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资金范畴     
在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资金是人们熟悉的一个经济概念。什么是作为经济范畴的资金,它的真实涵义是什么?却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的问题。翻开有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辞典,也难找到一个对资金范畴所下的科学定义。因此,资金就成为一个没有确切涵义到处可用的概念了。比如,有人把钱称作资金;有人把物资的货币表现称作资金;有的说“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的货币就是资金”;有的则把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表现称作资金,等等。这种情况,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建设,研究资金的运动规律及其经济效果,还是对于指导实际经济工作和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都是很不利的。本文打算对作为经济范畴的资金及其定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现在有四种观点:雨田同志认为是个人所有制;薛暮桥同志认为是部分个人所有制;蒋家俊同志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蒋学模同志认为只有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下,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了,因而也就不发生劳动力所有制问题。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这里我提出第五种观点:(1)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历史上也不存在;(2)对于劳动力来说,只存在它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即劳动者在怎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方式和为谁的利益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问题;(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  相似文献   

3.
一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一切社会经济条件下都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统一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也包含着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否也具有这一特性呢?对此,我想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具体社会方式和对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费用由谁负担二方面作一肤浅探索。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再生产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商品再生产又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任何社会都有劳动力的再生产,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劳动力商品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资本论》第1卷,第193页)。这里的劳动时间不是指人的生存时间,也不是指从婴儿成长为劳动力的时间,而是指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时间。很明显,这种耗费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而表明劳动力价值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有着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总是同时并存、交替循环的,二者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整体运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再生产与消费资料再生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原理,要使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在价值上和实物上补偿当年以活劳动形式所耗费的消费资料,和以物化劳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有那些特征?当前理论界正在展开热烈讨论。有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有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一、生产力高度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实现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三、剥削制度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也消灭了;四、国家已成了“非政治国家”,并正在消亡。有些同志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具备以下  相似文献   

7.
争鸣与信息     
劳动价值学说就是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学说卓炯在《南方经济》今年第二期著文指出:由于只有劳动力才能提供劳动,所以劳动价值学说就是劳动力创造价值的学说。在论述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商品问题时,他表示不同意孙尚清关于“不能把劳动力——生产资料的主人商品化”的观点。认为劳动力价值作为经济范畴具有客观必然性,不承认劳动力价值,实质上就是否认劳动价值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虽已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但  相似文献   

8.
看了孙浩同志的《试论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力个人所有权问题》(刊《人文杂志》1981年第四期,下称孙文)后,对他前两部分所持观点我是同意的。孙文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问题,只能隶属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及对劳动力所有权问题的考察不能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只有那参加到生产过程中并现实地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才具备生产关系的特征,才是我们要把握的东西”,这些见解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使我颇受教益。但遗憾的是孙浩同志的理论是不彻底的,没有坚持始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还存在利润。但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平均利润范畴?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什么原则、什么条件下讲求利润?社会主义的利润与资本主义的利润在本质上和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上有些什么不同?应当怎样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利润?这些都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作者马正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社会主义存在“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认为社会主义的“高级平均利润率”应当高于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率,并且是不断提高的;每一枚资金都能够取得而且也应当取得“高级平均利润率”所规定的利润。他还认为,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果就大,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果就较差,利润越高就越能满足社会需要,违反了“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也就必然违反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高级平均利润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罗盘,按照这个罗盘的指针,应当选择“高级平均利润率”最高而且提高较快的方案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他还指出,应该按照原来生产资金的多少分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社会主义的商品价格不是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农民创造的价值是基本相等的。在投资效果问题上,他主张个别生产价格愈低的方案,经济效果愈大。马正同志所提出的这等等问题,我们认为都值得进行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把资金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特有的范畴。这是值得商榷的。资金的本质是什么呢?马克思曾指出,资本家的资金就是资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第685页、第26卷Ⅱ第625页)。资本是由货币转化而来的。一般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它在生产中并不增殖价值;而作为资本的货币在生产中则会增殖价值,其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用于生产的货币(价值)由于在生产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或带来了剩余价值,所以也就转化成了资本。由此可见,资本就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既然资本家的资金是资本,所以,从本质上看,资本家的资金也是用于生产并带来增殖价值或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产方式范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拟就有关生产方式范畴的一些理论问题,发表初步看法,以期与学术界同志切磋。一、生产方式范畴的内涵什么是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下过直接的定义,斯大林曾给予明确的规定:“……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我国经济学界曾在六十年代初期与粉碎“四人帮”后的近几年掀起过两次关于对生产方式范畴理解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同志赞同斯大林的定义,有的  相似文献   

12.
陈越和林菲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技术贸易》一文,颇有新意,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认为:“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对此,我认为是值得的商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于价值的源泉及其本质等基本范畴的理解问题。我们知道,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己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这种属性,其它任何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技术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陈越和林菲同志也可能认为,他们所讲的技术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资金能力在这里指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货币对社会再生产能产生启动作用和诱发作用,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出现于社会再生产的始端,是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第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货币资本是:“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同样做为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首先要有货币资金的预先垫付、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同志:贵刊1959年第三期所载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梁克同志的发言谈到了关于价值形成的问题,我认为颇值得商榷。发言者说:“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既是原材料的消耗过程也是劳动力的消耗过程,而原材料又是通过交换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称为“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要言之,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为此,马克思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范畴。其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则是一对十分重要的范畴,它决定着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决定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决定  相似文献   

17.
必要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必要劳动是指活劳动耗费的补偿,它是由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所决定的。它采取了V的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已不是商品了,那么,必要劳动由什么决定呢?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由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它是属于活劳动耗费的补偿范畴的;另一种认为它是实行按劳分配的。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认为必要劳动V是一个整体,对V的具体来源、内在结构和实质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定义,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孙成汉同志《试论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个定义》(《学术论坛》1981年第5期)一文,作了有益的探讨。但文中关于“相对之下,第二个定义比第一个定义完备”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众所周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决定的实体,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我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1)机器的作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是“创造价值”的条件,而是“减少价值”并使“价值消亡”的条件。(2)价值是对人力“有偿”耗费的评价,寓于机器之中并用以替代人力的自然力是“无偿”的,因而机器提供的贡献并不创造价值。当自然力的贡献还未能达到让全体社会成员免费共享的程度时,决定自然力无偿贡献归谁占有的依据只能是生产资料所有权。(3)不仅价值是历史范畴,而且“直接形式的劳动”也是历史范畴。(4)如果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价值论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并非表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的资金时间价值问题,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想对此谈点粗浅看法。一、究竟什么是资金时间价值资金是能够增殖价值的价值。资金的价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资金在每一个时间点上的价值是不同的,资金运动结束时的价值(资金循环一次或若干次以后的价值)与资金开始运动时的价值总是有一个差额,前者大于后者。那么,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什么呢?是指资金在每一个时间点上的价值呢?还是指资金运动结束时与开始时的价值差?许多论述资金时间价值的文章,没有明确的区分,时而称前者为资金时间价值,时而称后者为资金时间价值。为了区分上述两个价值概念,我认为可以作如下规定:把资金在每一个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