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资源间接利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得出湿地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为567 445.5×104元/年,其中调蓄洪水的价值为37.12×108元/年。评估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的资产价值主要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只有合理开发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许多重要的资源。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西洞庭湖湿地的概况、湿地资源的特征,西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以及湿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西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受损 ,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好湿地资源 ,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洞庭湖流域保护的立法问题更加凸显。现行的洞庭湖流域保护立法存在水事法规体系结构性缺陷,水生态和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立法统筹性不足等问题。在洞庭湖流域保护立法中,我们应依据可持续发展,优先保护、预防为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等原则,对洞庭湖流域开发与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洞庭湖流域保护综合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察制度、洞庭湖流域水资源开发许可证制度、洞庭湖水污染防治制度、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制度、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和洞庭湖流域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等制度进行建构或完善,为洞庭湖流域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洞庭湖湿地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重要功能区和全球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同时也是支撑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基础.应当以湿地科学为指导.树立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打破条块结合的湿地行政管理格局.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地区的整体联动机制,将洞庭湖自然湿地当作统一的省重点生态区进行管理,在长株潭城市群与洞庭湖地区之间建立生态和经济的对接与互补关系,设立洞庭湖管理委员会协调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湿地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原因严重危害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我国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几大问题,在借鉴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基础上,根据博弈论观点提出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发展湿地农业产业化模式,划定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措施,旨在为我国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水体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洞庭湖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主要污染指标物为总氮、总磷。水体污染较严重,污染类型已由以往的工业污染为主逐渐转变为工业、农业、生活和血防药物污染的多元化污染类型,且自2003年起,城市工业性污染比重缓慢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性污染继续上升。针对洞庭湖的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应采取如下对策:减少和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合理开采地下水;清淤调水,保证洞庭湖调蓄能力;扩大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范围,建立统一的洞庭湖湖泊湿地保护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升金湖湿地生态干扰的特征,提出了强化湿地生态管理及水鸟保护的对策措施,使人为活动干扰在湿地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升金湖湿地旅游科学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加强湿地周围环境保护,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削减湖区外围农业面源污染物及冬季人为活动的遗弃物等。这些对策措施对维护冬、春季节升金湖湿地系统生态平衡,实现湿地与鸟类、湿地与湖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并对其他类似湿地系统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投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建立已成为湿地生态补偿的先声。资金来源单一,资金不足已成为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实践开展的最大障碍。本文主要运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法,在实地调查了解洞庭湖湿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态补偿的三大原则,探讨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的投入机制,尝试解决补偿资金不足、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湖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区PRED开放系统理论 ,通过对鄱阳湖区、洞庭湖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阐述了长江中游湖区农业生态经济面临的有关问题 ,如洪涝灾害频繁、渔业资源退化等。分析结果表明 ,要实现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同时进行综合整治与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必须以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开发行为 ,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这是由西部大开发的内在要求和西部地区的区情与地理位置决定的。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是密不可分的内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西西江流域是广西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西江流域农业生产,经过长期探索发展,形成了几种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从科技、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宣传教育,促进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滨湖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对其开发还不够深入,旅游在湖区经济发展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西洞庭湖常德旅游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皆比较明显,树立新观念,强化特色,保护资源是该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蒙山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山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对蒙山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女性人才是国家人才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女性人才的培养和资源的开发是少数民族地方摆脱贫困的重要方式,是延缓人口增长,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投资方式。因此,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少数民族地方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正积极探索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政府缺乏引导与政策支持、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多数农民对农业用地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农业技术水平落后以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等是制约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应加强对循环农业的引导与支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投入以及推广应用力度,并选择适合河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推广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若干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及农村发展中的巨大效力的充分发挥。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达到以农业推广促进农民增收,尽快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徽成盆地自古是川蜀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该区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清代,徽成盆地的农业开发呈现出新的特色,外来人口的迁入和新作物的栽培与推广使得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其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徽成盆地开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