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岳川 《云梦学刊》2005,26(2):143-143
我欣喜地看到.欧阳友权教授主编的“网络文学教授论丛”,通过对网络传播媒体与文学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考察,阐释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演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观照网络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生态的依据,并进一步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欧阳教授牢领的中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团队,不仅在网络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做出了理论体系性反思,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相当的成果:最先在高校建立“网络文化研究所”,第一个获得省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
欧阳文风 《云梦学刊》2011,(2):163-F0003
2010年12月26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十年行程:网络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湖南师范大学易健教授、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余三定教授、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季水河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谭桂林教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副院长李阳春教授等20余名省内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及《湖南社会科学》副主编禹兰女士、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一种体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存在,网络文学客观上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网络文学拓展了文学史的逻辑原点;作为一种功能性存在,网络文学则赋予文学史以更为开阔的意义空间和思维视域.由此所形成的文学审美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关系逻辑”,让网络文学不仅具有入史的前提,也有着入史的必然和意义.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翼,网络文学有足够的资质进入当代文学史的场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构建“网络文学史”.面对网络文学丰饶的史料、史实和史绩,我们重写文学史应该秉持这样的史观和史识.  相似文献   

4.
孟隋 《天府新论》2018,(1):138-144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经过探析可知:网络文学在作品创作理念、文本形式上与纸媒作品相比,并未产生“根本性”变化,“网络性”并没有深刻地卷入网络文学本身;网络文学其真实所指显然是某类特定的“大众文化文本”,因此,作为高雅文化研究概念的“文学性”并非网络文学要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内容组织模式” 这个概念以应对我国网络文学的特殊性。从内容组织模式来看,我国网络文学最常见的有两类,即“线下出版”模式和“收费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5.
2012年12月23日上午,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网络文学的局限与发展走势”专题研讨会在中南大学文学院召开。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欧阳友权、副会长阎真、李阳春、龚旭东、佘艳以及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日报、湖南省作协、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社科联等多家学校、单位的30余位专家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快速崛起的网络文学量大如山却体犹未健,“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十分突出,亟需文学批评家入场,补齐批评标准这块“短板”,以加强文学批评,运用一定的标准去解读、评价、引导和规范,助推网络文学从“长个子”走向“强筋骨”,实现新时代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离不开“文学”品格,也不可脱离“网络”特点,是在赓续文学传统基础上的理论拓新;应基于网络语境的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和影响力等维度,架构起由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组成的动态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用“人民文学”的旗语为网络文学指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倡导用“人民文学”的旗语引领网络文学,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网络文学还不是“人民文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文学可以成为“人民文学”.但“人民文学”是新世纪文论语境中颇有异议的一个概念,争议诱因集中在思维定势、运思方式、生产方式.基于此,向网络文学亮出“人民文学”的旗语,必须构建生成性的“人民文学”观,从媒介维度探索网络“人民文学”的生产方式,提炼网络文学中孕育的人民性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从众声喧哗到理智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德强 《江淮论坛》2005,(5):134-137
曾经喧闹一时的网络文学如今已逐渐归于平静,有人因此感叹网络文学已“走向死亡”。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主题选择、价值评判、网络写手、创作规律等方面入手,来说明网络文学在经历了喧哗浮躁后,正在逐步走向理智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双向互动,从理论上讲改变了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形成了“在线批评”的新批评形式.就网络文学作品实际生产而言,这种双向互动影响到底有多大,却值得开展实证研究.探析网络写手写作与网络读者批评互动对网络文学和网络批评的影响,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保持、主体性功能发挥,呼唤专业批评参与到网络文学在线批评中来,十分必要,它将有利于网络文学未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欧阳文风 《云梦学刊》2012,33(5):3-I0001
2012年6月26日下午,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组织——湖南省网络文学研究会在中南大学文学院正式宣告成立,250余位网络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出席大会的领导有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周发源及学会工作处张光煌副处长,湖南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常立宪处长,中南大学周科朝副校长,怀化学院谭伟平院长,湖南理工学院余三定副书记,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季水河院长,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友权院长,湖南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胡良桂所长,中南大学人文社科处彭忠益处长,湖南省美学学会易健会长以及湖南省相关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负责人。会议由中南大学文学院欧阳文风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1.
鲁涛 《云梦学刊》2010,(1):69-69
《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欧阳友权著)于2009年10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分为三部分:上篇讨论的是“数字传媒下的文论转型”,试图在一个纵向的“史”的维度上.辨析数字媒介出现后带给当代文艺的历史性变革;中篇“网络文学的本体论”探讨了备受关注的网络文学的本体与本性问题,在学理逻辑上坚守的是一个横向的“论”的思辨维度;下篇“网络视域的诗学反思”,挑选的8篇文章集中解读的是数字技术媒体带给文艺学的理论斯课题和学科创生空间,力求在“史”与“论”融汇点上找到“比特世界”的学理症结和诗学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界定与起源是关联在一起的议题,所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起源问题的讨论需要回到如何定义网络文学问题上方可进行。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媒介文学,网络空间是其生产和传播中最为核心的条件。“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属于中国话语与中国表述,此处的“中国”应理解为以汉语为依托的文化共同体。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值得探索是基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繁盛的文化事实,起源坐标应指向对其具备形塑作用的网络空间,建构起源的目的则是为了网络文学场内的主体获取身份认同、指导具体的创作实践、实现文学前景的更好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20世纪末期海外华人实现技术突破、搭建汉语网络空间、成立创作基地并进行文学实践,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也成功形塑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原初空间,而后中国本土的网络文学空间多点涌现,形成今日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丁筑兰 《学术论坛》2012,35(5):89-92
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的强交互性和弱可控性使去中心化与双向交流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从实际效果看,主要表现在: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开拓了文学写作的空间;网络链接实现了文学内容的非线性组织;多媒体技术赋予作品图文并茂、旁征博引的能力;网络文学的双向交互建立了灵活开放的读/写者关系,引发文化意义的内爆。然而网络文学也出现了本体缺失和主体混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下的网络文学创作可分为五种类型 :BBS网络故事型 ,这是网络文学的原始形态与基本形式 ,它完全依附于网络———故事背景是网络 ,主人公为网人 ,交往方式以网络聊天为主 ,故事结局也像网络一样虚幻 ;传统文学型 ,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一样的 ,二者的区别仅只是载体不同 ;大众参与型 ,认为所有发在文学网站上的帖子都可称为网络文学 ,它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人数众多 ,作品繁杂 ,但缺乏有特色的代表作品 ;接龙游戏型 ,此种形式最能体现网络广泛接纳、变化多端的特点 ,它打破了作者与受众的界限 ,每一个阅览作品的网友都能轻易变受众为言说者 ,按照个人的意愿去发展故事情节 ;完全网络型 ,此类型实现了网络与文学的最亲密接触 ,由于其对网络的完全依赖 ,文字逐渐退隐 ,而“超文本”型、“非线形”型、“多媒体”型等正悄悄攻占传统观念中的文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新旧媒介为了争夺话语空间,往往会展开激烈的博弈。在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对网络技术、商业资本、文学资源形成了多重的依附,一直没有建构独立的模式,选择了一条"依附性发展"的道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将表现出三大趋向:其一,在网络接近全面覆盖的环境下,"网络性"不再具有标签意义,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将逐渐融合;其二,技术美学取代主体美学,网络写作成为网络IP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三,文学语言退化,乃至文学退化。  相似文献   

