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约从17世纪开始就有了关于“哲学史”的专题论文。但它们完全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历史,它们不是从哲学的起点上去探索追寻哲学的发展,甚至不沿着编年史的顺序研究。它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古老的“图解纪录式”传统。它们出于哲学的原因来研究哲学史,对以往的哲学观点或立场感兴趣,因为它们认为某些观点和立场仍有价值。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许多人,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17世纪开始的哲学史研究及18世纪末康德的哲学史研究都属于这一种。但这不是我所感兴趣的历史学意义上的哲学史。重建哲学发展的事业虽然渊源于哲学上的兴趣,但事实上并不依赖于它。故19世纪期间一些历史学家摒弃了这种哲学史研究中的哲学上的设想。他们使哲学史成为一门从历史学角度振兴哲学发展的学科。这门学科对以往的观点是否还有哲学  相似文献   

2.
一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史研究很强调哲学的不同派别及其斗争。例如,把不同的哲学观点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辨证法与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等等。而对于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哲学派别所共有的、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倾向,却缺乏研究和探讨。这种状况不  相似文献   

3.
文章不同意认为“全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的片面观点,论证了哲学史是一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和相互渗透的历史,指出了哲学史上两大派别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原因和必然性,主张唯物主义必须批判地吸收唯心主义以及整个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使自身获得发展。因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互渗透是哲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唯物主义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还通过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及其与现代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关系的分析,指出承认并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现象学, 而是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 ──《哲学笔记》第186页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黑格尔《逻辑学》的主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 93页)列宁在对《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哲学史工作者都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范畴体系问题。有的同志认为: “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两者辩证统一的认识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哲学史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围绕着对某些基本的概念或范畴的解释展开,从而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参阅陈俊民:《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这些看法给我们很大启发。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需要再补充的一点…  相似文献   

6.
哲学史的对象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上是一步一步产生的,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办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同样是逐步形成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派别之间以及派别内部本身的斗争又是如何展开的,这是哲学史应该阐明的问题。哲学史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对立的派别相互充实(有时当一种学说由于其僵死性和片面性阻碍了掌握对立面的本质成果时,也会使对立而贫乏起来),而哲学则作为一个整体在向前发展。由此产生了哲学史研究和叙述方法的若干特点。第一,发展的观点适用于哲学史过程。第二,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人们从理论上对世界的驾驭,其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哲学的主体——人和社会变化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7.
休谟是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哲学史界对休谟哲学的评价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特别是对休谟宗教观的看法分歧更大。有的同志认为:“休谟的哲学和贝克莱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并无二致”,“休谟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比贝克莱狡猾些”,休谟的用意是“企图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来根本摧毁无神论的基础”,他的哲学“是为宗教张目”,是“彻头彻尾反科学的”,等等。我觉得这些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是很值得商榷的。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休谟哲学不仅没有为宗教神学进行论证,反而还对…  相似文献   

