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多诺对语言的思考和实验贯穿其学术生涯始终,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观。他超越语言的实用和审美层次,赋予语言感性、并置和批判面向。面对20世纪语言的危机,阿多诺以感性的真实克服概念的遮蔽,突破传统语言概念化的表达,实现向唯物论立场的转向;以并置的语言结构和星丛式文体对以因果推论为核心的综合语言进行反抗,从而抑制理性主体的膨胀,挑战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同时通过语言的批判面向,抵制语言的交流性,使语言免于被轻易消费和挪用的风险。阿多诺视语言为思想的组成部分,经由语言实现其同一性哲学批判。其语言观不但自身具有多重面向,而且能够折射出其哲学和美学的思想谱系,并透视出他对于时代症候的深刻洞察。  相似文献   

2.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3.
何传春 《探求》2006,(Z1):118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社会规定性,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这种"契约"才能表达意义,胡言乱语只能看作是精神的病态或不成熟.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根据语言的社会性来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2):154-158
关联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读者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在理性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推理认知的过程,西语专业学生阅读《唐吉坷德》遵循关联理论,对其作品中幽默语言的认识更可以通过关联理论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因此,这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给我们对该作品的阅读提供了一种有异于传统单纯处理语法与词汇的、着眼于语言内在逻辑关系和作者意图态度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田俊武  聂宝玉 《社科纵横》2007,22(3):176-178
《中国旅行计划》是美国先锋派作家苏珊·桑塔格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我等之辈》中的第一篇,同时也是桑塔格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小说中作者深遂的中国情缘是通过其新颖奇特的文体技巧体现出来的。小说的整体结构、叙事手法、句段运用和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使人耳目一新。本篇试从文体角度分析这一短篇小说,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独特的文体同时能够更深入理解作者深深的中国情缘及作品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6.
程黎阳 《学术交流》2002,(6):165-166
编辑在编辑作品时是人与物的关系 ,编辑可对作品进行删减、修改和加工。作品是人写出来的 ,代表作者的观点、看法 ,体现作者的价值观。编辑与作品的关系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 ,编辑既要对作品进行科学加工 ,又要尊重作者的独创精神。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阅读课上可以做到以下五点,以达到其目标。  相似文献   

8.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4,(1):63-67,91
本文在介绍了印度中世纪诗人贾耶西及其代表作<莲花公主传奇>之后,着重探讨了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作者和作品在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何向东的奔跑》苟子2020年第二期小说用充满浓厚地域色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带有几分荒诞和惊悚的故事。作者匠心独运,古老的悬念手法在小说中闪出耀眼的光芒,吸引读者朝着谜底"奔跑"。出于结构和主题的双重需要,作者设置了"改水田为鱼塘"之冲突的叙事线索。自然流畅的叙述中隐隐透出批判的锋芒,若绵里藏针,小说由此而深刻,这部作品也由此而获得了尊严。  相似文献   

11.
靳松 《社科纵横》2012,(5):71-7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同心脏与肌体的关系,二者不可脱离其中一方而存在,因此语言中充分蕴含着一方的文化。在对一语言丰富的作品进行翻译时,要想翻译出精髓本质,则必定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本文将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根据,具体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些翻译作品涉及的文化元素以及其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空白》是贾平凹迄今为止唯一的诗集,尽管诗集中收录的作品基本上是作者初涉文坛的稚嫩之作,但作者却对这部诗集珍爱有加.诗集《空白》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审美情趣、思想意蕴等方面都为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诗集《空白》到近年来贾平凹长篇小说精品的不断井喷,显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执着追求与不懈探索.可以说,诗集《空白》是贾平凹后来文学创作的艺术母体,对于研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海莹 《浙江学刊》2007,(3):103-109
宁波籍现代文学女作家苏青的作品以其“贴近生活”的写作内容和“直言谈相”的表述风格赢得了四十年代上海滩读者的青睐。然而作为一个市民作家,她独具地方特色的作品语言却少有人关注。本文独辟蹊径,试图从语言民俗学的角度来解读苏青作品语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王志清 《社科纵横》2006,21(4):108-109
在古代典籍、现当代作品及日常交际口语中,都有语气词连用的例子。本文从情绪表达、意义容量、语言风格、语言界域四个方面分析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5.
六、语言何以有了文学性? 文学的构筑材料是语言,这种特殊的媒介决定了文学的手法和技巧,也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本质,值得花大力气深入研究。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文艺理论著作大都把中心注意力放在文艺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形象、典型问题上,即使谈文学语言,也大半限于叙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作者语言的特色等表层问题,很少深入到文学符号的深层。当代西方一些文艺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在对文学媒介的研究方面,20世纪西方学术界主要有两大派学说,一派是符号论,另一派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是作者个性和人生观的充分表达,是作者对所处时代和生活的一种描述和解释.文学的真实足指作品关于一种人的普遍精神的反映,它体现在作者的文学智力和文学情感之中.所以,文学批评关注的不是作品中生活和人物是否完美的问题,而应该是作品足否有可能成为这种真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珍 《学术交流》2005,(8):164-167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简洁而明朗、平白而蕴藉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代文风。口语化的特点使语言简洁、凝练,内心独白及重复手段使人物内心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省略手段及“电报式”的对话精练了语言,俭约而蕴蓄的语言使作品及富含蓄性,含蓄性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基于他的“冰山原则”———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约中见博大。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4):123-127
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书名的不同语言翻译比较,并以《丰乳肥臀》法文版章节为例进行的翻译分析,探讨了"神似"观在莫言外译作品中的表现,以及翻译中"忠实"与"接受"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翻译中如何兼顾"形似"与"神似",并适当把握"忠实"与"接受"的度,以最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是莫言作品外译给当前翻译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7):157-159
语用模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段,从原作者的角度说,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传达模糊美感;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来看,人物在言辞方面会采取一些语用模糊方式传达意义。而语用模糊的翻译更涉及两种模糊语言体系和各种不确定文化因素的转换。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各种语用模糊现象的定义、区分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的难题及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将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多层面地强调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节奏。三是情节与非情节。情节与非情节作为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不但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速度,而且创造了独到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