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辉 《社科纵横》2006,21(12):65
人类聚居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从原始无组织聚居到静态城市,从静态城市到动态城市,再从动态城市发展到了城市连绵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传统聚落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可持续的聚落领域建设才会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3,(5):2-3
科技的进步,不仅影响社会生活,也改变着社会文化。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毫无疑问,从城市整体建设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当下社会的发展到未来世界的走向,都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本期特稿将为您解读《青岛迎来科技发展的春天》。张莹《赵本山这22年》编辑的很全面。尽管外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不可否认他从草根到巨星的过程,是一部充满艰辛的奋斗史。况且,22年来,他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向从春晚舞台退休的  相似文献   

3.
甘肃文化市场与经济发展○王建疆张炯一、基本情况我省文化市场从1984年开始起步,到1985年初具雏形,到1995年,这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城市到农村,从无序到有序,整个市场正呈兴旺发达之势。基本上形成了以国营、集体为主,以私营...  相似文献   

4.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晓丽 《社科纵横》2007,(10):61-62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庞大的规模,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并未被城市文化所接纳,而是被甩到城市文化的边缘,他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孤岛化状态。本文从农民工文化生活孤岛化的现状入手,指出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从制度、文化差异、社会及农民工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此问题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友梅 《社会》2005,25(2):25-33
去年11月,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度过了他的九十五华诞。他 70 多年的学术生涯可以使人们感悟到中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成长的艰辛。1979年中国社会学这门学科得以重建时,他已是60 多岁的老人,因为坚信社会学可以成为一门为人民服务的学科,他决定挑起重建社会学的重任。1在这以后的20多年中,他怀着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从农村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到城市,又从城市到经济中心,足迹遍及全国。他“行行重行行”,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走在社会经济变化的前沿,提出并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20世纪90年代初,费孝通教授开始把…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9.
<正文> 为什么城市质量有高有低?为什么每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色?为什么到不同的城市去观光,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城市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大小不同,除去规模、等级等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要深究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必须研究城市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这是研究文化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概念问题。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观察社会的带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透视孔。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写的《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定义时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文化是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化。随着知识的扩展,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日益深入。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对文化这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归纳和概括。从抽象概括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指的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影响、支配行为的规范、准则和观念。从具体内容来看,人们的行为模式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吃、穿、用、玩、)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规范、准则、观念又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教育、法律、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由此可见,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的、具体的内容,也包括抽象的、精神的内容。不能把文化仅仅看作是与政治、经济平列的一个狭隘的范畴,而应该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在向文明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运用这个广义文化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以及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由于立足点更高,透视力更强,因此,对本质的把握可能更准,对规律的认识,可能更深。从广义文化概念看,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城市文化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孕育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古代到今天,其性质和功能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其数量和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在扩张。据联合国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0%。为此,有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趋势称之为“城市化”,城市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中心图书馆正是城市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城市总体机制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面向社会广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域。同样,城市图书馆并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总是伴随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步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我国已将其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次要地位开始提升到"软实力"的根本上来,各地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文化产业开始兴起,文化建设轰轰烈烈,但值得警惕和反思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反文化性"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被物化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2.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天堂到地狱不过一步之遥。前首富施正荣的人生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从一个靠知识走出农村的穷小子、洋博士,到万人瞩目的中国首富,他只用了6年。从中国首富、行业和城市英雄到财富与信用双双破产,从天堂到地狱,也只不过短短8年。沉潜6年后,他以25亿元财富又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昔日奇迹又能重来?变了2005年10月14日,纽交所门前升起了三面旗帜。除了美国国旗外,其它两个都是"新面孔"——尚德电力和中国国旗。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正时间以上帝的视角俯视,俯视这座蓝色大城。从1996年到2013年,时间让一个青年走到了中年,一片废墟站起了城市,一湾沧海变成了桑田。自由在高处。梦想在高处。从1996年到2013年,这个叫张岩的青年人或这个叫张岩的中年人,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风而行,披霞高飞,一次次完成了航拍,他记录变迁,他见证生长,他幸运地在高处对这座城市投注最深情地俯视。他看见——红瓦湮湮,绿树层层。海,展开,展开;有时停满大货轮,有时漂满小白帆。人  相似文献   

15.
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发展规律及其前景的问题,是东西方学者早已共同关心并且思考过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从理论到事实,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今天,从人文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作了一番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起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和"21世纪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这样两个肯定的结论.历史发展的事实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东西文化发展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欧洲文化政策模式深深植根于过去半个世纪盛行的福利国家学说。文化政策是与教育政策、社会政策和医疗政策同步实施的。本文将欧洲文化政策的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最后一部分的研究视角将从国家转移到作为文化生成性孵化器的城市,讨论关于文化发展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方法如何挑战以国家为中心的文化政策理论。  相似文献   

17.
李莎 《青岛画报》2007,(5):22-23
在青岛,从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团成立到现在,话剧和这个城市所构成的联系,成为这个城市一道有味道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文化设施空间分布与文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的文化中心 ,文化功能是北京城市的主体功能之一。本文在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的基础上 ,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分为三个阶段 :5 0年代至 70年代、 80年代至 90年代和 90年代以后。不同时期的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展现了不同的特点。目前 ,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政治文化功能突出 ,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调整文化功能布局、平衡南北城差异 ,完善各城区文化功能定位以及加快打造长安街文化轴线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古辽 《今日辽宁》2006,(4):50-57
辽阳是一座有着24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重镇。1990年,辽阳市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辽阳有各级文物古迹45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改变城市--关于文化在城市中定位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坚 《浙江学刊》2005,(5):5-11
本文不想全面论述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面关系,而是从几个侧面强调了文化对城市的可塑性.通过一些历史史实的考察,对文化与城市个性、文化与城市形态、文化与城市发展提出若干思考,认为文化对于城市来说,不是简单的装点,而是城市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