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日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所谈到的有关中国大学精神虚脱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名曾经在复旦任教的教师,我为复旦出现了这样一位睿智的校长感到欣慰,同时也为杨——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的校长——感到无奈。杨的访谈很好地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中国大学(目前)是什么样子的”和“中国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从逻辑上看,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者说回避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是(目前)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2.
葛红兵在他的名文——真是名文,若不是看了他这篇文章,我还真不知道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有这么一位敢于“直言”的“博士”——《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中谈到钱钟书时,  相似文献   

3.
画家陈丹青在《陈丹青音乐笔记》一书中说:“我们有音乐,但没有音乐生活。”这话好懂吗?也许难,也许不难。所谓音乐生活在陈丹青看来“大概就是内心生活”。对于陈丹青的话,我的理解是如今的音乐不过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物欲生活中的一些点缀罢了。生活里有音乐,但这生活却不是音  相似文献   

4.
92岁的贺友直先生,是中国的连环画大师,他的《山乡巨变》《李双双》是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画家刘旦宅生前曾赞叹:在连环画领域,贺友直是除张乐平外的“另一只鼎”。陈丹青的评价是:“连环画家的全能冠军,连环画的大寿星、常青树,俗极而雅的文化老姜与老将。”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学者。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曾给我很多启迪。近年来李先生在革命与改良、救亡与启蒙、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的许多论述显示出他对中国现实社会理解的许多过人之处。  相似文献   

6.
18个路人     
《中外书摘》2014,(12):94-95
今天我舅舅向我借书,我给了他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他没去过中国,不妨了解一下。该书是我的教授写的,叫作《101个关于中国的最主要问题》。舅舅拿起书,看到结束语,对其中一个问题纳闷不已:“在中国,为什么一个2岁婴儿被汽车撞倒在地却没人去救助?”他问我这是不是真的。“是。”“怎么可能?” 舅舅瞪大了眼。  相似文献   

7.
戴海 《老年人》2008,(6):28-28
“我有一个优(缺)点,就是永远不让脑海停止活动。”这是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自白。北京大学的老先生们公认,季老是“最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自进入晚年,又进入学术的“第二青春期”:八十多岁时完成八十万字的《糖史》,继而攻克吐火罗文,并连续出版多部有关人生话题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0):22-23
谌震,这个名字我曾多次在报刊上见识过,但印象不是很深。后来,我发现自己读过的好几种书都是他写的序言,比如,陈先枢和金豫北合著的《长沙地区古迹揽胜》,就有一篇谌震的“读后”,题为《读者兴趣浓,用之功效大》。有意思的是,这一篇“读后”还放在陈先枢先生的另一本书《湘城访  相似文献   

9.
彭国梁 《老年人》2007,(7):28-29
最近。一连两次到钟叔河先生家闲坐聊天。第一次是送我新出的两本书《书虫日记》和《长沙沙水水无沙》去,请他雅正。话题自然就围绕“书虫”和“长沙”展开。钟先生健谈。不论是什么话题,钟先生都能将其历史和文化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表面上看,钟先生的谈话和平时并无什么异样,但若稍稍细心,便又分明感到钟先生的声气里有一丝一丝的悲音在缠绕着。  相似文献   

10.
珍稀动物 《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既是我的员工,又是我的兄弟,我尊称他为“杨先生”。这是个敢于唱反调提意见的人,曾经扬言要在凤凰卫视成立“团结工会”,但我看中的是他面对生活时的那份真诚、认真与勇气。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见面就是一场“面试” 2003年谢晋导演萌生了排一部舞台话剧的想法,他拍电影有一整套的班子,有许多合作过的制片人,但是要排话剧却没有一位合适的制作人,后来我作为话剧《商鞅》的制作人有幸被推荐与他合作。第—次见面,谢晋问了我很多问题,其实在考察我,其中一个是“你觉得‘金大班’这部戏的重点是什么?”我就回答:  相似文献   

12.
周俊 《公关世界》2016,(6):122-126
1992年,我在荷兰国家博物馆Rjiksmuseum amsterdam 个人画展中接受 Kunstbeeld 美术评论采访时,谈到荷兰人引以骄傲的绘画大师。我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梵高是个中国人”,着实让荷兰美术主编Frans Duister大吃一惊,我有根有据地用中国绘画的思维方式解释梵高的作品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充满着迷惑和兴奋的他,似乎是听懂了我的分析,最后他的这篇采访文章的标题就成了“梵高是个中国人”Van Gogh was een Chinees。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我找工作的条件有两个:1.必须要和中国有关;2.必须和文化有关。我的运气不坏,那时正赶上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时候,短短的时间里,我这个文科毕业生竟拿到了六七个工作录用函。我最后选择了中国书刊社。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听了,大叫:“你难道不知道,那可是个非常激进的红色公司!”“可别忘了,我也是个来自红色国家的红色的人。”我笑嘻嘻地回答。亨利先生和他的“红色公司”图书馆偶尔借来的那本叫作《生在中国》的书,作者亨利·诺伊斯,也就是中国书刊社的创办人,对中国义无反顾的爱和他天真的理想主义震撼了我,那时我下决…  相似文献   

