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鸿 《管理科学文摘》2011,(12):161-163
个性塑造是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核心,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品牌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入手,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形成机制,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个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创建海南旅游目的地品牌鲜明个性的有效途径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现代网络营销理论对推广泰州城市与旅游品牌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泰州城市形象及旅游品牌推广的现状,发现其对新媒体的运用上存在滞后性,对旅游城市形象的推广陷于无序与无为之中,因此规范与完善其网络推广十分必要,最后结合成功案例对泰州城市形象及旅游品牌网络推广提出建议并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品牌进程逐步加快,旅游目的地之间竞争加剧。扬州旅游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旅游品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文章从旅游者感知角度去分析测评量化扬州旅游品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升扬州旅游城市品牌。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释了顾客心智意义,总结了旅游景区的品牌定位概念。以旅游景区品牌定位占据顾客心智为目标,提出了旅游景区品牌定位过程中赋予品牌特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差异性,避免诉求混乱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洛阳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特别是在洛阳市提出"旅游强市"战略以来,无论是在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方面,还是在景区类型和客源情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洛阳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规划、旅游品牌塑造力度不够、旅游方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应采取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加大力度塑造旅游品牌等措施,从而推动洛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采用影响力指数分析法对旅游品牌影响力进行分析,并以"多彩贵州"通旅游品牌为例,对"多彩贵州"旅游品牌的影响力的综合研究,确定了"多彩贵州"品牌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总结出"多彩贵州"对旅游品牌理论和实践方面带来的启示,对西部旅游省份发展自身旅游品牌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旅游一体化中,保定须找到自身优势,在竞争中求合作。在保定旅游业SWOT分析、京、津、保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保主要景区经营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定"一水两园三山"生态氧吧游品牌、"一府两陵三红"古城文化游品牌,建设红色旅游、古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购物旅游节庆旅游五大类旅游品牌群,并从完善城市旅游硬件环境、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品牌传播措施、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代旅游的普及性和大众性特点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兴盛,现阶段津京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依然存在旅游资源分散,缺乏合理有效竞争机制,缺乏区域旅游凝聚力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阐述未来津京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应自足自身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向品牌旅游、大文化旅游和绿色低碳的特色方向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影视作品《山海情》播出让闽宁镇成为焦点的背景下,通过实地问卷调研对闽宁镇影视旅游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宁镇存在旅游环境和设施不完善、影视旅游文化建设不足、旅游产品开发未形成产业链等问题。对此,提出发挥旅游联动效应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优势;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文化建设,促进影视视角下文旅融合发展;突出品牌特色,建设旅游产品产业链,以及科技赋能、创新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我省旅游收入位居西部第一,旅游业被我省列为六大产业支柱之一。2003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20.82亿元,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全国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更高层次要求,其发展现状仍有许多不足,有旅少游、过而不游等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推进我省旅游业的更大发展,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但笔者认为,富有特色的旅游吸引体系的建立,是发展四川旅游业的首要基础。本文谨就在邓小平“特色理论”的指导下,拟对四川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特色开发利用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四川的实际提出相应的营造四川旅游特色品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省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孙民为 《科学咨询》2007,(23):28-28
象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思路与开发模式应该是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在调查开发、规划实施、保障供给,滚动发展四个环节基础上,侧重于理念,品牌,同时注重旅游开发中的"大旅游"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蓬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丰富,加之山海风光秀丽,独有“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是中国少有的兼具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两大优势的城市。近年来,我们借助和发挥这两大优势,抢抓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旅游产业转型的良好机遇,以打造“人间仙境”旅游品牌为依托,做出了“旅游兴市”的战略决策,明确了建设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实现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的大旅游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和三大“百年立市”产业之一来重点培植,启动内力,借助外力,以大项目建设引领大旅游发展,以大旅游发展膨胀大产业规模,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8亿元,综合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0%和46%。  相似文献   

13.
盐城传统旅游业发展迅速,随着深入发展,传统观光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休闲旅游即将成为盐城旅游业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方向。本文从盐城发展休闲旅游的优劣势分析入手,从文化、规划、品牌、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中,旅游文化的挖掘也在不断深入。同时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问题也越加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河北省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设意识较低,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河北省旅游从产品对本身的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因此导致河北旅游业尚未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无法达到旅游强省的水平。本文在分析河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帮助河北省形成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打造品牌生态圈对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此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本文基于资源行动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江西婺源篁岭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市场压力和领导者驱动双重关键要素作用下的资源配置行为及行动特征,并最终归纳出资源行动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品牌生态圈形成机制模型。研究发现:(1)旅游目的地品牌生态圈的形成会经历核心圈构建、产业圈完善、生态圈形成三个阶段;(2)旅游目的地品牌生态圈的形成过程中,资源行动会经历由资源拼凑到资源编排再到资源协奏的演变历程,资源利用能力也会经历由重构能力到整合能力再到协同能力的跃迁;(3)旅游目的地品牌生态圈打造的目的是突破产业及组织边界,达到多元主体赋能和价值共创,最终形成系统性竞争优势。本研究结论拓展了品牌成长和品牌生态理论,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广西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有着丰富厚重的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把民俗文化导入旅游,是广西宜州打造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然选择。广西宜州要全方位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实施一批民族文化开发重点工程和项目,造就宜州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氛围,加快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将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从而打造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宗教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里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宗教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宗教朝觐、考察旅游成为现代国内旅游需求中的主要增长点之一。辽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本文介绍了辽宁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资源概况和存在的开发优势,以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如何充分发挥辽宁宗教文化优势进行有效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利用,并同时提高导游业务水平,强调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加大宣传力度等使其宗教旅游文化能够得以大力发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涪陵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核心旅游品牌.需要大力扶持旅游业,延长旅游短板,才能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发展,满足人们旅游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19.
辽宁海洋旅游当前面临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竞争力不强、资源潜力挖掘不足、产品层次低和区域合作不畅等问题。为了消除制约辽宁海洋旅游发展的困难与问题,提升海洋旅游发展质量,本研究总结了十种适合辽宁海洋旅游的模式:项目创新、景区带动、全面开发、海洋节庆、海洋旅游岛、融合发展、立体旅游、博物馆、历史遗迹与研学旅游,提出了促进辽宁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路径:规划谋海、产业发海、品牌亮海、文化强海、乡村助海、景区带海、创新拓海、人才兴海、合作开海、生态护海。  相似文献   

20.
姜营 《经营管理者》2013,(16):27-28
随着当前广大消费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结构表现多样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在当前的消费需求中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消费意向,本着大力开发与发展的建设思路,各旅游目的地在注重强调产品特色及消费吸引的同时,品牌建设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旅游地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桂林旅游地品牌的发展及品牌策略的应用为研究基础,充分利用营销管理手段,以期对于桂林旅游地品牌策略的创新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实践指导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