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内阁制,但对内阁制特有的不信任投票权却没有具体规定。《临时约法》设计者将不信任投票权和弹劾权混同,目的是以国会制约政府权力,自身又不被解散。可在国会真正需要行使不信任投票权时,或因弹劾手续烦琐不能奏效,或因没有法律依据而无所适从,不仅不能制约政府,反而因无法可依而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2.
民初国会政治研究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存思考余地。就机运而言,中国代议制国会的创建与构成其否定因素的直接民主观念为国人所认知同步,可谓生不逢时。从政体角度观察,在分权体制下《临时约法》赋予国会单方面制衡行政的诸多特权是否合宜,也成问题。民初政党发育不成熟,相互制衡的两大主流政党未能形成,难以支持国会及责任内阁制的正常运作。国会政治运作不成功,非尽关乎地方自治导致的政治碎片化,民初地方自治体现的是一种中央方向上的地方主义,并不一定构成国会政治的否定因素。真正对民初国会具有杀伤力的是国民党在统一名义下实施的一党专政,这种专政在直接民主幌子下实施,最终导致代议制国会严重畸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第一届国会中党争的内容、原因及影响,说明第一届国会中的党争虽然也包含了法理之争和维护国会立法及监督权的斗争,但由于各党太重党派利益,从而使党争演变为党派利益之争,这不仅损害了国会的形象,而且也为袁世凯利用强权破坏国会提供了条件.民初党争难以调和的深层次原因,是传统一元政治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内地学术界在论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缺陷时,主要是说它存在诸如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没有明确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等等。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法律本身以外的政治问题,而非宪法本身的法理问题。从法理层面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存在不少缺点,它之所以很快被袁世凯撕毁,其本身存在的法理缺陷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清朝统治,随之倒下的还有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帝国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宪政试验田。《临时约法》确立的主权在民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法治原则及正当程序原则,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清朝统治,随之倒下的还有存在了两千年之久的帝国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宪政试验田。《临时约法》确立的主权在民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法治原则及正当程序原则,为近代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虽然以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冲突为代表的府院之争是袁世凯故亡后北京政治的典型特征,但是在承认既有权势的基础上,并不妨碍对影响政治发展的其他因素的考察。通过对府院之争中的国会(侧重在野势力)运作及其角色的初步考察,增进对这一时期政治变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夕,由于满清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反动,古老的中华帝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把"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理论引进中国,在国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促进了辛亥革命理论的产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许多省份、包括河南也发动了起义,从此结束了长达2 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它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政府的《钦定宪法大纲》有着根本的区别;男子剪辫子、女子放足以及服饰的变化是这个时期重要特征;另外,教育与出版业的变化也表现出民国的新气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反映辛亥时期的社会变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李鸿文 《21世纪》2013,(3):17-20
2012年12月4日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凑巧的是。2012年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年。因缘际会。人心思法。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们关注宪法,讨论宪法。回溯历史,考量当下,“宪法”、“依宪”、“宪政”、“法治”等词语,又一次得到新的诠释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文论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即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临时约法》在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初 (1912 - 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 ,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 ,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 ,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 ;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 ,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 ;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2.
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旧立宪派和革命派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政党政治有着明确的认识.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们在民国初年的宪政实验中,又系统地阐明了政党政治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政党的性质作用,政党的运作及政党制度模式的选择等.值得注意的是,旧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而就整个中国社会观之,对政党政治普遍缺乏认识并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3.
1913年"二次革命"后,倪嗣冲就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尤其关注对淮河流域的治理,通过疏浚濉水、淮水,修建淮河长堤,举办工赈等措施,既赈济了灾民,又完善了水利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自晚清以来,由西方传入的报刊杂志在近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成为时人的阅读资源,更成为他们的知识渊薮、交往渠道、生活来源,乃至模塑人生道路的有效力量。对于在思想言行上易于趋新的知识青年来说,更是与各类承载新思想新知识的报刊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或间接或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人生样态,影响着他们的志业抉择。青年杨贤江的人生历程的个案,或恰能为清末民初以来新式读书人与报刊媒介之间愈来愈紧密的相互联系做一个有力的注脚。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部门及所属的地方政府诸多部门,为推动发展合作社经济,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继颁布一系列法令章程,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合作法规体系.相关合作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国民党政府发展合作社经济各项政策的实施,规范并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以此支持了抗战并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同时也为台湾时期国民党的合作社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民政府和在不同阶段颁布的合作社法规有互相抵触之处,其内容的规定既存有背离合作社原则的方面,也在强调完备的同时伴有繁琐的状况发生,由此导致其诸多法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彻底实行.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竞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前期(1911-1937)各种势力和历史因素交织混沌,以刊载趣味性内容和提供消遣娱乐为主的近现代小报业乘势崛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小报数量庞杂,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娱乐性和知识性小报,横报和黄色小报,综合性小报,社团、行业和同乡会小报,这四大类报纸以时间为轴正好概括了中华民国前期小报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早期(1912—1927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作为两者结合的特殊形式——女子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并取得一定发展。对妇女就业及自身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局隈。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师范教育学费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生免交学费的政策在我国并不是新事物。民国初期就建立了涵盖学费收取制度、在校待遇制度、毕业服务制度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体系,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以公费为主导、覆盖面广,权利与义务对等,毕业服务灵活。民国初期的师范教育学费制度,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同时也启迪我们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方。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祥及其侄子马鸿宾、儿子马鸿逵两代三人的从政经历、所发言论以及实际效能的考察,讨论其家族对于国家在民国时期的贡献。从其积极面入手,整理其以中华民族主人翁姿态在特殊背景下,对中国的国族认同与领土完整所做的历史贡献及其国家担当,以及延续至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