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 ,神灵观是宗教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1圣雄甘地思想体系具有浓郁的宗教哲学色彩 ,神灵观在甘地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地位 ,是打开甘地宗教哲学思想奥秘的钥匙。本文试就甘地关于神的概念、体悟神的途径以及甘地神灵观的意义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就教于学界。一甘地的神灵观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 ,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含义 ,他对神灵概念的理解和界定独具特色 ,别具一格。首先 ,神是真理——非暴力——爱。甘地明确表示 ,神虽然是神 ,但他首先是真理。倘若人类语言能够给神以最完善的表述 ,那么 ,他的结论是 ,对他…  相似文献   

2.
姚春敏  杨康 《求是学刊》2020,47(5):170-180
一直以来,学界关于传统社会村落社庙与社神的研究基本呈现出纵向历时性较强,横向共时性弱,个案突出而区域整体研究颇少的状态。通过对山西泽州长期拉网式田野调查,以数千通碑刻为基础,试图以清代泽州府为样本来研究这一区域整体民间社庙和社神的特征。研究说明清代泽州府社庙普遍呈现出规模大、祀神全、功能独特和社之载体四个鲜明的特征。在社神的选择方面以玉皇等帝王神灵居多,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是主导其社神选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本土化的神灵信仰传统、聚落权威的观点以及村落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均对社神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社庙主神一旦确立,并非一成不变,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人格化的神灵逐渐取代五谷神及土地神等为主,帝王神灵逐渐取代区域性普通神灵。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神灵观是宗教哲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圣雄甘地思想体系具有浓郁的宗教哲学色彩,神灵观在甘地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石的地位,是打开甘地宗教哲学思想奥秘的钥匙。本文试就甘地关于神的概念、体悟神的途径以及甘地神灵观的意义诸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4.
一、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对灵感思维的研究和探索由来已久,尽管至今仍众说纷坛,但归纳起来有六种观点,形成两种对立的灵感思维观。 第一种是神赐说 神赐说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在人与神的交往中,超然之“物”凭附于人身上,并赐予人以神灵之气。这种“着魔于神的人”当精神处于迷狂状态时,神妙奇怪、莫可名状的灵感便倏忽而来。这是原始灵感的意义,它的原意就是通神或吸入了神赐的灵气。在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神赐说”。柏拉图说:“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  相似文献   

5.
韩水法  Zhu Yuan 《孔学堂》2023,(3):20-49+125-143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判法述论李若柏徐晓光“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神裁”、“天罚”或“巫术裁判”等等。神判几乎是所有古老民族在诉讼审判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人们企图借助神灵的力量判断或裁决各种疑难条件所采取的...  相似文献   

7.
吴惠芬 《社会》2003,(6):37-38
田野观察 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地处吴越文化的中心地带。该地区气候温和,水网稠密,土质粘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其拥有了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更是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蚕乡神话,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蚕神信仰。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不理解,认为冥冥中有神灵在掌管,于是便产生了“神”的观念,认为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在杭嘉湖蚕乡,历史上,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对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一个女人》与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进行了影响比较探究,从中得出结论,托尔斯泰看重神本主义和神灵中心思想,有岛看重人本主义和现世中心思想,有岛的人至上主义和人本主义,不能与神本主义发生共鸣,所以,他笔下的主人公叶子拒绝回归基督教,也不想通过基督教来获得人生救赎。由此证明,西欧的神很难在日本扎根落户。  相似文献   

9.
程浩芯 《浙江学刊》2022,(4):165-173
江南崔府君信仰兴起于南宋,在后世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与华北不同的面貌。作为政治话语的府君馈羊而生孝宗传说,为民间重视利用,赋予了崔府君送子职能;“磁州都土地崔府君”的说法进入公共文本知识,通过仙传文献、仪式文艺等落实为民间的信仰实践,使崔府君在海盐、桐乡等地神歌构成的神灵谱系中,化身“土地神”形象。崔府君的“泥马渡康王”事迹常被后世挪用到其他神灵身上,显示出江南神灵传说生产的类型化趋向。这既体现在民间宝卷的文本创编中,也被广泛用于解释各地寺观庙宇等风物由来。地方传说借“泥马渡康王”与宋室南渡的历史叙事相关联,反映了两宋政治变化在江南民间文化中的深久记忆和丰富表达。  相似文献   

10.
《今日辽宁》2005,(3):58-59
北镇庙是中国五大镇山中惟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当时称其为医巫闾山神祠,是供奉祭拜医巫闾山神灵之所。北镇庙位于北宁市城西千米许,北镇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49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庙殿七重,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神马殿、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神马殿北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山门前有六柱五楼式石牌坊一架;石坊前后有喜、怒、哀、乐表情各异石狮子4个,为中国石狮造型一绝;庙内东北角有天然小石山”仙人岩”,又称棋盘山;庙内西北角有一“补天石”,乾隆皇帝封其为“翠云屏”,又称…  相似文献   

