若干具有继承和反思双重性格的观点。本文依据三项“再研究”的学术所得 ,强调指出公共仪式研究对于乡土社会研究的重要性。文章还试图重新思考曾经对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有过深刻影响的“人文区位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国传统聚落和建筑中独具特色,建造体系成熟,蕴含丰富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技术和绿色经验,极具研究价值。以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岜沙苗寨为例,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聚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对适应地域环境的现代绿色建筑的营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17年上半年,国家民委公布了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贵州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共有151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挂牌.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不乏有一些民族旅游村寨,而说起民族旅游村寨,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郎德苗寨就是典型代表.早在1985年,郎德苗寨因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开始对外开放发展乡村旅游.历经30多年的发展,如今这个苗寨发展得怎么样了呢?近日,笔者走进郎德苗寨,依旧是山清水绿,传统的苗族吊脚楼群风貌依然,不过村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已经是焕然一新,农家乐比以前多了许多,外来游客络绎不绝,观光车穿梭于上下郎德之间,游客纷纷拿起相机锁住这个充满乡愁的寨子.  相似文献   

19.
从原始社会起,各类舞蹈就是通过原始人的鼓语节奏来表现的,鼓语是原始人传达感情的特殊语言,一旦击鼓,忧愁皆忘,情动于中,彻夜欢乐,云南侗族的“木鼓舞”就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侗族木鼓,是云南省思茅地区何族人发信号和娱乐时敲打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人们用来驱邪、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所不可少的用具。它以规定的鼓上节奏表达一定的内容,这里的每个仅族聚居的村寨都有一对木鼓摆放在木鼓房里。侗族人将木鼓视为神圣之具,极为崇拜。据说,木鼓曾经是阿俩人的标志.“究克落”是个隆重庄严的日子。一早,强壮的汉子…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的哈尼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创了被称为世界一绝的哈尼梯田,他们被人们称为雕刻大山的雕塑家。同时,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妇女们那多姿多彩的服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