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呈现了两条批判灵魂实体性的进路:A版关注于灵魂实体性谬误推理的无结果性,B版着重于该推理的无效性。A版对实体的先验规定与灵魂的经验规定,遗留了灵魂实体的理念性,也与理性心理学不符。B版将实体视作先验与经验的融合,将作为灵魂的"先验我思"定为逻辑主词,否认了它在实体名下的实存主体之义。"我思"被阐释为,在不确定的经验性直观中被给予的"我实存"。在无关实体的意义上,"我思"是逻辑主词与实存主体的合一。它作为实存主体,既是区分现象自我与自我自身的基点,也是灵魂不死公设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中的启蒙悖论、人与入之间的隔膜等主题实际上是涉及了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基本问题——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之间斑驳交错又无法解决的矛盾关系,或说自我主体的悖论。其主要表现为主体自我的局限性——对他者的必然依赖和主观自我意识的不可还原性。《故事新编》因其内容之奇绝,表现手法之独特,则为自我悖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体主义哲学混同“自我”、“主体”、“本体”,着力于建构超时间的“先验主体”或“先验自我”(“自我同一”)。马克思在对西方哲学“先验主体”不断解构的过程中,对“时间”寄予现实的关注,不仅把“时间”还原到原初的感性时间,对处在个人感性时间中的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关系予以深沉的关注,而且通过对“历史时间”的探究,指明了人只有靠历史(活动)才能维持自我的同一,从而彻底置换了先验哲学的问题提法和答案。  相似文献   

4.
自我认知是行为主体对作为具有客体属性的主体的认知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活动。主体实行自我认知和评价过程中首先是对价值客体评价结构的建构,即主体对其评价的价值客体和参照客体信息的认识和把握。交往沟通是主体间互换信息的重要纽带,主体问互动的完成有赖于人类社会实践组织基础上以具有抽象性语言符号作为主体间交往沟通媒介的交流方式的抽象性沟通和直接的社会情境活动中的情境下的沟通方式。反射性评价意谓主体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社会实践中以其所知觉到的他人对我所作出的反映强烈或微小的反应,以及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活动内容及其状况经他人评价后反馈至自我而使主体自我意识与其自身状况及活动内容意识直接同一来评价和认知自我。主体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应摒弃上行或下行层次的比较而应在一个特定的维度上(主体间相似性的基础和属性,比较维度平均数大致相当)进行相关属性相似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实践智慧作为一种内在于人的观念形态,主要体现于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表现在以成已成物为目标的价值追求之中.在解释世界和变革世界、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世界和自身,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实现“转识成智”,沟通知识与存在,达致理想的实现?默会认识作为认识世界的知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在其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沉思默会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形成明晰之知或名言之知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主体把握世界存在和自身之在的内在根据,是形成实践智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是我还是他?--论拉康的自我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源上说,自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他人.借助于想像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主体把这一他人当作了自我.然而,想像的统一性并没能掩盖由他人的他性所带来的分裂性与异己性.自我总是把他人误认为自己,而不知自己就是一个他人这一关于自身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原则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被创立起来,是由康德完成的。在康德那个时代,如下的思维规定已经形成了:第一,沃尔夫已经发现了知识是在范畴中存在;第二,耶可比发现了范畴乃是主体中的范畴,因而不可能认识到自在之物;第三,通过休谟,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被揭示出来。康德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这样三种思路的启发才得以形成。康德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引出的。康德首先关心的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知识,到底是通过何种中介,才可以在我们的主体中建构起来。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部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康德指出,…  相似文献   

