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构成社会细胞的家庭安康,国家才能太平。《礼记》中说:"夫妇者,万世之始也。"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婚俗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国民凝聚力的增强、社会稳定乃至家庭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孝经》伦理道德蕴涵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孝"作为必然的人伦关系,是从上下辈血亲关系中引出的一切人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孝经>之"孝"已经不是纯粹的"养亲敬亲"情感了,而是从"亲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而至于整个社会和国家,将其属于父子之亲、母子之情的伦常关系,与上下等级、友朋交谊、君臣之道、夫妇关系等结合起来,从而端正人心,纯化情感,改善关系,迭到和谐.<孝经>蕴涵了其深厚的伦理道德底蕴,它包括:"孝之始"的人伦道德,"孝,德之本","孝"与"忠"的不可分割,"孝"与"义"的紧密结合,"广敬博爱"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4.
《人境庐诗草》作者黄公度(遵宪)著有《日本杂事诗》一百五十四首,其中的一首说:萨摩材武名天下,水户文章世不如;几辈磨刀上马去,一家修史闭门居.诗人借萨摩、水户两藩的传统风习,赞扬了日本人民勇敢尚武、儒雅好文的特点.在这首诗的小注里,他还指出水户重视文学,"源光国作日本史时,开彰考馆,名士多从之游,藏  相似文献   

5.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7):1-4
习近平治国理政以来,特别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蕴涵了充满智慧的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哲理,体现了家国情怀与责任统一的战略思维、修身与齐家并行的价值取向和传统与现实有效对接的实践路径,为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伦理遵循。  相似文献   

7.
侬本多情     
我,嘉宝,30岁,是一本时尚杂志的编辑。我像这座城市的众多大龄未婚女人一样被家人视作"老大难"我也像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一样并不急着把自己嫁出去。在此必须声明这并非"恨嫁"心理作祟只是缘分这东西真的错失了我。什么?你说这个年纪了还在等什么"缘分"是的你不信是你的事我相信有这么一种物质的存在否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如何能够两情相悦  相似文献   

