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华盖集时期(1925-1926)的杂文,无论创作思想或创作实践,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或飞跃:不仅初步确立了杂文作为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的艺术特质(对此本文不予论述),而且完整地确立了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这些成就,对于鲁迅的杂文创作道路而言,显然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一杂文创作纲领的确立,是鲁迅从热风时期(1918-11924)到华盖集时期,杂文创作思想与实践的重大突破。热风时期是鲁迅杂文的草创阶段。1918年,当《新青年》“四面受敌”时,鲁迅奋起呐喊,以小说和杂…  相似文献   

2.
1925—1926年,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高峰。因为这两年鲁迅写的杂文,大部分收入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①;又因为这两年正是鲁迅在北京,以杂文为武器攻击旧社会,但又不断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诬陷打击、“交着‘华盖运”’之时(《华盖集·题记》),所以,这两年便被人们称作为鲁迅杂文的华盖集时期。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不仅数量丰富②,而且在杂文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旗帜鲜明地确立起以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而且确立起他杂文最基本的艺术特质──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形…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些人打着反“神化”的旗号,极力贬低鲁迅;或者祭起了“纯艺术”的法宝来否定鲁迅。不幸的是《青海湖》八五年八期上发表的邢孔荣同志《论鲁迅的创作生涯》(以下简称邢文)集中地反映了这两种殊途同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的小说家,杰出的散文家,而且是革命战斗杂文大军中的一员主将,在杂文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早在20年代初,他就为《文学旬刊》“写了许多杂文”,1925年又在《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不少“文学评论和杂文”。后来,有人把他和鲁迅先生并列称誉为《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抗战时期茅盾来到重庆,用他的笔为神圣的抗战鼓与呼,在写小说和剧作《清明前后》的同时,还积极从事杂文创作,获得丰收,于1945年出版了杂文集《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1932年,鲁迅编选了《自选集》。在《自选集》序言中,鲁迅回顾自己的所有创作,自认为只有5种:即《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这一回顾确实包括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5种著作中,《呐喊》(1923年、1930年)、《彷徨》(1920年)、《野草)(1927年)、《朝花夕拾》(1928年)完成于鲁迅居住北京以及厦门、广州时期,其时尚属中年;《故事新编》(1936年)完成于鲁迅居住上海时期,其时已属晚年了。5种著作的前4种各两两相对,后一种收束之,似有总结一生所学之象。理解鲁迅晚年的整体文化思想,《故事新编》有重要的意义。在鲁迅编选《自选集》的1932年当时,《故事新编》实际仅完成3篇,即《补天》(原名《不周山》)、《奔  相似文献   

6.
从1918年5月到1919年4月,鲁迅以唐俟的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先后发表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和《他》共六首白话新体诗(此后,还有作于1926年10月,收入1928年出版的《而已集》的题辞)。尽管鲁迅新体诗创作的数量不多,历来也较少为人注意,但从《新青年》发表的六首诗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是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创作实践的一个方面。这些诗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8.
十年沉默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在1908年发表《破恶声论》至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间沉默的十年的鲁迅的内心世界,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鲁迅在酷烈的沉默与荒原感中,通过“反省”,打破了将自我神圣化与英雄化的神话,生发了有罪感,找到了作为“中间物”存在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历史定位:正是这样的彻底的批判、怀疑精神使鲁迅必然地走向五四;另一方面,鲁迅在文网密织下的自我麻醉,使他“沉入古代”,“沉入民间”,在魏晋、浙东文化中,寻到了自己的根,并获得了对生命本体的黑暗体验,这又是五四时期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这正是鲁迅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所以能站在时代斗争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喊出不灭的心声,总是适应了历史的需要,反映着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战斗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一九○七——一九三六年),而他所创造的思想财富,却给两个紧密衔接的革命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勾划出鲜明的轮廓和分界,做出了历史教训的多面的总结。他是旧中国的勇敢的破坏者,又是新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因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对中国人头发的遭遇极其敏感且终生关注。当鲁迅还是孩子的时候,辫子最初向他“提醒了满汉的界限”;在青年时代,他因剪去了辫子而受到“社会的责罚”;一直到临终前的两天,他还写文章表示对辫子“仍然要憎恨,愤怒”。③因此,辫子成了鲁迅一生中写得较多的东西。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写辫子最集中的作品是《风波》(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和《阿Q正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这三篇小说创作的时间相近,而且均以辛亥革命前后作为时代背景。在内容上它们又互有联系,有些人物甚至彼此出现。如《风波》中的七斤在《阿Q正传》里被提到,《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也像《阿Q正传》里的钱大少爷那样,被人称作“假洋鬼子”,并且也棒打了笑骂他们的人们,等等。所以,可以说,这三个短篇小说构成了鲁迅的“辫子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老舍在1918至1923年的活动 有关老舍早期活动的史料,目前被人们认为比较可靠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香港三联书店版,胡粲青编,1950年)、《老舍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版,1981年)等书中收编的自述文章。但这些文章比较零碎,而对于“传记”所要求的,比如时间、具体活动等史实资料,又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因此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相似文献   

