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问题管理”?为什么它如此引人注目?问题管理为显示预测和未来研究的价值提供了一个重要机会。它是未来学家新的、主要的机会领域。问题管理与未来研究的相似之处在于:多学科的结合,以预测、未来研究、环境探索、规划、公共关系、政府关系和公共事务为基本成份。一个组织制定一项包括上述成份的计划,以调动该组织的各种资源来预测、提出和回答正在出现的、对该组织具有潜在重要意义的问题,这种方式就叫问题管理。显然,预测和未来研究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社会,土地有没有价格?如果有,应该如何确定?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领域的“悬案”。土地价格研究,对于计算农业总生产率,对于解决国土整治、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经济效果评价、农村土地转包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土地的价值及其实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要回答土地有无价格,先得回答土地有无价值。在我国经济学界,正统观点认为,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土地是大自然的产物,不是劳动产品。不承认土地有价值,由土地无价值而导致土地无价格,从而导致用地无代价,进而导致滥用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实践证明,这已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危害。土地无价值的观点,不只是在实践上有害,就是在理论上也难以成立。我们知道,土地尽管是大自然的“恩赐”,不是劳动所创造,但人们要利用土地,必须首先开发土地,开发  相似文献   

3.
刘明定 《社科纵横》2008,23(10):14-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和团结奋斗的旗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它有什么时代意蕴?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经验总结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与此相关的三个层次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特?  相似文献   

4.
“心理气氛”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仅能认识它、研究它,还能利用它为自己服务。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最近许多青年人都爱穿牛仔裤,有些人穿着这种裤子,确实显得格外精神、洒脱,但也有一部分人的体型不适宜穿牛仔裤,却也爱去买上一条,结果穿上它反而不雅观。不妨对这部分人做一个微型社会调查,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穿牛仔裤?”其中一定有人回答:“因为别人都在穿嘛!”这句话表  相似文献   

5.
一、想象你走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觉得口很渴,水壶里却没半滴水。这时,你忽然看到前方有一个冰箱,你想怎么办: 1.打开它;2.不打开(沙漠里怎么可能有冰箱)二、(不管你上题决定如何)打开冰箱后,发现没有水,只有一只玛瑙杯,你选择: 1.带走它;2.留在冰箱里;3.很气愤(为什么没水)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对一些巧于经营、精于计算的摊主,作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在不同排档里选择相同款式的羊毛套裙,依次询问九位摊主:“如果您花50元买进,60元卖出去;再花70元把它买回来,80元又卖出去。请问总共可赚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有3人说没有赚,2人说赚10元,2人说赚20元,2人说赚30元。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20元。答对的占22.2%强。与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是同一匹马的买进卖出,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梅尔和伯克曾请一组大学生回答,能做出正确答案的不足40%。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问题竟一时难住了这么多人呢?问题出在同一件商品的几次不同交易上,它给计算者以干扰,使之情绪难以适应,产生心理上的迷惑和昏眩,以至不能顺利而准确地解答问题,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作“眩惑效应”。  相似文献   

7.
对于现代 ,或者更早期最为成功的经济体来说 ,它们的经济历史似乎都出现过一个“金融革命”阶段 ,这场革命在它们成为经济领导者之前创立了富有创新性的金融体系 ,这意味着良好的金融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诱因。本文识别了这种金融体系所具有的一些关键性的制度要素 ,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探讨了两国金融革命的发生过程。意志坚强的某些个人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才能在每个实例中都至关重要。“为什么整个世界不是一个发达的世界 ?”2 1年前 ,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整个世界不是一个发达的世界 ?”他自己的回答是 ,…  相似文献   

8.
<正>一份特殊的职业意味着什么?一份特殊的经验意味着什么?一段独特的人生旅程又意味着什么?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职业。一个萦绕于无数人脑海中的问题是,"假如我做了那一行,会是怎样?"三百六十行,难以穷尽。本期特别策划,深入走访了六种特殊行业,以期能回答如下看似简单却又难有答案的问题:航空管制员就是指挥飞机的空中交警吗?警察到底是怎么抓小偷儿的呢?一二零接线员每天要接多少个电话?导盲犬真的那么可靠吗?孩子们有多喜欢"男阿姨"?是不是怀揣梦想就能把淘宝店铺做强做大呢?  相似文献   

9.
何谓人类?笔者不准备回答这个问题,而想比较简单地阐明人类这个观念本身在今天的疑问.笔者从第一个论断出发:今天不能不从双重张力出发即深层的历史与多少是近期的或者十分遥远的未来之间的张力出发,来思考人类概念.  相似文献   