8.
那部车子     
世上的美好莫过于此:微风在后,艳阳在前,朋友在旁。朋友跟我抢付车票,在兰屿的公车上。"没关系啦,"车长是江浙口音,一个大男人,"这老师有钱的啦,我知道的。"这种车长,真是把全"车"了如指"掌"。车子在环岛公路上跑着——不,正确一点说,应该是跳着,——忽然,我看到大路边停着一辆车。"怎么?怎么那里也有一辆,咦,是公路局的车,你不是说兰屿就这一辆车吗?""噢!"朋友说,"那是从前的一辆,从前他们搞来这么一辆报废车,嘿,兰屿这种路哪里容得下它,一天到晚抛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核不扩散体制的认识与参与,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认识到初步参与、再到寻求发挥所谓"主导作用"的自发倡议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无核三原则为代表的"无核"政策,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依核"政策与追求自身核武器制造潜力的"拥核"政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多重性与矛盾性为特征的日本核政策。从战后70余年日本核政策来看,"无核"政策只是表面原则,"依核"政策亦是权宜之计,"潜在拥核"才是日本最终选择的核心政策。从该意义上说,日本不是"无核国",亦非"弃核国",而是一个"潜在拥核国"。就其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而言,相较安全、规范、外交等因素,国内政治,特别是保守政权的认识和意图是内在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家庭、家教与家风的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家庭建设观。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需要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健康的家庭、科学的家教和优良的家风的重要价值。从实践指向来看,习近平家庭建设观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厚植广大家庭家国情怀;以培育新时代家庭观为主线,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法律为保证,推动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提出文生虚构论,对于以往只注重事之真实与否的虚构理论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其论述逻辑从三个方面展开:"事为文料说"是其文生虚构论的理论基础,"因文生事说"是文生虚构论的主要内容,"文字功能论"是文生虚构论的功能延展。金圣叹的文生虚构论来自于文章理论,顺应了从明末清初开始的通俗小说从史到文的航道转向,为古典小说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伟 《学术交流》2015,(2):201-206
士大夫乞休现象自古有之,见诸史册始于唐武宗会昌六年,有唐一代并不多见,宋元仍不明显。依据《明实录》等史料统计,明代从正统年间开始士大夫乞休现象逐渐勃发,明代中晚期以后呈逐渐增长态势。依据政治情态分析,士大夫乞休分为个体乞休与群体乞休、主动乞休与被动乞休、文官乞休与武官乞休等几大类别。三品以上中央文官是乞休士大夫的主体。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家国同构"观开始进入分裂状态。"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士大夫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明代后期士大夫家国观念的变迁最终促成中国地方社会士绅阶层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县书 《东西南北》2008,(12):13-13
以前,"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是童话;现在,"老夫与老妻"的故事是神话。"为了保护地球,我们不离婚吧。"一个丈夫指着窗外阴霾的天空,恳切地对闹离婚的妻子说。噢,太搞笑了吧。也许他应该这么说:"为了孩子,我们不离婚吧。"对,为了孩子,为了地球,不要离婚,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可以作证,他并不是搞笑。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2月23日下午,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来到辽宁美术馆,参观沈阳市和平区主办的"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图片展。李希在参观时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引领全省上下以良好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我跟中国的爸妈玩麻将很兴奋,故意点炮,让他们高兴!"金发碧眼的安娜和那佳,是俄罗斯姑娘,来中国已五年了。那佳嫁了个沈阳丈夫,成了"洋媳妇"。目前在沈阳的外国媳妇不少,她们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15.
秦国的礼渊源于周礼.商鞅变法主张"法治",但他也认为,"礼者,所以便事也",因此并不完全排斥礼;<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的作品,在谈"孝"、"义"之中,渗透着礼的精神;在秦始皇的巡行刻石中,多处可见儒家礼治的特点;<秦会要>则单列礼部,对泰国礼给予了全面的总结.由于秦在战国末期横扫六国,实现一统,所以人们通常总是研究秦军事的强大,认为秦文化就是军事文化,与"礼"无缘.而事实上,泰在重视军事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礼制",这种"礼"是符合秦社会发展及政治需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孟洋 《学术交流》2012,(5):175-178
有清一代,"艳词"的内涵特质一度成为词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清初纳兰性德以"独抒性灵"、比兴寄托的理论和创作,有力地奠定了"艳词"格高韵远之特质的坚实基础。纳兰借艳词抒写真实的人生况味、悲痛的生命体验和坎坷的心灵历程,故其词往往笼罩着一层哀艳凄绝的感伤色彩。迨晚清常州词派之况周颐,以"艳词"写沉痛而融摄"重、拙、大"之旨,其词融家国身世于一体,而又出之以旖旎温黁之笔,不仅丰富了"艳词"的内容含量,且再次充分展现了"艳词"格高韵远之美感特质。此外,两人的词学实践也在某种程度上揭橥了清代词人努力将"艳词"回归正统文学阵营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朱子基于"圣人"观念反对前儒文辞褒贬与史例褒贬之说,并通过吸收左氏家说及"据实直书"方法建立了以史视 《春秋》 说.但其说无法担保圣人之意与经义之关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子又不得不退回到圣人"有意"作经,"笔削"鲁史而成之的立场上.这一理论困境反映出朱子实际上并未真正突破汉唐 《春秋》 学的"辞"→"义"诠释模式.随着宋元鼎革,这一困境成为元代 《春秋》 学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吴澄、 程端学主张 《春秋》"非常而书",藉由诠释进路的转换以证成朱子之说.黄泽则将"据实直书"整合为获取 《春秋》 书法的环节,赵汸通过"策书之例"与"笔削八义",进一步将"直书"置于 《春秋》 书法系统中,以此解决朱子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8.
正家国易主,触动最大的莫过于最最多愁善感的文人,是随波逐流,还是宁死不屈?是俯首称臣,还是口是心非?就在这一面临抉择的时刻,明末的文人早已不是宋代理学教养下同出一辙的文人了,就其表现也绝非简单的一个概念所能综述,其情态之多样,行为之矛盾、思想之复杂,超出了以往的任何时代。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志愿者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是伟人,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平凡人,就是在用平凡的双手编织着这伟大的爱。石城的"慈善大姐"用她那颗真诚的心感动着身边的人;50岁党龄的王扬才用他那热忱的心温暖那些"迷路人";同样,还有许许多多坚持着自己专业价值理念的社工正用那颗火热的心点亮他人心中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这个穿衣扣扣子的比喻非常形象,而且内涵丰富。那么,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来自哪里?就是家庭的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风和家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风和家训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