12.
叶紫是我国“左联”时期著名的革命作家,是鲁迅热心培植和器重的贫苦的青年作家。鲁迅曾以奴隶社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他的短篇集《丰收》(《奴隶丛书》之一),并写了《叶紫作〈丰收〉序》,予以亲切的肯定和热情的推荐。但是,关于叶紫逝世的日期,迄今还没有一个公开的正确说法。《叶紫创作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 内《作者小传》说叶紫于“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逝世”;一九六二年八月出版的《丰收》中的《前言》,  相似文献   

13.
<正> 臧克家的全部创作,诗与散文始终是“双管齐下”的。在现代,自是“诗压散文”;在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后,却是“散文压诗”了。作为“诗人”,他受到的关注、研究较为充分;而作为“散文家”,对他的关注、研究就显得太不够了!话头自然还得从“现代”说起。从1925年到1949年,即从作者20岁到45岁这25年中,臧克家共结集、出版散文著作7部,它们依次为《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集,1938年5月)、《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随枣行》(散文、通讯集,1939年10月)、《我的诗生活》(回忆录,1943年1月)、《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磨不掉的影像》(散文,1947年10月)、《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除去两部“小说”集不算,也还有5部之多。臧克家的这些“现代散文”创作,在我看来独创性强,自成一格,丰富和充实了白话散文创作的实绩,具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首先,表现在狭义的“抒情散文”自出机杼上。他擅长于“人物散文”的写作,《老哥哥》、《六机匠》、《悼》、《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拾花女》、《我的先生闻一多》、《海——回忆一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尼采哲学和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一起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一时出现了如鲁迅所说的“大谈尼采”的文化现象,许多新文化战士把尼采哲学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鲁迅在本世纪初年就注意介绍尼采,称许尼采是“个人主义至雄杰者也”,1918年以文言部分地翻译了《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1920年又用白话全译了这篇“序言”,他的前期小说中,或隐或显地回响着尼采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正> 《苹果车》(“The Apple Cart”,1929)是萧伯纳创作的第四十个剧本,也是他的创作生涯后期一出最重要的戏剧。剧名《苹果车》来自英国俗语“弄翻苹果车”(“upset the applecart”),意为“搅乱如意算盘”。在《苹果车》这个“政治狂想剧”里,萧伯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创作于1924年至三十年代以前的杂文,分别编入《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计一百四十多篇。这些杂文大都发表于《语丝》、《莽原》、《京报副刊》,其中又以发表在《语丝》上的居多,鲁迅又恰在1929年底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其中说:“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所以我们可将鲁迅这一阶段的杂文,称为语丝时期的杂文。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各种体式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辛勤探索。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迷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鲁迅作为…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主要成员、现代作家郑伯奇(1895—1979)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他赴日留学,主要“想学习些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尽力。他终于会走上“五四”新文学道路,则是由于郭沫若和田汉的“引进”。起初,他写作新诗,继而开始了小说和戏剧创作。1922年,他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最初之课》,接着,又在《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知识妇女主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从“五四”高潮期的庐隐、冯沅君、冰心的一些短篇小说,到“五四”落潮后的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伤逝》,到大革命失败后的茅盾的《蚀》、《虹》,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到30年代前期的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雾重庆》、《结婚进行曲》,小说《遥远的爱》、《腐蚀》,直到巴金于抗战胜利后完成的《寒夜》等,显然连成了一条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妇女主题的一条发展线。在这发展历程中,显然又有三个高峰时期,即:(1)“五四”的高潮和落潮时期;(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1928——1929年;(3)抗日战争时期。在第一个高峰时期之末,鲁迅  相似文献   

19.
(一) 田汉是我国五四以来著名的戏剧家,他在剧坛上崭露头角,是从1922年他的《咖啡店之一夜》在《创造》月刊发表后开始的。 田汉(1898·3·19——1968·12·10)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自从十岁那年,祖父同人家定完了卖最后遗产的文契后,”他家就与“咸同以来的大地主的荣誉告别了。”子孙们“从此就打上丁无产阶级的新文印了。”(《上海》),少年的田汉“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田汉选集·前记》),贫困的生活培养了他热爱劳动的品质。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反映在他后来的话剧创作中。  相似文献   

20.
论孙犁的“诗意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犁的家乡是河北省安平县,抗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即在家乡投入抗战工作.他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晋察冀一带,主要工作是编刊物和教书,同时也从事写作,这样,他就走上了文坛——正如他自己说的:“在这一地区,随着征战的路,开始了我的文学的路.”(《在阜平——<白洋淀纪事>重印散记》)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激昂、高扬的时代,也是他的文学生涯最富有成果的时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写作,真正是一种尽情纵意,得心应手,既没有干涉,更没有私心杂念的,非常愉快的工作.”(《文字生涯》)正因如此,他后来屡次提到,抗战时代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代”,是他经历的“美好的极致”.接下去是解放战争,他这时虽然遇到了一些“左”的干扰(如在土改和某些文字工作中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批评),但整个说来,他的创作状态仍然是良好的,心情也是愉快的.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