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书>记裁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解释为:"掌北军垒门内,又外掌西域",而王念孙则认为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四城".近年,随着西汉文献资料的整理以及考古资料的出土,颜师古的论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2.
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魏之际的政治剧变对禁卫武官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君权式微、京师被毁 ,使原来以侍卫君主、保卫皇宫和京城为职能的东汉禁卫武官制度无法正常运作 ,原有禁卫武官的职能难以实现。汉末的政治剧变为曹操势力的壮大提供了契机 ,曹操的州牧府→大将军府→丞相府→魏公府→魏王府幕僚制度是曹魏政制的基础和雏形 ,在州牧领兵体制下曹操幕府在军事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并形成了以统领中军随从曹操南征北战并保护其安危的霸府禁卫体制 ,曹魏王朝禁卫武官制度便直接脱胎于此。最初在曹操幕府中出现了统领中军的中领军及中护军 ,后又发展成为领军将军及护军将军。新生的领、护军制度与汉代制度也有一定渊源关系 ,护军之制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大将军出征幕府负责监察军法的护军或都护军中尉 ,领军之制则起始于曹操幕府设立之初的行中军校尉 ,校尉之制乃是对汉代八校尉、五校尉乃至汉末西园八校尉 (有中军校尉 )之制的承袭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3):13-19
汉代司隶校尉的选拔标准主要有两条:功劳标准和"材器标准"。到了东汉有所变化,出现原三公转任司隶校尉的特殊情况,而且个人声誉成为司隶校尉选拔过程中极为看重的一点。在以人治为主的汉代社会,司隶校尉的这种选拔标准相对于预期目的来说,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随之出现,一个突出表现是司隶校尉的选拔范围有缩小的趋势并日渐集中在尚书台的官员身上,这一点虽有重视司隶校尉的一面,但其消极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两汉统治者苦心经营的司隶校尉担当者的公众形象,从而与其设置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1):7-10
司隶校尉是汉代国家的监察官,集中央监察与地方监察于一身,集监察权、治安权、领兵权、议政权、荐举权、社会事务管理权于一身,权大位重。但是这些权限不是初设即有的,而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监察的地域范围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固定到固定的演变过程。这表明二者之间有其必然的联系,对"京畿七郡"特定区域的监察,揭开了司隶校尉权力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略论秦汉中央三级保卫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秦汉都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政权,皇帝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和地位。所谓秦汉中央三级保卫制,就是以保卫皇帝为中心任务的三个范围的保卫制度。即以郎中令(光禄勋)为首的皇帝贴身侍卫;以卫尉为首的皇宫保卫军——南军;以中尉(执金吾)为首的京师及三辅保卫军——北军。这三级保卫制互相协作,又互相制约,保卫着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安全。在秦汉中央三级保卫制中,南军、北军最为重要。故在秦汉时期,谁要控制皇权,谁就要控制、掌握这三级保卫机构,特别要控制南军和北军。秦时  相似文献   

6.
西晋前期,为有效地统辖和管理活动在东北地区中、东部的“东夷”诸族,西晋政府曾于辽东地区置设“护东夷校尉”。对护东夷校尉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史书记载零散,且不乏讹误之处。现代史家对其亦无全面、系统的考证。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护东夷校尉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以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秦汉的道制,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唐宋的羁縻府州县,元明清的土司制度。其中两晋南朝的蛮府和左郡县迄今未见系统论述,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两晋南朝治蛮机构普遍设立。荆州有南蛮校尉,雍州有宁蛮校尉,豫州有镇蛮护军,荆益地界有三巴校尉,梁益二州有平蛮校尉,广州有平越中郎将,西江督护、南江督护,东江督护。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南蛮校尉、宁蛮校尉、镇蛮护军的设立和作  相似文献   

8.
睡觉时,她的心里细细地浮起两个名字,前面一个叫林北军,他让她白天的路越走越黑,后来一个叫骆朗,他让她晚归的路越走越明亮。  相似文献   

9.
王尔春 《南都学坛》2008,28(5):16-18
司隶校尉是汉代国家的监察官,监察权是其主要的、基本的权力。在监察权外,还拥有治安、领兵、议政、荐举、社会事务管理等诸多权力。这些权力既反映了汉代司隶校尉的职官性质,也反映了汉代官制发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护羌校尉是两汉时期设置于西北边疆地区,主管羌人事务的职官。在汉羌民族关系史及中央王朝对羌族的治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护羌校尉的始置时间、称谓及其与金城属国都尉的关系等,学术界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不少争议的问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捻党运动开始与结束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5年秋,皖北地区的捻党在亳州雉河集会盟,改变了"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特点。盟主张乐行在此期间实行五色和五色镶边旗军制,颁布了军事纪律和具有政治纲领性质的《布告》,捻党由分散的秘密群众团体,转化成为公开反清的农民武装。1855年应成为捻党反清起义转化成为捻军的时间。作为捻党运动,它开始于1809年,结束于1899年,坚持反清斗争90年。  相似文献   

