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文”、“道”离合之辩,主要包括文体古今之辩、道体醇杂之辩、“立身之道”与“文章之道”的异同之辩.它在宏观上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内在思想联系的逻辑框架之中.和人们习惯上认为“道”学有碍“文”学的观念相为互补.  相似文献   

2.
古徽州历史悠久,自秦置黟、歙二县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受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发达,经济殷实,更促成当地文风昌盛。当时徽人风雅成风,人才辈出,逐步形成了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徽文化”。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性质。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民居雅致,祠堂宏丽,牌坊雄奇,四雕精美,村镇繁荣,园林遍布,具有艺术性、技术性、布局整体性和展示历史性、文化性的特点,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处处不见朱升 早在一九七二年,于中国国际战略关系的大调整中。随着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决策的广泛传播,“休宁儒师朱升”的名字便也变得家喻户晓。时至今目,“不称霸”仍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国策,是毛泽东十分重要的政治遗产。如今曾遭冷落甚至遭到敌视的“徽文化”也已重新为世人所珍视,已“蔚然成大国,耸立于学术界之林”.“徽文化”研究也汇成了一个个高潮。但环顾其各个窗口园地,却处处不见朱升。  相似文献   

4.
有人对天竺茶楼黄总说,你这个茶楼题名天竺,除了给人以异国风情与徽文化美妙结合之外,“天竺”二字合起来是“笑”字。主人笑口常开。笑脸迎人,正应了中国生意人一句老话叫“和气生财”。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宏在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时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徽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干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所属区域环境中,使物质文化遗产“凝固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一词在中外历史上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各具其义。在本文中,作者考辩了中外“文化”一词的历史渊源并探讨了文化要素、分类、层次以及文化的民族性等论题。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3月28日,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在歙县云岚山举行“庚寅清明祭祀越国公汪华仪式”,海内外专家学者汪氏后裔300多人参加。而后游览徽州古城渔梁坝并在披云山庄召开越国公汪华文化暨徽文化研究传承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徽州社会科学》2008,(9):58-58
歙县提出“一城九品四区”思路策应“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一城”:整合徽文化各种资源,形成以徽州古城为中心,辐射到相关特色乡镇的文化旅游板块。“九品”:围绕“一城”,塑造九大系列徽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古城风貌文化,整治中和街、打箍井街、瓮城段等古城重点历史文化遗产,修复紫阳书院,恢复古太平桥风貌,凸显古城特色;徽州府衙文化,  相似文献   

9.
借国际徽商大会在黄山市举办之机,牵头发起成立“徽文化国际基金”。国际徽商大会的参会代表分布广、级别高,见识广、思路宽,成就大、实力强;徽土地的根缘和徽文化的情缘是国际徽商大会凝聚力的根本。黄山市作为徽商发源地、徽文化发源地,又有大会举办权的东道主身份,应当不失时机地担起发起人的责任,在全球视野中树起一面徽文化大旗,  相似文献   

10.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与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乡土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考察了徽文化对徽商兴衰的巨大影响。文章以史为鉴,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新时代的新徽商。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坐拥两处国宝的黄山徽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一改往日清高形象,开始大步走向市场自我推销。5月28日,这家公司员工悉数出动,在中心城区昱中花园广场摆摊设点,举办“让徽州后人走近徽文化”活动,招来市民不少眼球。  相似文献   

12.
《徽州社会科学》2007,(11):20-21
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和程朱理学的发祥地,是黄山脚下展示徽文化特色的最集中地。近年来,歙县地税局致力于税收文化建设,并将徽州地域文化与税收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辨,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题;自五四运动始,话题转移到东西文化的优劣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话题,这里牵涉面复杂,不仅是个文化价值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构建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文化之辩可归属于文化哲学的形态比较学范畴.历经百年不曾断裂的中西文化三辩,不仅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朽话语,而且已被务实为当今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三大历史和现实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相似文献   

15.
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形势下,在世界徽学研究蓬勃兴起的热潮中,在举世闻名的黄山市,唐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日前正式成立了!这是弘扬徽文化,振兴古徽州的一件大事,是黄山市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汪氏宗族七十年来第一次聚集故乡,祭祀先祖、继承和弘扬汪华文化的一件盛事。  相似文献   

16.
《徽州社会科学》2007,(11):65-65
中国剧协副主席、“京剧寻根之旅”团长赵承燕女士在阿平徽味堂品尝徽菜后说:今晚是此次“寻根之旅”之后的又一次徽文化的延续,每道徽菜都有它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去年,市委、市政府在深人调研、反复筛选、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此项决策的实施,对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和“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工程、民心工程和战略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面临的文化困惑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又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为此,本刊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关注,并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本刊第5期将就“民族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讨论,欢迎关注。  相似文献   

20.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刻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剧、徽茶、徽漆等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精粹;朱熹、戴震、程大位、朱升、王茂荫、陶行知、胡适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成为徽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特色的徽州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宗族文化、契约文化、徽州方言、徽州棚民等文化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着悠长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