16.
桂琳 《晋阳学刊》2006,(6):21-24
“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界定和使用这个概念上存在着分歧。美国学者兰西.弗雷泽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公共空间”研究热中的产物,她在研究中对这个概念的涵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对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这对我国学者引进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的民间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种属、立身文学世界的基本根据,也是它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离开民间性,网络文学也就丧失了网络空间赋予的宝贵的实践空间;如果网络文学的民间立场、姿态、话语和精神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就会成为虚伪的民间写作。自我生存的纯真表达,是网络文学继承民间文学精神传统使自己成为网络时代“新”民间文学的核心语词,“新”只表现为它书写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它从来都是旧的,因为它始终生活在民间并表达民间。  相似文献   

18.
董学文 《云梦学刊》2003,24(2):127-128
当上世纪末的历史余辉在古老的文化原野投下最后一抹背影时,印刷时代的文学宿命般地步入落潮期。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却踏上Internet快车,沐浴着机关报世纪初露的晨曦,奏响了自己开幕的序曲。的确,“网络文学”的词汇还未走进文学词典,“网络文学”现象就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迅速普及,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上网人数急剧攀升,网络原创文学的绝对数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然而,由于许多“网”上作品的稚嫩、粗糙、苍白与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文学从总体上尚未赢得人们普…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情感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它既是汹涌澎湃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网上,你可以任情放纵自己、享受自己、欺骗自己,尽管有的时候你也许很难找回做"我"的真实感觉,然而谁又能否认这种梦幻、迷乱、自由不拘不是现实生命最真的意义呢?网络时代流行的时尚情感既是一种私人性话语释放,又是一代情感的共鸣写真,无疑网络文学正是这种情感的精致包装。一、 网络文学不是“网络”文学,二、 也不是网络“文学” 将网络文学看成是当下时尚情感的文字承载有着很大的冒险性和臆断性,因为在它的背后一直潜隐着两个悬而未决的命题,这…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认真反思我国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中的一些问题,由此,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新思维”的讨论。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学者仍停留在高深莫测的探讨上,研究了半天,“创新思维”仍是“玄而又玄”的风景。前不久,笔者读到的宝鸡文理学院文学院李思民教授的学术专著《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造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探究创新思维的好书。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思维的控制。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受到诸如民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