8.
张法 《阅江学刊》2010,(4):121-130
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辞典》《新哲学辞典》《辩证唯物论辞典》《最新哲学辞典》等四本中文哲学辞典,勾勒了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过程,同时,也代表了西方哲学和苏俄哲学的两种方向,从时间和逻辑的统一上,似可说,从《哲学辞典》到《辩证法唯物论辞典》,代表了从西方到苏俄的转向,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简化和规范化;从《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到《新哲学辞典》《最新哲学辞典》,呈现了在基本转向后苏俄语汇自身的简化和规范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哲学在语汇体系上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发展了《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其“民胞物与”思想奠定了中国近古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他的关学对中国近古唯物主义传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經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两千年来的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其实貭来說,是两个斗爭着的党派。研究哲学思想发展规律的哲学史,自然也有着强烈的党派性。任何阶級的思想家研究哲学史、編写哲学史,都貫彻着本阶級的党性原則。无产阶级的哲学史工作者自然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以及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哲学派别的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发展了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指出:运用这一科学方法论要求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列宁还严厉地斥责了愚蠢的无党性和虚伪的超党性。什么是哲学的党性?第一,任何哲学都归属于一定的派别,全部哲学区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种斗争是不可掩盖、调和、取消的;第三,不同的哲学派别都是站在一定社会集团、一定阶级的立场上的。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出现一个标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认为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这种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不能不是超党性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哲学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诞生一本日本哲学史专著。最近,王守华和卞崇道同志经过数年辛勤耕耘,潜心研究,著成出版了《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版,以下简称《教程》)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 拙作《普列汉诺夫与哲学史》(见《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概要介绍了普列汉诺夫关于哲学史方法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论述.其实,普列汉诺夫的哲学史研究成果远不止这些.本文将着重对他关于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书讯     
E.嘎林等:《从战后到今天的意大利哲学》La filosofia italiana dal dopoguerra ad oggi,Bari,Laterza,1985,436pp.本书是意大利唯一的一部杰出的哲学史著作集,收集了战后以来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教授的有关论著.从广义上说,20世纪以来意大利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个时期,其特征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15.
对约翰·洛克两种性质理论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60年代,特别是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学者陆续提出过一些独特的观点。迄今为止,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澄清性的,即如何认识洛克的二等性质及其与一等性质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说基本上得到解决。但是,我们对洛克在《人类理智论》第八章用大量篇幅讨论物体性质并提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理论有些不解,哲学史著作中也只在洛克这里见到这么一个孤零零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不见上下文。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不明白洛克两种性质理论自相矛盾的成因,其二是不明白洛克两种性质理论在近代哲学史上的确切地位。这两个原因当然不能截然分开,本文主要就第—个原因谈一点看法。洛克在《人类理智论》2卷八章将物质对象的性质分成两类,第—性的质是与物质对象本身不能分离的,无论对象如何变化,它们都存在于对象之中。比如,坚固性(Solidity)、广袤、形状、运动、静止、数目等,它们与其观  相似文献   

16.
据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6年第1期报道,1985年5月6-7日在莫斯科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迫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和全苏"知识"协会共同组织的.苏联哲学协会主席、科学院院士Φ.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马利宁以及来自5个加盟共和国与12个城市的学者出席了讨论会.在全体会议上发言的有: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哲学史组主任H.普里戈达(《关于现代哲学历史科学的几个问题》)、B.马利宁(《哲学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7.
《解敝》是荀子认识论的代表作,主旨在于分析人们患“蔽”的原因和“解蔽”的方法。象荀子这样把自己的哲学认识论的基点,放在全面、系统地探讨人们犯错误的根源和克服的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这在哲学史上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8.
本专著有导言、4章和结束语,它是对哲学史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对当前最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概念的批判性分析,作者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史观来进行这种研究和分析的。第一章:《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和意义》。在我国著作中所流行的关于哲学对象和哲学基本问题一致的论断是不合理的。这种混淆是同毫无根据地扩大解释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何评价马克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四十年代后半期,“马克思还完全站在古典学派的立场上来理解基本的经济范畴”(维·维戈茨基:《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成熟标志》,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第32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即已形成,例如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政治经济学说史》第455页)本文对上述二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1979年第15期在《科学展望》专栏发表的这篇文章,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强调哲学研究在解决共产主义过渡任务方面的重要性;知识的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理论概括;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哲学分析日益成为制定重大实际决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的最重要任务是积极影响世界思想斗争的进程.第二部分主要谈现状和成就,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正在实现列宁著作中提出的哲学研究规划,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对《资本论》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为辩证逻辑这一重要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开端;在有关反映论的重要著作中提出了一些总结性意见;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研究,阐明了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更加重视共产主义建设的迫切任务、世界革命进程和科技革命问题;哲学史问题的研究同解决当前任务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写出了哲学史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哲学发展的列宁阶段的研究成效卓著;等等.这里介绍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关于苏联哲学研究的趋势.这一部分里指出苏联哲学研究中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从改进哲学研究的观点来说,对我们也不无可供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