10.
你的婚姻为什么会受到第三者的冲击? 你们的夫妻生活为什么会变得平淡无味? 为什么炽热的爱情之火不知不觉地熄灭了? 人们都在苦苦地思索着,也许你们会找到许多非常客观的原因,但现在请你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许多丈夫和妻子回答说,没有。他们认为夫妻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和平     
"国家之间为什么不睦?"其答案既可以从神学也可以从哲学中去寻找,既可从上帝的启示亦可从理性中得到.本文所关心的是后者,即从哲学或理性中去寻找答案.哲学家们对于战争的原因及持久和平的本质和条件能否作出回答?这是我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上记者们追问明星,金融风暴对你们的影响有多大?身家缩了多少水?明星们答:很惨。日常生活中,朋友间见面最关心的是,你的股票亏了多少?对方用哀怨的眼神回答了一切,大家默默地相互拍拍肩以示安慰。到了中午吃饭时间,楼下的饭馆生意清淡,同事们很默契地相聚在单位饭堂里……现实已经是这样了,不景气真的是不景气。这时,是不是不该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了?是不是要学会记账了?是不是该外面少点应酬,多回家陪陪老婆和孩子了……可是,恋爱要谈,大餐要吃,生活要过,一切不能因为不景气而变得无趣。来听听淘友们是怎么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3.
社会调查或社会研究中有没有价值倾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研究者在社会调查中能否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即采取所谓公正、客观的态度,或者社会调查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价值倾向?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后者,即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的价值倾向总是存在的,不论研究者在主观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和对自然界的研究不同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客体。他在研究社会时同时又是一个被研究者。所以,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本身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他不可能象天外来客一样对人类保持一种纯客观的立场。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自已的同类时,不可能不反映出自己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吨旧手机中包含的贵金属含量要远远高于同等重量的矿石。人人都是"微矿主"人一生中会拥有多少部手机?鉴于如今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11个月就要更新换代旧手机,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那你知道你的旧手机会遇到什么情况吗?这个问题似乎更难回答。其实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下被我们淘汰掉的手机、电脑、电视,因为最新的报告显示,这些被淘汰掉的电子产品简直就是一个"金矿",人人都是"微矿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在分配公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各种似是而非的判断还在干扰着人们的视线.例如:GDP"蛋糕"是否做得越大就越有利于解决公平问题;把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行吗;非均等的居民收入增长过程该先涨谁和涨多少;政府税收的快速增长就那么值得高兴吗?这一类的问题,必须给出进一步的科学回答,才能真正推进分配公平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说起历史,就会让人感到心头有些沉重。说不清为什么,好像历史的感觉就是这样,历史就意味着战争的刀光剑影、征战挞伐;政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讲起思想史,一开口就是中国的孔孟之道,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说到文化史,必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世界曾发生过多少次文化碰撞等等,如此这般,令人不胜其烦。历史是鲜活的,是灵性的,可为什么历史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就变成了如此沉重而乏味的东西呢?历史的灵与肉究竟到哪里去了?也许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不是我们哪个人的错,但我们却有责任求解问题的根源。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强调的就是寻求修齐治平之…  相似文献   

17.
<正文> 为什么城市质量有高有低?为什么每个城市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色?为什么到不同的城市去观光,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城市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大小不同,除去规模、等级等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要深究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必须研究城市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这是研究文化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概念问题。文化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是观察社会的带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透视孔。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写的《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定义时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文化是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化。随着知识的扩展,人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日益深入。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对文化这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加以归纳和概括。从抽象概括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指的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影响、支配行为的规范、准则和观念。从具体内容来看,人们的行为模式可以体现在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吃、穿、用、玩、)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规范、准则、观念又可以表现在科学、技术、教育、法律、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由此可见,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的、具体的内容,也包括抽象的、精神的内容。不能把文化仅仅看作是与政治、经济平列的一个狭隘的范畴,而应该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在向文明前进的漫长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运用这个广义文化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以及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由于立足点更高,透视力更强,因此,对本质的把握可能更准,对规律的认识,可能更深。从广义文化概念看,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城市文化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开怀一笑     
喝人参汤有个阔少爷。出门看见一个挑着担子的穷人倒地,便问行人道:“这个人为什么躺倒了?”回答道:“这人没饭吃,肚子饿了,倒在地上歇一口气。”少爷说:“奇怪!既不曾吃饭,那为啥不喝一碗人参汤出门?喝了也能饱得了大半天!”穿错靴子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一个主题思想是十分明朗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唯有改革才有出路.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实行改革?怎样实施改革?以什么标准衡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邓小平改革理论必然要回答并构成了这一主题思想基本内容的东西.学习这一主题思想使我们深切体会到,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是唯物论的,又是辩证法的;但它不仅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改革思想中的运用,而且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即以时代主体能动性为契机,使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改革观的高度上有机统一.在邓小平看来,时代的主体当然不是个人,而是党,是群众;主体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改革的理论认知的时代要求方面,而且表现在充满勇于改革探索的时代气息方面.改革必须以“自己思考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为历史前提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是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仅是卢梭整个政治哲学的导言,也是卢梭的“自由宣言”,在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中,卢梭对作为核心人权的自由进行了集中和深刻的阐述,卢梭重点阐明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自由为什么与一般的财产不同?自由为什么不可以被剥夺也不可以让渡?“征服的权利”为什么不是一种权利;专制政权为什么不可能是人民的自愿选择?独裁者为什么终将成为自己暴政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