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张信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4):5-7
2006年4月18~1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21世纪的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和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与会中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本刊选登其中三位学者的发言,以飨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王锋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32-34
作为一种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经贸现象,丝绸之路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它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笔者从张骞凿空与古代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变化对西域丝绸之路的影响,如何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就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现代的经济与旅游开发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历史遗产和传统优势,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合理开发人类自然资源,从而达到因地制宜,依托特色资源,促进西部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辨正张志坤(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张骞之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西汉王朝建立同外部世界广泛联系的开始,也标志着古代东西方商路的开辟和文化交流的开始,其影响十分深远,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就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来说,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宗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多次到访中国。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进步速度之快,屡屡让我叹为观止。在过去20年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和公共关系行业无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和全球公共关系行业来说,这次大会无论在推进公共关系方面,还是在促进全球社会的合作与进步等方面都是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杨斯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67-269
自汉代开始在西域设立属国和都护,以迄清代的西北治理,不难发现,西北边疆地区经历了一个由被内地争权羁縻、争取的外围地域即"西域",逐渐演变、被整合为中国国土即"西北"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即由"西域"到"西北"的变化,不仅意味着指称上的改变,其实质性的内容是"西北"边地内化为"中国"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北"成为"中国"的西北——尽管这一历史进程中曾经历战乱、分裂、割据,但其总体的趋势却是指向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格局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赵云旗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隋炀帝执政期间,曾致力于对西域的经略。对此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意义及性质,历史上均持否定的态度。《隋书·裴矩传》:“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资治通鉴》:“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隋书·西域传》:“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因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炀帝“规摹宏侈”,裴矩“以荡其心”。显然无一处可称道的。而且这一观点至今被史学界所公认。但是,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考察,这种传统的定论仍需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8.
杨建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提起“西域”,人们脑海里立即就会显现出一个一定的地区,而且似乎是清楚的。但是仔细推敲起来,特别是比较具体地指出它的范围,说出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似乎并不容易。许多著作和文章在谈到“西域”时,就几乎各执一义,相差万里。解放后出版的通史迄今不过五、六种,而对“西域”的解释,就达四、五种之多。特举几种有影响的著作来看: 范老的《中国通史》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和中西关系,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和敍述。在这部通史的第二册中,专门对“西域”作了解释。按范老的看法,在汉代,“西域”有广、 相似文献
9.
张小忠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136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11.
从“生活世界”到“社会世界”——《社会实在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实在问题》是许茨后期的学术论文集,具体阐述了个体在采取韦伯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过程中,其主观意图的产生以及形成机制,人们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正是有赖于这种机制。由此他还提出了作为社会科学家应如何研究社会行动中的行为者之间的共享意义问题。引介和评析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许茨在这个文集中的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2.
哲学理论上的重大变革首先是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始的。马克思扬弃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出发形成了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标志着哲学出发点、研究对象和哲学使命的转变。这一变革深刻凝聚在马克思的那句口号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弥补了传统哲学的缺陷,为马克思其他一些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从“科学世界”深入到“生活世界”——对教育学转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雪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8-81
教育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朝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漫长的科学化追求与改造,并未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被公认的所谓“真正的科学”,在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为此,要改变其唯科学化的价值取向,使之真正成为一门服务于社会、深入到生活世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邓常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9):74-76
印度因其软件业的发达而被誉为"世界办公室",然而,本文的分析表明,印度在制造业方面也有相当潜力,假以时日,印度有可能成为继中国之外的又一个"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世界工厂”渐行渐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两头在外,进口原材料,并向全球各地出口廉价的制成品,如影随行的是中国制造(made inchina)名扬四海。如今,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世界工厂正外移,并渐行渐远。昔日辉煌世界工厂这一头衔首先由英国冠 相似文献
16.
我是2006年通过社区干部招考,进人社区工作的。没进社区工作之前,我已经在这个社区居住了两年,左右邻居也认识一些,但仅限于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至于人家姓什名谁,谁和谁是一家子,家庭情况怎样,一概不了解。有时遇到和我一起带着孩子在楼下玩的邻居,彼此间想打听一下,又觉得张不开嘴,所以一直以来,邻居之间只限于“点头之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由、司法独立等概念的分析,从内容上证明自由与司法独立间的必然联系及权力制衡中存在多种特例,并从方法论上实践检验了“形而上”法理学研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穆德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粟特”一名,首见于《后汉书》,称为“栗弋”。 “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粟特”正式见于《北史》: “粟栗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沙邪。属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北史》的“栗特国”,即《后汉书》的栗弋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叫“(宀卒)利”,是指一特定地区而言。这是由粟弋音译转化来的,其根据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 相似文献
19.
刘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兴象”和“兴趣”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两个概念的诗学内涵 ,并认真清理认定了从“兴象”到“兴趣”的沿革流变关系 ,揭示了两个概念分别在殷 王番 诗歌批评和严羽诗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及其现代转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