11.
灵感小议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所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它是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种质的飞跃。它象桥一样,把阻绝了的思路忽然沟通了起来,另外引向以至开辟一个新的境界。诗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常常有“神来”之笔;哲学家、科学家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常常有“顿悟”之时。但无论是“神来”或“顿悟”,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柏拉图所说的什么“神灵凭附”,而是平时的苦心经营,功夫到处,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熟能生巧,所必然会产生的触类旁通。物质的运动可以从量的变化转到质的飞跃,为什么精神的活动就不能够同样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乡村社会,居民生活总是与各种祭祀活动和神灵崇拜紧密相连.这种祭祀目的的功利性,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反映.后世乡村社会举办的祭祀活动都与这种文化积淀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传承着这种富有农耕特色的祭祀文化.从唐代开始流行的人物信仰和行业神崇拜,都体现了农耕生活的重要性,而且,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可以追寻农耕文化存在的踪迹,成为农历节日庆典.尤其是唐代商贸、娱乐和祭祀同时开展的民间活动,对中国传统乡村集市和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誓”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于原始宗教祈祷神灵的仪式。先秦“誓”体根据所用礼仪场合的不同,分为祈祷之誓、军旅之誓、会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约剂之誓和悔过之誓等多个类型。各种“誓”体的内涵和仪式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功能是一致的。“誓”之行为,是在神灵的监临下限制起誓主体的随意行为,建立、规范、调节人神关系、人际关系,以达到维持和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誓约行为中蕴含了丰富的契约精神,包括神灵信仰、对等原则和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三<颂>的主旨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今"而非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并以之告神.<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作于殷商后期,亦以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为主旨.<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从所颂对象的性质是神灵还是时王这方面考查,<诗经>三<颂>的主旨是相同的.这一结论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揭示了<颂>诗的本相,揭示了<颂>诗的创作特征和规律,澄清了前人关于<颂>诗的误解,亦有助于确定争论已久的部分诗篇的作时.  相似文献   

16.
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存在,即有外因条件,亦有深刻的内在基础。本文将从内外因的结合角度,做如下探究。一、自然压迫和社会异已力量的存在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的外因条件首先,宗教是自然力量压迫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相应的思维能力,原始人不仅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现象及人自身不能正确理解,而且对各种自然力的压迫更是无力抵抗。于是,各种自然力量在人们的观念中被神化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超人间的特殊力量即神灵,并由此产生对大自然的乞求和崇拜,幻想以祈祷、祭献或巫术,求助主宰自然界的神灵免灾造福。正如列宁所说:“野蛮人跟自然作斗争的软弱无力产生信神、信魔鬼、信奇迹。”  相似文献   

17.
翟鹏玉 《创新》2007,1(6):101-105
花婆神话是壮族神灵崇拜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的一种社会历史叙事;其人神同构性与矛盾张力,可以推演出壮民族生态伦理缔结的依生、竞生、整生等多种范式。对花婆神话中多种生态伦理缔结范式的提炼,可以使我们在人地关系的如何升华中,发现壮民族的生态智慧;同时,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壮族的生存智慧。进而,通过这些范式与世界视野的融合,可以为当今生态危机的解决探索出相应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晓苏 《今日辽宁》2006,(6):48-52
横亘在锦州大地上的医巫闾山,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地先人面对未知的自然,需不时向神祈祷,神像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用树皮、兽皮剪刻制成的神偶。岁月更迭,斗转星移。这种神偶的造型就被剪纸艺术传承下来。医巫闾山人用一把大剪,剪出了神灵,剪出了文化,剪出了生活,剪出了陈封的记忆,剪出了远古的碎片。2006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名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中的遗产着一件大红的唐装,让你看不出马凤云已有80岁的高龄。她戴上花镜,叠了叠红纸,用指甲在纸上使劲儿地一…  相似文献   

19.
王珏  李俊 《浙江学刊》2020,(6):75-85+2
通过文字训诂可以发现,"道"的原始意义并非"道路"而是"引道"或"引導"活动,对此活动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引導活动令被引導者追随引導者而进入和展开一个世界,潜在地蕴含着世界经验的生成。对于引導的崇敬,来自于巫觋传统的神灵信仰,但神的引導功能又消泯了神本身的对象性和超越性,令神退隐到世界万物中。当引導与天象结合,就成为天道(導),而天道思想的演变,将天原本的神性赋予道(導)的功能,逐渐演化为一个普遍引導所生成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引導也被用以描述人的活动和发生内外交感的原始体验。现象学的还原揭示出"道"与"气"一体两面,是深于意向结构的身体性动态发生。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3):89-94
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从信仰对象、信仰方式、信仰媒介三方面展现了巴蜀信仰民俗的丰富内容。巴蜀信仰民俗中,信仰对象比较丰富,主要有鬼魂、精怪、神灵,巴蜀文化尤其迷信鬼,崇拜道教神灵;从信仰方式看,主要有祭祀、预知、巫术,其中巫术被更加普遍地运用;在信仰媒介方面,主要有巫和术士,巫在巴蜀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