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前,每次外出旅游我都很高兴,看到美丽的风景总会不由自主想起仍在老家务农的母亲,母亲年逾花甲至今没见过火车,更不要说祖国的好山好景了,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感觉很是愧对母亲。母亲3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四女一子,我是家中的长女,当时也不过18岁。如今,我也到了年过不惑近知天命的年龄,于是我决定趁母亲身体还行带母亲去旅游,让足不出户的她也看看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我发现老年人很难有幸福感,或者说,他们的幸福感让你不知所措。例如,我的母亲,倘若带她去饭店吃龙虾、海参、鲍鱼,她会心疼得要命,说一只鲍鱼的价钱,就能买一大麻袋粮食;一盘炒三丝的钱,就能买一大筐菜,吃一顿饭的钱,够她半年的生活费。这种抱怨,一直能够延续很长时间,逼得你后来自己去饭店吃顿饭,也觉得不对劲儿。我的母亲过惯了苦日子,对幸福的认识,令人莫名其妙。例如母亲的外孙女旅游时,将一件价格昂贵的外套丢失,外孙女急得直哭,我  相似文献   

3.
付凤姣1991年出生在湖南新宁县金木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她3岁丧父,从此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过了几年四处乞讨的生活;6岁时她种菜养鸡,干活养家;8岁多她才走进课堂读书;17岁她初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幼师专业。她人生最大的愿望是“陪在妈妈身边让她度过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4.
老丁: 您好! 我母亲是纺织印染厂的退休女工,今年51岁。本来她是个性格十分开朗的人,可是自打退休后,她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整日腰酸背困,心慌起来坐卧不宁,头痛起来直发脾气,性格也不像以前好了,人也老了许多。我们做儿女的怀疑母亲得了什么病,便陪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除了血脂高,血压有点不正常外,什么病也没查出来。可母亲就是自我感觉不好,我们只好再度陪她去医院求治。医生查了半天,还是什么病也没查出来,说她是更年期综合症,让她服用“更年康”。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6,(6)
参加工作后不久,我回家向母亲诉苦:"那个女经理简直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巫婆。早上,看见她把一包茶叶放进杯子里,我连忙跑去给她倒水。可她却冷冷地说,难道整个办公室就你眼尖吗?中午我给她带了外卖,她又冷冷地说,干吗只给我一个人买?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吗?下班时下雨了,我看她没带伞,就把伞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她又冷冷地说,有人会给我送伞的。你能不能不要总观察我?我哪里得罪她了?她总是对我这样!我只不过是想讨她欢心,让她感觉到我比别的新同事更细心更聪慧罢了!"母亲听后想了想,问我:"你说,美人鱼在王子眼中是什么?""美丽的爱人!""那她在厨师眼里呢?"  相似文献   

6.
智斗推销员     
江德斌 《社区》2009,(33):62-62
初春时节,天气忽冷忽热地捉摸不透,生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母亲打电话来,说小侄女发烧,她爸妈没时间,要我陪她们去医院。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唠叨     
《老友》2014,(8)
正母亲爱唠叨,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她年轻时就爱唠叨。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因为唠叨,常常抵消了她的功劳。小时候,她为我做了一双新布鞋,我穿上后很合适,心里对她充满了感激。可是因为我在外面玩时不小心让布鞋沾满了泥巴,母亲见了,先是大发雷霆骂了我一顿,然后就唠唠叨叨:"玩,玩,整天就知道玩,干脆不要穿鞋,省得我每天为你洗衣刷鞋……"她这一骂一唠叨,我穿新鞋的感觉、对她的感激全没了,还平白对她生出许多埋怨。父亲生病在床,母亲一直照顾得很周全。可是母亲  相似文献   

8.
文明 《山西老年》2014,(3):28-28
王淑萍,62岁,2001年从运城市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自己的五位老人去世后,她就把目光锁定在身边的老人身上。她传承母亲乐善好施的美德,邻居或街巷里有需要帮助的老人,只要她知道了,就一定去帮一帮。平日里陪老人聊天,逗他们开心。逢年过节买些好吃的送过去。经她照顾的老人去世了,她就又另找目标。当她得知一位80多岁的范阿姨是独居老人时,  相似文献   

9.
正母亲来过北京两次。一次在1963年,一次在1981年。第二次来北京时,原说好起码要住一年的,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啦。她对我说:"我整日这样吃喝,却没有人给我说话,这不是让我坐禁闭吗?"拗不过她,在决定返回故乡前,我问她还有什么心愿?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我想要—个会画的人照我的样子给我画一张像。"我立刻就理解了,她想到她身后的"位置"问题。这是常情,岂有拒绝的理由。不过我给她的建议是去照一张相,然后放大。她很愉快地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中有许多意味深远的关键词,让我这个普通学人不觉眼前一亮的却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而时时唤起内心悠然感动的那个词,竟是平易又厚重的字眼——"人民"。前不久去南方看望母亲,母亲78岁了,有早期失忆症,身体总体还是健康的。在养老院里陪她住了8天,想起母亲睡觉时手里紧握着一只手电筒,想起母亲叮嘱把门窗关严实了,想起母亲说回去好好工作,我不跟你去北京了,不要拖累你,想起临  相似文献   

