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21世纪高等教育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担负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双重知识工程任务以及为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任务的高等学校,其教育活动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既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教育哲学性质的高等教育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发展战略性质的高等教育实践问题。理想的教育模式的科学选择与系统施行;决定了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完善。我们认为,今天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高等教育,而是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乃至环境等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深受S-T-E-S规律制约,已成为大科技、大社会和大人文背景下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
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以儒家教育思想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潜在、深层联系,分析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文化特性和影响高等教育的途径与方式:具有综合性,以整体形式影响高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超时空影响高等教育;具有中介性,以其自身价值观影响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惯性,世代相传影响高等教育。例举了儒家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增强抵御力;二是博采众长,提高识别力;三是主动适应,适时适度纠偏,培养驾驭力。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8日至10日,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会议围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若干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发展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如何突出农村需要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高等学校的规模问题等。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性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应该怎样计算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怎样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从师生比,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力;关于高等教育的投资问题;中国人需要教育,并且特别需要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可能等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和谐视阈是对教育现象或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和谐视阈下高等教育质量面临量与质的失衡、质量标准同质化倾向严重、和谐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挑战。和谐视阈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界定和明确三大主体的角色和任务,形成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策略;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标准。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从2003年已经基本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临界水平———15%,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重温马丁·特罗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发型"、"内涵式"、"均衡化"、"超常规"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实际出发,为了深入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今后必须解决好政府投资不足与干预不当、高等学校产权不清与低效、办学理念不清导致过度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是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复杂系统,高等教育治理具有特殊而复杂的规约机制。规约机制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按其功效可分为四种类型:规范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规范机制重视契约的作用,通过政策法规、大学章程以明确彼此的权责边界;动力机制解决的是主体性问题,可使高等教育治理更为有效,在组织决策和目标激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体制力求通过多样化的资金投入和明确的责任制以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协调机制通过分权制衡和多主体协同参与等方式来减少违约风险,通过缓冲组织以减缓利益冲突,并加强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发展的日益深入,具有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的德国高等教育也开始出现危机,原本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为应对上述挑战,20世纪90年代,德国在谨慎观望、多方研讨和局部试验之后,建立起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本文首先对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宗旨与目标、评估机构、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富于启示价值的重要举措进行了提炼和分析,并将德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评估目标定位于自我提高,高度重视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专家的选择与构成合理;以院系或学科为评估对象具有多重优势;评估结果的执行与落实措施有力。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地理学是以地理学为方法论渊源,以高等教育学为本体论渊源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献分析表明,该学科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仍处于萌芽阶段。从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考察,高等教育的地理学问题以及地理学的高等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交叉学科"三原色"理论,其学科性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与倾向性。高等教育地理学是朝阳前沿学科。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及管理体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 10年来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文章在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及管理体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实行多种形式办学 ;建立高等学校科学的分类及管理体制 ;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学院及调整政府现行的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设计师,克拉克·克尔在他的《大学的功用》一书中系统集中地阐释了他关于美国现代大学理论的思想。他的高等教育理论着眼未来,所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是其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指导了美国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维布伦不仅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高等教育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卓越代表。《美国高深知识》是维布伦高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他对知识的重要意义、大学的组织形式以及他所处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有独到的看法,并揭示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他的高等教育观念体现了理性主义者的一种价值取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观点从社会发展实践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张楚廷教授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的哲学修养,他对高等教育基本问题的执著探索以及独到的见解,值得探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其教育学著作《什么是教育》涉及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本质、内涵、作用、意义等。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充分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研究和借鉴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方法观,对我们反思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香港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香港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政治、经济动因,概括了其基本特点和某些不足,并联系中国大陆高校的实际,就某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杨德广校长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一贯坚持理论研究、坚持改革创新,尤其注重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大学校长,他是一位有个性、有风格、有理念的大学校长。几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成为新中国大学校长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7.
屈伯川,共和国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半个多世纪,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他的高等教育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高屋建瓴"835"建言,提出重点大学建设建议;主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对各类高校分类管理和指导、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倡导高等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提高高校办学活力;大力发展地方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等超前性的教育理念,他的高等教育战略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钱伟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根据他的《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著作 ,从教育职能、教育目的和知识论方面探讨他的教育哲学思想 ,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伟长教育思想是钱伟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创造,也是上海大学干部、教师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成果。深刻认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总结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也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潘懋元教授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论述业已成为其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强调以战略眼光,全面统筹、协调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潘懋元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而且对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