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实的认识和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理论、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称。从内容上看,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法的要求和态度,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理解和衡量。从表现形态上看,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观点;既可是外在的,也可是内在的。从结构上看,法律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一般可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部分。但再过细划分,从法律部门上可分为宪法意识、刑法意识等等;从主体数量上可分为个体法律意识、集体法律意识;从主体职业上可分为工人法律意识、农民法律意识、干部法律意识;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可分为统治阶级法律意识、被统治阶级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般社会意识,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认识阶段性、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态度和观点的总称,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行法律的理解、评价、解释和要求,对法律和制度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程度,对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义务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二是对社会法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本质、作用等观点的认识。前者是指法律观念,又称法制观念,后者是指法律观点,又称法律观。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公民的法律意识并不是生来俱有的,它需要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和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封建意识较深,缺乏民主与法治的传统国家里,在建国以后又长期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的前提下,培养、提高公民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是人们在一切有关法的制定和实施的法律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情绪、意志、价值判断等等因素的总和。儒家法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们民族关于法的认识活动和法律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曾长期占居统治地位。而且,儒家法律意识的源流和影响也远不限于封建社会,就其渊源而言,可以上溯到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与“礼治”,其流变来说,在整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仍起主导作用。其影响甚至至今尚待彻底清理。研究儒家的法律意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文化,总结和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的法学遗产,清除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据了解,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重视课堂上法律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社会法律现象和国家法律制度的根本看法,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知识、观点、思想、态度和要求。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法律心理、法律思想和法律学说。法律心理是法律意识的最低层次,是直接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人…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意识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是一定社会法律制度及人们在建立或面对该制度时所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行为模式的总和。良好的法律文化既是法治国家的标志,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一定模式的法律文化,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深受传统法律文化或域外法律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其自身构成要素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就绝不可忽视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应根据一定原则对权利和自由进行科学分配,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公民的现代法法律意识,因为真正的法律不是印在书本之内,而是融化于人们的内,u之中,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6,(5):85-8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然而综观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还存在着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意识、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加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法律传统、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法制实践、加强网络宣传等,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法系是指根据法在结构上、形式上、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实践的特点、法律意识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因素对法进行的基本划分。资本主义国家有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两大法系的认识比较可以充分了解世界法律的规定,从而为我国法律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从对两者的概述,特点,区别出发,对两者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民族对于维护价值观念的行为规范体系的心态。与直接或间接影响法律制度的法律理论体系不同,社会民间法律意识是社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一般成员对于现行法律制度、社会法律现象的自发的、直观的、不成系统的观念态度,实际上表现着社会民众的内心的价值判断。社会民间法律意识受到法律理论学说与现行法律制  相似文献   

11.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理解、态度和要求,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法律意识则是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系统论角度看,个体法律意识就是一个系统。由于系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求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最佳组合效应,实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因此,“要素——结构——功能”,就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个体法律意识系统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从服从到信仰,人们这种对法律态度的转变是法治社会最终形成的基本要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大学生法律意识 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构成要素是对法律的理想、心理、意志、观念及信仰等。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让人难以乐 观,其原因是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校园法律文化不发达。要通过实行依法治校,加大法律课的教学量等途径来加强培养大 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它包括对法的本质、作法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它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世界观密切联系。其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来说,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法制)要求,达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统一,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目前主…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法制教育的作用,才会积极地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使其适应现代法律生活,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使大学生明确了解法律规范,熟知自己的权利义务,有效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的好习惯,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5.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非常紧迫和必要。农民必须树立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立社会本位意识,保障社会利益;养成法治意识,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要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就必须推进政府和社会的普法教育,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并且国家和社会要营造法律意识培育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律意识是每个公民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它是法治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对法的创制还是法的实施,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加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具体途径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制定良法、公正司(执)法、开展法律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法律情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其中,法律情感的培养是法律意识培养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就应当将揭示法的理性、法的价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大学生顺利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两个文明建设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需要我们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将法律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作整体规划,要加强法律基础课建设,注意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素质 ,法律意识的培养既要依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也要依靠法律教育的有效促进 ,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只有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 ,才能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多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个案研究,揭示了我国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对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出了理性的思考。其一,创新普法教育机制。首先是角色转变,变“教育者”为“服务者”,其次在教育方式、内容上更新,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需、寓教于助、寓教于求”,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群众最关心的身边的事情,以群众最需要法律救助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宣传、咨询和服务,让社区成员在自主选择法律服务过程中吸取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修养和水平。其二,着力培育健康的法制环境。健康的法制环境是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广义的法制环境,它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与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才能冲破由自然经济所派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纲常伦理为主要社会关系调节器的宗法关系。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基本原则,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才能保障每一个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使他们成为法制的主体,激发他们参与法制的热情;同时居民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统一整体。狭义的法制环境,主要是法制建设的自身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促进。其三,充分重视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即把法律所确定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化为人的性格结构、文化观念和自觉的社会角色,从而通过人的内在的尺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居民法律意识提高的过程,二者是同一的。因此,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必须努力实现法律的社会化。通过法律社会化,在真正意义上打通了个人、法律、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法律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法律社会化的成果直接关系着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