9.
主体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不同的主体认识推衍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从普罗泰戈拉到笛卡尔、康德,再到黑格尔、胡塞尔,一部西方主体哲学史就是一部人性问题的探索史.本文以主体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了科学知识主体的历史嬗变,即科学知识的主体由神转到了人,再由个体的自我演变到他人及共同体.在主体嬗变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的性质也由自我的内心独白转向“自我—他人—物”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0.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内含意向体验和内感知等因素的实显性的意识构架。经由"1906/07年的认识论讲座"和时间意识研究在原体验、相即感知和绝对流等问题上所实现的一系列突破,这一构架在"观念"时期最终被一种建基于绝对流的纯粹意识的先天构架所取代。与这些实事突破相应,必须在这两种意识构架中严格区分相即感知和现象学的先验反思,以及前—相即感知的自身觉知和前—现象学反思的自身觉知。而这一切无疑是理解先验现象学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 ,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 ,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 ,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 ,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 ,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 ,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3.
华语小说《我爱比尔》被作者王安忆定义为一部"关心现实的小说",其微妙地呈现出一场东西方之间的话语争锋——致力将对方纳入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参照谱系。"全球化"作为无法逃避的文化经验,为各民族提供了更为直接的遭遇机会,同时折射出第三世界国家在现时如何自处的文化主题。在全球化的现实语境中,一切有关民族主体性的诉求都有可能指向"他人"。这为第三世界以"主体间性"为基石?在既成的差序二元格局中"反客为主"提供了机遇。而同时?本土文化作为东方的发言立足点,在全球化浪潮里已被策略性地"他者化",反被西方的消费文化内化为亚洲人自身的文化共识。作为"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东方主体,主人公"阿三"与恋人"比尔"的爱情构成了现代东西方文化间的隐喻。而"中国性"所指代的东方本土经验也成为这场"主体"(他者)争锋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张元  李洁 《理论界》2012,(7):104-106
自我认知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认知活动。科学地构建由主体自身各种认识和评价能力要素所组成的主体的自我认知结构,突出地表现在确立认知目的、认知视角、认知视域和认知标准等方面。通过自我的内在的自知意识对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省思,通过获取他人对我的评价信息进行上行和下行层次的比较以及社会化中的自我角色的定位来实现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5.
绝对道德建构的可能范式是存在性范式和生成性范式的双向复合。文章首先对其存在性范式作出合理性与合法性证明,其次对其生成性范式作出启示性与经验性证明,这两种证明分别体现了主观自我范式与客观自我范式、先验自我范式与经验自我范式的复合建构。前者是绝对道德生成环境的范式建构,后者是人的主体性生存境域的范式建构,两者分别是绝对道德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证明,而这种证明只有在人的生活世界里才能得到最终而完善的确证。  相似文献   

16.
费希特的知识学以活动自我摆脱了康德悬拟的自在之物的枷锁,由此确立起主体、自我意识对客体、实体的绝对自由。费希特以活动自我为出发点建构了知识学体系,这一体系由三个命题构成: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对立、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费希特通过对活动自我的逻辑演绎,使得由康德割裂开的先验自我,在逻辑的方式下得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只局限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主体与客体并未达到内在的、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18世纪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发展.胡塞尔现象学是严格科学的哲学,现象学的严格科学性建立在对意识的先验还原之上,胡塞尔区分了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经验自我是心理学的主体,先验自我克服了经验自我的心理学元素.先验自我以不朽的肉身为依托,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是彻底透明的,先验自我与永恒的神性相连.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范畴之对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分两步来完成这一任务,即证明范畴的客观有效性和客观实在性。主观演绎探讨了先天知识所需要的种种主观条件,其目的是服务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证明,而先验想像力的提出则解决了范畴应用于直观的问题。先验想像力能够在直观与范畴之间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对于范畴之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说明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亦可见先验想像力学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 ,随着人类实践的科学化、自动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重新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调整和建构人类自身的全球性联系 ,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这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需要依靠哲学的智慧加以解答的时代课题。陶富源教授的新著《哲学的当代沉思》(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沉思》) ,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 ,思及远古 ,会通中外 ,对哲学元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中 ,有许多部分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要而言之 ,《沉思》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研究视野开阔。《沉思》着眼于人类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实际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