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宁玛派将佛教经典分为“旧译教语部”(())、“伏藏”(())两类,这是宁玛派教法体系的两大支柱.关于“旧译教语部”教法体系的创建肇始于17世纪,以后经过历代宁玛派大师不断增加、完善,先后形成了不同时代代表性的文献目录.改革开放以后,藏族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其中,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的编辑出版是重大成果之—.新编《旧译教语部经论本注经典集成》集前人关于“旧译教语部”文献编目之大成,广泛收集、整理了留存于国内外各地的相关藏文文献,是迄今为止所收经典最多、编辑科学合理的综合性大型文献工具书,代表“旧译教语部”文献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义项间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语义连续统,而后阐述叫板的性质归属应为现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进而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旧词新义词语和普通新词语进行区分.最后,文章立足于多种角度就旧词新义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对此近世以来的西方入侵者、传教士、探险者等进行过身临其境的描述.然而,这些反映农奴制度黑暗的记录却在当代西方社会出现了"群体失忆"和"人间天堂"的无端想象.本文通过对西方人亲眼目睹旧西藏的观感再现,举证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评介,分析西方殖民势力制造"西藏印象"误导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揭示掩盖在"西藏印象"人文包装下面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该剧以复社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真实爱情故事为背景,穿插描绘南明王朝灭权的真实历史。它被认为是一部真实历史性爱情戏剧,内容丰富,韵味深远。通过侯方域李香君的这段爱情离合,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现状,可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本身是一首感慨朝代更替的救赎悲歌,本文试图爬梳侯李二人的爱情始末,寻找这出爱情悲剧的必然成因。  相似文献   

5.
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历来是藏学界十分热门的话题,研究成果汗牛充栋,硕果累累。但从目前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学界的研究多是从“政教合一”制度具体的存在形态入手,描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揭露其反动本质,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其产生、存在的内在机旧西藏与中东传统伊斯兰国家的“政教合一”制之比较制、运行机理进行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笔者不避舛陋,试图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通过另一个侧面,认识和把握旧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恳望学界方家斧正。一、“政教合一”制生存的社会基础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唐传奇中,爱情总是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于爱情的描述,使女性形象塑造变得更为鲜明.贵妇、大家闺秀、侠女等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在爱情中获得了成长,克服了封建礼教,最终实现对爱情的领悟.本文选取了《莺莺传》《李娃传》和《聂隐娘》三部作品为例分析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宋代文人爱梅、咏梅成风,大量咏梅词和咏梅名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李清照的咏梅词别具一格.她不仅真实的体现了宋代梅文化共有的民俗状况和文人的嗜雅风尚,也突破了传统咏梅词的风格,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风采.她将爱情婚姻中真切的女性情怀和家国兴亡中博大的今昔之感,乡关之思融入咏梅词中,不论是惜春伤时、爱恋相思,还是生离之悲、家国之痛,其用情真挚,表达真切之情都是其他作家的咏梅词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雷雨》作为我国伟大戏剧家曹禺的代表剧目,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三一律"的锁闭式结构以及其针砭时弊且深入骨髓的思想着实令人钦佩.从序曲中教堂场景的静谧安详作为引子,引出十年前同一个地方发生的一个悲剧故事.在这个锁闭式的十年前的悲剧故事里又以鲁妈的回忆引出再往前的故事.这种环环相扣的锁闭式结构着实精彩.该剧本以一个家庭的悲剧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和旧陈腐制度的抨击和谴责,也以一种畸形龌龊的家庭关系来影射在旧制度下的社会关系的畸形和变态.这也是该剧本之所以成为我国经典剧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旧、新桂系当局治理广西期同,县级政区的变更与增设,表现为改土属建制为流县,从老县析置新县,强化对瑶族聚居区统治而设新县三个方面.这一县政改革举措,是地方政府重新谋划县行政区域以强化统治,“开化”少数民族聚居地政治经济文化,及与地方势力特别是土司后裔势力之间搏弈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噶举派形成於公元十一世纪,最初只有两大传承。一个是以克珠琼波奈觉巴开始的香巴噶举。另一个是玛尔巴之再传弟子塔布拉杰所创始的塔布噶举。这两派传承虽然同原於印度的噶举派,但是到十五世纪时香巴噶举已经衰落,而塔布噶举则发展成四大八小的庞杂支系。其中噶玛噶举,蔡巴噶举、帕主噶举、跋绒噶举四派是塔布拉杰直接师传的,故称四大支、而其中的帕主噶举在1354年开始取代萨迦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达两个多世纪,成为西藏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大教派。其创始人帕木主巴多吉杰布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婚姻遭遇及其逐渐为金钱毁灭,后期又去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大多认为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人性泯灭的女人.以格雷马斯的理论为基点,从"符号矩形"的角度着手,浅析曹七巧在"二项对立"的争斗中缘何从可爱异化为可怕,并由此启发女性对传统爱情婚姻进行自省,进而对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美人鱼》这部2016年的贺岁大片,是周星驰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改编的集爱情、环保、刺杀、喜剧于一体的大电影。电影以人鱼之恋为主题,运用多种蒙太奇手法、二女一男的恋爱模式、大团圆的结局,引起人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美人鱼》这部2016年的贺岁大片,是周星驰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改编的集爱情、环保、刺杀、喜剧于一体的大电影。电影以人鱼之恋为主题,运用多种蒙太奇手法、二女一男的恋爱模式、大团圆的结局,引起人们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着珞巴族和门巴族。这是除藏族外,西藏高原最大的两个民族。“珞巴”,藏语的意思就是“南方人”。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带,以狩猎和农耕为主。旧西藏时,珞巴族受到歧视,被蔑称为山野里的“下等人”。1959年以前,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结绳刻木记事。有语言,无文字。其生活水平之低下,甚于我在三岩看到的帕族人。  相似文献   

15.
身体装饰是身体的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特定群体的身体装饰的文化表达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社会身份标记、族群文化记忆的身体再现、个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身体政治的折射。就第二个层面而言,红瑶通过身体及其装饰行为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的认同,并使之以身体实践的方式一代代地得以传承和"再现"。  相似文献   

16.
许克 《中国民族》2007,(9):26-26
她是一个令我永生难忘的女孩,我们之间没有爱情,也没有亲情,但都有一份埋藏在心底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7.
明空双运 顿悟一心——浅析宁玛派的佛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早而又最具藏族人独创性的教派。“宁玛”是藏语音译,意为“旧”。说其“旧”,是因为该派自称他们所传密法为前弘期莲花生所传之教法,这比藏传佛教其他各教派的密法传承要早300年,故相对而言,被称为“旧派”。对于新旧的划分,土观大师说:“新旧二派之说,乃是纯粹以密教宏传情形来划分,其说法颇不一致,最普遍的说法,是指以班达弥底(念智称)来藏以前所译续部,则称为旧派密咒;仁钦桑布译师以后所译续部,则称为新派密咒。这段话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新自由制度主义也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应全球形势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与现实主义的挑战与应战中应运而生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合作而不是冲突,国与国之间只有趋利避害,才能使参与其中的行为体在无政府状态这样一个国际大环境中,使博弈达成一种"非零和"(Non-Zero-Sum)的结局,从而使其在博弈中达到帕累托最优解.  相似文献   

19.
廖建新 《西藏研究》2008,108(2):44-50
在川藏交界三岩一带,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父系民族组织的残留.在当地被称为"帕措".不同帕措成员之间发生的民间冲突,习惯上以谈判方式解决,这早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乡规民约.文章运用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相关文献史料,与国内外的父系氏族组织作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山岩帕措冲突与谈判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