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藏区落地根,成为构建各民族群众共同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青海藏区因其在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在该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为复杂和艰巨。本文强调在青海藏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宗教长期并存的关系,并从藏区民族社会心理、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藏区各方利益关系、加强藏区宗教事务管理、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等五个方面,对推进青海藏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春辉 《社科纵横》2011,(11):153-155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和地区解决文化多元和国家一体化矛盾的重要途径。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疆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西部藏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和资源富饶的多元文化的地区。在西部藏区开展社会(区)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藏区小型社区的具体场景、多元文化和组织环境的特点,在良性互动和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服务社区,增进社区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部藏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和资源富饶的多元文化的地区。在西部藏区开展社会(区)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藏区小型社区的具体场景、多元文化和组织环境的特点,在良性互动和充分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服务社区,增进社区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结构具有多元性,并大致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清前期为以原生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时期;清中期是东北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后的多元文化变迁时期;晚清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渗透而使东北文化多元性达到空前程度.由宗教信仰管窥东北文化变迁原因,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居,是其形成区域内多元文化架构的历史因素;与内地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是东北文化变迁的长期因素;晚清东北开埠后外来文化的渗透,是近代东北文化多元性加剧的主要原因.至于东北文化多元变迁的特点,首先是东北传统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西方文化无法完全融入.  相似文献   

6.
管仕廷 《社科纵横》2012,(10):129-131
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和谐文化是多元并存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主旋律与多样化相依共长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兼具竞争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和谐文化是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承接的文化;和谐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合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邓青南 《创新》2015,(4):50-53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社会转型,多元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存在激烈的碰撞与冲突。面对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应通过对话、交流与融通来逐步确立一种为普通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多元价值观并存和谐发展,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价值观和谐发展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石长起 《社科纵横》2012,(10):83-84
本文结合实际地分析了青海藏区生态伦理建设的难点和优势,提出充分挖掘藏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富有伦理内涵的生态文化提供道德支撑,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唐代胡人都市生活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意志的城市呈现,舞筵是唐代胡人跳舞专用毡毯,胡人舞筵孑存于唐代陆上丝路石窟壁画、墓葬壁画、碑石图案和海上丝路沉船瓷器纹饰中,是唐代胡人都市生活样态的缩影。长安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会,广州、扬州、洛阳、敦煌等之所以成为国际性城市,不仅与唐朝政府经营陆海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而且依靠胡汉融合、胡汉并存产生的文化力量和文明智慧,仰仗由多元文化构成、由共同意志凝聚、由共同生活方式形成的多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唐朝治理系统下,种族演化、部族归化、移民濡化得以完成,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夯实了根基,从而使人类文明的体验活动开始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的灾害发生在民族地区.如何在民族地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民族敏感视角是多元文化情境中社会工作实务的一种理论视角.本文就民族敏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人物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郭弘 《社科纵横》2004,19(5):132-133
民国时期甘肃藏区的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并立的格局 ,本文试就其近现代新式学校教育的历史沿革、理论渊源、运行实践及其历史地位予以分类述评。所涉资料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及社会调查等第一手资料为依据 ,并参照有关学术著作予以参佐、补充和考证。作者认为民国时期甘肃藏区新式学校教育的蕴生与发展 ,是甘肃藏区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 ,研究其理论与实践活动 ,对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的法学研究,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成文法典为依据,忽略中国社会存在的多层次的习惯法规和多元的权力体系,即重视汉民族以及入主中原后的少数民族制定的典章则例的研究,疏漏了弱小周边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习惯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习惯法这一社会基层文化的角度,以多民族法文化并存的实象来纠正中华法系一统天下观念的不实。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世居青海的民族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信仰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这种多民族、多宗教生态中,现代天主教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与近代青海地区天主教教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天主教如何与近代青海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相互交流、适应、互动,是观察天主教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发展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冲击下的亚洲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建夏 《创新》2011,5(4):108-112,136
全球化为亚洲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使亚洲各国城市文化遇到极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最能体现一个大都会的特殊性格。作为文化多元并存的一个地区,亚洲城市文化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须正视文化个体的差异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通过有意识地组合、协调与平衡,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朱晓玲 《社科纵横》2007,22(6):121-122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对外贸易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途径,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长足发展,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变迁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的基础,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和"农牧民定居民生工程"等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青海藏区公共服务事业成效显著,已成为各级政府强基固本,夯实藏区执政根基的有力抓手。然而时至2013年8月,由于藏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理念不到位、结构不合理、功能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牧民的实际需要,出现了新矛盾、新问题,影响到藏区的和谐及后续发展。本文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16个藏族村社的建设为个案,对公共服务现状和问题进行调查摸底,以期对藏区公基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而又薄弱的环节,随着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之一的"牧民定居行动"的持续有效推进,如何建设好藏区的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到藏区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地区的社会稳定。而社会保障建设中养老保障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对藏区牧民的养老保障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表现各类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性别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作者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问题的途径时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爱与和谐相融的思想意识,这种和谐思想意识对世界各民族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谐兼容的世界家园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