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首先基于服务管理领域的“差距模型”,构造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并基于此分析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出现“差距”的原因;然后,又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模型”进行了扩展与深化,并基于扩展“差距模型”构建了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分析和评价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即: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时期应对应不同的教育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总体上可分为“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创新性”,其对应的教育质量观点从哲学层面上可对应于“知可测论”、“知不可测论”和“不可知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要求我们应当从我国儒学和“我党教育的思想基础”出发,探索出一种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学术主义”和“新人本主义”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江苏与加州高等教育发展关键指标,发现加州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的特点是重视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卓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高等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和学生资助方式。江苏高等教育“一流多元”发展策略可有如下选择:明确“一流多元”发展的目标,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招生方式、学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拓高等教育经费新筹措渠道,构筑“一流多元”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系统思考。其中,关于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性任务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重要论述,从价值维度层面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 “价值方向” “价值旨归”和“价值评价”,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辩证统一。分析和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对于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品简介:该著作是韦洪涛教授在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研究”以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体系研究》一书首先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梳理,整合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其次,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作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基于分类的“一流多元”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金字塔”式的分层体系依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体系,“多圆交叉”的分类体系仍然没有得到实践观照,高等教育“一流多元”从价值主张走向发展实践面临着制度困境、动力困境、路径困境等系统性困境。因此,从重塑“分类优先”的发展理念、落实“资源引导”的制度安排、构建“多圆交叉”的发展路径等方面协同发力,应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一流多元”从价值理念走向发展实践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正确掌握高等教育西化的度,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西化经验。坚持“道”,学习“术”,“以道驭术”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更好的结合,促进其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会徽由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处设计完成。会徽的设计理念为: “1984”:学会成立之年份。198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会徽由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处设计完成。会徽的设计理念为: “1984”:学会成立之年份。198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1.
各国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设置;校务委员的法律地位及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校长、资格条件和权利义务。 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 波兰、匈牙利、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高等教育立法都明文规定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大学)是“自治法人实体”,“自治社会团体”,“有法人资格”、“是法人团体”,“在法律上高等学校有自治权”。立法发展趋势是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在行政、教学、科研、经费筹措和使用等各方面享有法定  相似文献   

12.
高度计划的、“行政化”的高等教育必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矛盾。高等教育“行政化”的表现主要是国家垄断、行政垄断、地区垄断,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在人、财、物甚至教学上缺乏自主权,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更是编离了大学精神。高等教育“行政化”带来了严重后果,既增加政府负担又损害学校的公众形象,甚至危及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会徽由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处设计完成。会徽的设计理念为: “1984”:学会成立之年份。198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4.
分析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成情况,提出普通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核心层”的概念,论述了当前形成“高等教育热”的原因和存在的矛盾,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重点阐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关键词##4中国高等教育;;核心层;;普通高等院校;;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会徽由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秘书处设计完成。会徽的设计理念为: “1984”:学会成立之年份。1984年11月27日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临近,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审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尤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更是投入了大的关注。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主题,就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产业化”、“理论基础”、“争论焦点”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如何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提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转变对高校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市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协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有效性。政府高等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促使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创新:从主导型到市场型定位——“高等教育市场化”;公共教育组织中的非政府参与——“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政府职能和大学职能的分离——“现代大学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份制办学模式”;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并举——“经费来源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多学科视域中“高等教育”范畴研究之述评与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学科视域中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审察“高等教育”范畴多层次、多侧面的含义,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成型和成熟。其实,学术界已经有意无意地从教育学、高等教育哲学、文化学等学科视域出发研究、审视“高等教育”范畴,这是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极大推动。此外,尝试从社会学、组织学等两个学科视域归纳、概括“高等教育”的日常用法,非常有益于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奠基期,改革开放后的起步期,以及新时代的完善期。党和国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人才培养经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方式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但实现了中国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强劲的创新性动力源。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理论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服务国家需要”的实践特征,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特征。我国不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道路,还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进全球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力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