11.
因为一面墙,华芝哭了。 要知道那曾是让她多甜蜜的一面墙——那个下午,许雷拉着她的手走进一间屋子,他握着她的双肩,将她抵在这面墙上,他深深地吻了她,然后说,芝芝,从此我不能天天陪你了,但咱们的故事在这面墙上,只要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到它在将我们的故事回放,看着看着周末来了,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12.
为母亲找乐     
沧桑洗礼,曾经受尽苦难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为了使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变着法儿地逗母亲乐。20年前父亲去世,我怕母亲生活寂寞,就给她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袖珍收音机。从此,这台收音机便成了母亲日夜不离的伴侣。她不仅爱听戏,爱听评书连播,而母亲90岁生日那天,我这个65岁的儿子为她老人家南腔北调地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且还爱听新闻联播。每当我回到家里看望她时,她就和我聊新闻,话社会。老人家知道的天下大事还挺多的呢。只是因为耳背,有些话听不清楚,和我交谈时,不免张冠李戴。譬如,前几年她常把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13.
陪聊     
廖钧 《社区》2003,(11):60-60
我母亲喜欢和我聊天,她从乡下 老家来,家乡的新鲜事、稀奇事,她都 说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给她聊聊 城里的怪事、趣事,她也很喜欢听。 但我没有多少时间陪母亲聊天, 因为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我一个 人身上,吃饭穿衣要钱,孩子上学要 钱,母亲身体不好,看病吃药要钱……  相似文献   

14.
汤繁英 《社区》2005,(10):56-56
母亲节到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已离开我多年的母亲。关于我和母亲的记忆都发生在春天。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带我回乡下看看,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油菜花,美得醉人。母亲一生没有出过远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坐一次火车。我曾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了我一定带她去坐火车。母亲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父亲去世早,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向门口张望,我知道母亲每次都会第一个来接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到十几里外的县城住读(虽然我那么舍不得离开母亲),母亲每个月都来看我,…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新家     
父亲过世后,母亲一下老了许多,年近50的她看上去竟有60多岁。可惜当时我并不十分了解母亲的艰辛。两年后,有人给母亲介绍了个老伴,母亲在和他谈话时特意叫上我,说那人如何厚道,如何会体贴人云云,想让我从心理上接受他——我未来的继父,看样子母亲是动心了。她也许真的很想过一段被人体贴被人爱的生活。我心里却想,母亲改嫁的时候也就是我离家的时候。那年初夏,母亲终于去了她的另一个“家”。坐着一辆小车,母亲在一片冷清中出嫁了。在此前的那个晚上,我背上包袱毅然离开了家。不久,母亲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中我不愠不火地跟她讲着,意思…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我因病住院。退休在家的母亲自告奋勇去医院陪侍我。当时,正值母亲关节炎病发作,为了不让我担心,她却说:“腿一点也不疼,早好了。”还把“人老了,腿脚也老了”挂在嘴边,让我放心。同屋两病友,一个长我10岁,一个略小我几岁。比我年长的病友,一直由女儿陪侍,1周后,就以能自理为由,让女儿回家了。她对我们说,女儿自谋职业,家庭困难,不能再耽误她了。比我小的病友,虽由姐姐陪侍,但她七十多岁的母亲,却隔一天坐公交车来医院看她一次,且总是坐在床头,唠叨几句“以后改改倔脾气,多注意身体……”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不同的表达方式,道出的都是无价的亲情!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目光     
《北方人》2006,(5)
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的目光是慈慈稠稠的,带点笑意,带点嗔责,也带点佯怒。尤其是当我淘气,她总会这样看着我。有时还捉住了我的小手,说,弟弟(从小,她就不叫我的名字,而是叫我“弟弟”),你看你!你看你!可千万别让你爸知道了啊……到了自己都近花甲之年了,回想起这一幕时的感觉是遥远朦胧得近乎于包含些童话意味了。我是独生子。母亲是在连续五次习惯性流产后才保住了我这一胎,并用剖腹产的方式把我生了下来,那是在抗战胜利后不久,父亲接受了任命,携同家眷从重庆飞来上海履新。后来每每谈及此事,母亲总要重复她那个观点:你能顺利来到  相似文献   

18.
爱心降血压     
第一次带妻子回家见母亲,妻子的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她耳闻我母亲是个“厉害的角色”。多年的操劳使母亲积劳成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一着急生气,血压就“噌噌”地往上窜,降压药大把大把地吃,一天也不敢耽搁,效果却始终不理想。为母亲诊治的医生说她老人家是顽固性高血压。我对妻子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母亲脾气不好,又有病,有言语不妥之处,我们多担待就是,她唠叨她的,我们左耳朵听右耳朵冒,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妻子提着精挑细选的礼品紧张兮兮地随我到了家,一口一个“妈”地叫,直喊得母亲心花怒放,嘴都合不上了。我正暗…  相似文献   

19.
背母亲上楼     
李晓霞 《老友》2012,(8):43-43
我已经是不惑之年的人了,这一次背母亲上楼,却是平生头一次。 我在县城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新房装修好,乔迁新居后,我就把老母亲从农村接来,想让她在有生之年享享福。由于我家住在项楼,我见母亲走起路来,一步三晃,有气无力,真担心她体力不支,于是,我就提出要背母亲上楼。母亲开始不肯,说这楼确实有点高,头有点晕。还是不上了。  相似文献   

20.
宿淇 《今日南国》2008,(2):63-64
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精算师之一,年仅25岁的中国男孩沈彤进入华信惠悦美国总部.面对锦绣前程,沈彤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妈妈.是妈妈的‘陪游'教育让我长大,是妈妈的职业教育让我看到成功的方向,是妈妈的放手教育又让我有勇气去外面闯荡."毫无疑问,沈彤的妈妈高燕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将儿子送上了成才快车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