12.
军伶指服务军营的各类音乐演艺人员,唐宋的军伶是在汉魏以来的军队鼓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时期,受京城上层社会宴饮必备音乐风气的影响,军队中开始聚集各种类别的音乐演艺人员,并设乐营进行管理。和鼓吹用于战争不同,军伶主要是在军队的宴会上进行表演。唐代乐营对军伶管理较为松散,他们不需集中军营,有宴会时才召集他们,平时他们则为生存物资而游走于士人官宦之家。宋代的军伶则完全隶属于军营,只有军营放停才能有自己的时间。军伶一词的出现实际上是宫廷音乐世俗化的表现,也是唐代京城上层音乐娱乐方式向地方下层普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中唐至晚唐五代之间同调甚少,其为人所公认的地位与成就,主要是经历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当时效法韩愈古文运动,推动诗文革新,均以韩愈为标榜,对于韩愈的接受有着明显的转进,是接受韩愈最重要的时代,而其中尤以欧阳修对韩愈的接受关系为重大.经过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士人群体推波助澜,韩愈的负面形象得以扭转并趋于理性客观看待,而其诗文的开拓示范意义亦逐渐被发掘出来,成为文章轨范,对北宋以后的韩愈研究及接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朝汉族士人对待南朝政权的态度十分复杂,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汉族士人自身的因素,也有南朝政治环境的因素。北朝汉族士人对待南朝政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们以南朝还是北朝为正统。  相似文献   

15.
清代汉军旗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自孟森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汉军旗人研究成果可观。此方面研究大体分为汉军个体与群体研究,后者比前者更体现汉军群体特征,主要集中在汉军旗人组织、地位与历史作用、文化与民族认同等方面。总体来讲,近代以来的汉军旗人研究不断向纵深方向拓展,同时还存在对群体阶层关注不够广泛、与其他群体关系混淆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汉唐时期,凉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成为西北战略要地和都会,凉州成为我国西北仅次于长安的最大城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以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州、郡府治.唐代前期,唐政府对河西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治理,使凉州作为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凉州一度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国际交通的枢纽,是唐政府经略西域的后方总部,并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自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提出“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以来,学界虽对此概念多有使用,但却未从不同历史语境下对“汉人”“南人”的多重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检点史料,赵氏所言金代“汉人”“南人”说具有一定的历史时空局限性,未能反映这一概念的整体面貌。金初“汉人”概念由辽朝沿袭而来,特指由辽入金的汉族群体,至金中叶以后,“汉人”逐渐成为金朝境内汉族群体的统称。“南人”起初是与“汉人”相对举的概念,指代由宋入金的汉族群体。但在一定时期内又特指黄河(旧河)以南原伪楚、伪齐统治区。而在一些与宋朝相关的特殊情境下,金人也常以“南人”指代南宋政权(南宋人)。金代“汉人”“南人”概念之所以被提出和使用,与其所处的多重历史语境有关,主要包括“辽宋之别”与“重北轻南”的统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岭南俚族女首领.当时的俚族尚处于母系氏族末期,女权仍受到尊重,而冼夫人家族世为岭南首领,她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卓越的军事才能,造成了其威服诸越的特殊地位;她与汉族太守冯宝的联姻,既起到了政治联盟和保境安民的作用,又促进了俚汉文化交流和俚族社会的进步.俚族的民间信仰有鸡卜、石狗崇拜和铜鼓崇拜等,其冼庙祭祀和闹军坡习俗在当代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人文精神内涵,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9.
崔浩是北魏初期的汉族政治家,在北魏文化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崔浩改定历法、注释儒经、撰写史书、吟诗作文,对北魏鲜卑族的汉化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崔浩非常注重吸收各种力量以稳固北魏统治。在人才选拔上,崔浩既重儒学又重才干,既重门第又重能力,显示出较为理智的人才观。尽管崔浩的人才观与北魏皇族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但却代表着五世纪北中国人才战略的正确方向。崔浩之死,是鲜卑贵族向试图汉化的人发出的危险警告,这种正确的人才战略也被搁浅了。崔浩死了,其思想并未泯灭,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崔浩的人才战略,北魏吸收了大量才士,北魏王朝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20.
陈莉 《南都学坛》2009,29(2):12-15
《汉书·艺文志》序言一直被认为具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文献价值,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汉书·艺文志》序言表现出汉代学术的"多元一体"图景,即汉代学术实际上并未真正"罢黜百家",而是在以儒学为基本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诸子之学进行扬弃、整合和融通,最终形成了汉代的学术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