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近代化的主题之一。晚明清初以迄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直存在着科学思潮。不仅自然科学蔚然成风,而且学者们提倡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这表明科学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整个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但戊戌以来严格意义上的中国近代科学又是学习西方,受西方近现代文化深刻影响的结果,并不是由晚明清初以来中国自身传统孕生发展出来的。这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早熟”而“难产”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环境孕育的产物。影响十七世纪英格兰近代科学的文化环境是多方面的,其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清教主义的宗教观念都起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优化科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科学分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分类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代前期(16—18世纪),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基础自然科学分类初步完成;近代后期(18—19世纪),圣西门、黑格尔等曾对科学进行过分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新的科学分类。到了现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卡尔纳普、邦格、凯德洛夫等对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中国近代文化基本的、核心的问题。本文试着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与近代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揭示影响中西文化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一问题形成于中国近代文化论坛的历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与科学发展源自西方文明的冲击,其中近代留学生的归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百年来的不同时期,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从宗教留学走向世俗留学;从科技救国到变革社会;从东洋留学到西洋留学。几代留学志士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本文试图应用逻辑与历史的线索,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分析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进化论对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化论的传播改变了近代中国以陆王心学和佛学为支撑点的人的观念,使以自然的人、群体的人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为对象的研究得到发展,从而为唯物史观的传播扫清了障碍;强化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从而导致了思想方法的变革,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寻找科学的救国救民的真理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问题"所探讨的关于为何拥有泱泱历史五千载和辉煌灿烂文明的中国竟没有为近代自然科学提供孕育和落生的土壤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对比结合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与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观、社会制度结构及经济发展几方面因素影响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科学遭遇"李约瑟问题"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和在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和教育培养方式的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与近代科学——“李约瑟之谜”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在反思传统文化时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因”。儒家理论中有许多观念,影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儒家的政治伦理学、社会分工理论、知识论、实践论对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终极探索,缺乏对科学原理的系统总结,更谈不上对科学价值的阐扬,对科学发明、创新的奖进。因此,儒家观念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价值承载历程大体可以描述为科学的价值缺位与回归的过程,即伴随着对宗教神圣价值的否定,科学走向成熟和理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祛魅”,“价值中立”、“是”与“应当”二分等观念占压倒性优势,科学技术演变为工具理性主义。这种情形受到了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的激烈批评。后现代主义在科学中引入文化和价值因素,科学与价值出现合流的倾向。尽管如此,致力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并未忽视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过程,也是社会过程.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留下了大量应用空间.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体现其生产力价值.完善社会科学的研究体系(制),注重社会技术研究,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重组,搞好社会科学研究的产业化,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浅论当代科学的发展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科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当代科学的发展状况,认为科学从20世纪40年代起逐步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代,与以前相比当代科学具有几个明显特征,具体表现为细分与综合的统一越来越明显、文理交叉与学科渗透越来越深入、功利性越来越突出、创新的难度与意义越来越大、人类受科学的制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科技战略目标以及沟通为主的协商式科技决策模式。其中,科技发展战略以赶超发达国家为目标,旨在消除技术差距并创立自主的科技体系,将高科技作为谋求政治军事大国的手段;其决策模式强调科技决策过程及其步骤的“协商性”,但突出日本政府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探析并总结日本战后科技战略目标及决策模式的经验教训,对后进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字科普是未来林业科普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科普具有内容生动、形式多样、互动灵活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科普形式而言更有吸引力,能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虚拟成像技术作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技术之一,将在林业科普的数字化进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绿色微型生态"科普展示系统为例,通过分析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实现功能和虚拟成像技术在该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探讨虚拟成像技术在林业科普领域的应用情况,研究林业科普产品的数字化创新方向,以及虚拟成像技术在林业科普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冠军 《东方论坛》2007,3(4):21-27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是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自然科学和单纯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现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自然科学是父,单纯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17.
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关键是把握作为两条道路转折点的“最贴近的规定”.由分形理论可知,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具有普遍性.近代以降,科学的发展在整体上经历了两条道路.“两条道路”本身具有反身性.科学哲学及其与科学关系,目前所呈现出的纷争的缘由之一,在于没有区分行进于两条道路上的科学,没有觉察到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两条道路.在第二条道路的科学和科学哲学发散的基础上,“新科学”——新的收敛正在酝酿、萌芽.中国科技哲学界在厘清自身定位的基础上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其一,发展中国的“地方性”科学哲学;其二,关注并参与“新科学”.  相似文献   

18.
科普教育在社会发展和提高全民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科普展览作为科普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首先结合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综合馆项目,阐述了智能终端在科普展览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本项目中智能终端的特点;然后介绍了本智能终端在项目中的具体实现过程与应用;最后展望了智能终端以及相关技术在科普展览乃至未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了解社会科学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研究规范,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就严格意义上而言,是形成于19世纪,与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和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决定着现代社会科学的经验性路径和范式。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成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从横向上,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过程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是前科学;从纵向上,他从"科学是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新学科。还将文学艺术、军事科学技术、行为科学技术、地理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技术等纳入到科学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