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其实质就是一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这一斗争也给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正确地分析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有针对性地深入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 ,加强无神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试论彝族先民的天人观苏克明,刘俊哲天人之争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长期较量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族先民对天人关系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坚持了无神论思想。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其中也有着唯心主义和有神论思想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目前在研究柳宗元无神论思想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只看到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早期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一面。由于这种倾向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看不到柳宗元思想经历过一个由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同样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面的论争,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 先秦两汉时期,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思想领域内展开鼓吹“天命”论与反对“天命”论的论争,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形神关系的论战也在宣扬鬼神迷信与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中逐渐地开展起来,展示出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法轮功的教训告诉我们,邪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有神论.高等学校拒绝强学生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学生中普遍地确立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6.
《贞符》是柳宗元反对董仲舒的天能“降符瑞”思想的有名文章,有些书和论文,都把它作为地地道道的唯物主义思想加以引用。其实,这篇文章只能说主要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它并没有完全摆脱西周以来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命靡常”,应“敬德”、“保民”这条唯心主义尾巴的影响。这是一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存的文章,刚好反映了柳宗元哲学体系的矛盾。它可以说是柳宗元矛盾的哲学体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在泛神论之争中,雅可比认为斯宾诺莎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有神论相对立,前者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唯物主义,进而导致宿命论和无神论。施莱尔马赫则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新诠释,在无神论与传统有神论之间开辟了第三种可能性,它以后康德的斯宾诺莎主义表现出来,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一元论、彻底的决定论和批判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是和有神论及宗教根本对立的。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积极开展无神论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项长期战斗任务。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和颠覆的威胁。国内外的阶级敌人还会利用宗教,把它作为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分裂我国的统一,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千百年来的有神论观念和宗教迷信,在一些人中,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战胜有神论和宗教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无神论教育,才能使群众从有神论观念和宗教迷信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更加意气风发地参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究竟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本文认为康德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其一、康德这种主体能动性思想是在撇开认识来源的前提下进行论证的;其二、他的论证以“物自体”为前提和基础;其三、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以当时科学发展状况为依据,因而是唯物主义的理论瑰宝。它将成为推动当代哲学变革的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哲学体系的性质,有的说是唯心主义,有的说是唯物主义,我觉得在柳宗元的哲学体系里,是一个唯物与唯心,好佛与抑佛并存的矛盾体系,或者说他这种哲学体系是具有二重性的。现在先从《贞符》这篇典型的文章说起吧。  相似文献   

12.
范缜(公元450—515年),字子真,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是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在儒佛合流、神学泛滥的齐梁时期,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积极宣传无神论思想,对维护门阀士族反动统治的佛教神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表现了这个法家人物敢于反潮流的战斗精神。他的哲学著作《神灭论》,在我国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的,自然它也就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无神论向有神论作斗争的优良传统,而且大大向前推进和发扬了这个传统。列宁曾说:“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起码原则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更前进了一步。它认为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为此要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信仰宗教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早期的哲学思想。恽代英提出的“物质实在论”有力地批判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批判了“不可知论”;对“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 ,作了富有成效的论述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  相似文献   

16.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哲学上也有极为丰富和精辟的思想。他发挥了柳宗元、张载、王安石等人的唯物论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气本论 ,在宇宙观、无神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 ,在许多方面不仅与程朱的唯心论相对立 ,而且超越了前辈唯物主义哲学家 ,开启了后世哲学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在意识形态中始终存在着有神论、无神论的影响。有神论与无神论是对立的 ,只有无神论与无神论之间才互有可接受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无神思想居重要地位的惟一大国 ,具有两千多年深远影响的儒学 ,虽然不是主张彻底的无神论 ,但始终强调的是人主宰一切而非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而稳固的传播 ,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无神论的思想基础 ,所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无神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唯心主义现代有神论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加强科学与哲学的联盟,把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与马克思无神论的教育结合起来;把破除现代有神论思潮及其迷信活动的思想斗争与铲除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的理论建设结合起来;要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关注时代的变化,加强有关深层理论的研究,杜绝新的唯心主义思潮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中心地位,是他的许多哲学观点的基础。本文试图从积极的方面,就物自体学说中的矛盾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作些肤浅的阐述。 康德哲学最早的批判人雅可比认为,“物自体(也即自在之物)是这样一种概念,没有它,不能走进康德的体系,然而有了它,又不能走出康德的体系。”(《雅可比全集》第2卷第304页)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存在着矛盾(物自体,既作为感性的来源,又作为认识的界限),这是不容置否的;其根源在于康德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应如何看待康德学说中的这一矛盾?简单地责备康德的不一致性,因而认为他是个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