14.
文化宫     
《老年人》1997,(11)
片名联句某君对上级一刻《三笑》,对下级则一张《铁脸》。提拔干部,大喊《勿忘我》;接受礼物,总是《单独行动》;遇到困难,正好《今天我休息》;出了问题,是《他俩和她俩》。论吃喝要《三关排宴》,把玩乐当《甜蜜的事业》,在腐朽的生活方式《诱惑》下,他就像是《没有航标的河流》。陈彬半个人父:“这道数学题的结果,你说是多少人?”儿子:“0.5人。”父:“你在哪里看见过半个人?”外婆插话:“有!有!俗话说郎如半子,你这女婿不就是我的半个崽吗?”杨欣暑气浮,解郎炎夏忧。妾展芳容犹似月含羞,更效翩翩彩蝶弄风流。待到…  相似文献   

15.
王健民 《职业》2013,(25):73-73
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一个人一辈子想做成点事,都得克服惰性。很多时候,自身惰性要靠外力来驱赶,而这常常是很讨厌的。
  宋真宗时期,学识不高的寇准当上宰相,好友张咏送上二十册书为贺礼,要求寇准两个月看完,还要在书上划出标记,威胁说如果不照做,他就到寇准家以头撞柱,寇准赶紧答应了。后来,张咏要到陕西任职,他担心寇准不看书,临走时对寇准说:“所有事皆可放下,《霍光传》不能不看。”寇准颇为疑惑,当晚就找到《霍光传》来读,当读到“光不学亡术”,他不禁笑了:“这个张咏,拐着弯劝我读书啊,真难为了他这一路的折腾。”寇准心中充满感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欧阳中石先生电话里告知的地址,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的首都师范大学,叩开了他的家门。他个头不高,不像是山东人,但精神比我想像的要旺盛得多。欧阳先生的房间里到处都是书,一走进去,就觉得墨香在空气中浮动。我去的那天,事有不巧,先生楼上的一家正在搞装修。于是先生邀我到校园里随意地散步,边走边交谈。在校园的路上,他要我走在他的左边,我有点不解。他解释说,他看不见右边过来的人。原来,他1994年患脑溢血,留下了右侧偏盲的后遗症,连写字也受影响,常常上下两行“打架”。后来,他索性请人刻了一方…  相似文献   

17.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有人说,如果 20世纪有几位中国诗人能被后人记住名字,那么其中有一位便是余光中;如果 20世纪有几首诗流传于后世,那么其中有一首便是余光中的《乡愁》。去年 10月上旬,余光中先生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曼君的邀请,前往武汉参加“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研讨会”。其间,他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  相似文献   

18.
上次写《让一部分社工先富起来》,意犹未尽,网上对这篇文章也有众多谈论,索性把这话题掰开来,再细细讨论一番。这一次我想换个角度,关起门来对我们社工说几句知心话:社工究竟能“富”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9.
马坚先生去世后3年,1981年4月,他的《古兰经》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回族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白寿彝在评价这个译本时说:“这个本子的出版,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中国伊斯兰研究工作上、中国翻译工作上的一件大事。”他还说:“子实在序文里说到他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明白,流利’,我相信他的这句话。在‘忠实、明白,流利’三者并举的要求下,我相信这个译本是超过以前所有译本的。”可以认为,在汉译《古兰经》中,马坚教授的通译本,是孕育过程长。准备久、公开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一部。 1983年,我参加伊协朝觐团在麦加朝觐期间,世界伊斯兰联盟的负责人曾与中国朝觐团商量过关于出版中阿文对照的《古兰经》问题,主要是中译本的选择。一位主管东方穆斯林事务的负责人向我征求意见,我就向他详细介绍了马坚先生的知识水平、治学精神和对信仰的虔诚,我认为马坚先生的中译本最合适。他说他们听到了一些不同看法。我说这是正常的,对《古兰经》阿拉伯经文尚有不同的理解,何况是把它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在用词选字方面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但不能因此而废。1986年(伊历1407年),马坚先生的《古兰经》中译本,经中国伊协认可与世界伊斯兰教联盟同意,山伊斯兰世界最高权威出  相似文献   

20.
提起梁晓声这位曾以锦绣文章予我们心灵震撼和升华的当代著名作家,人们常常想到的是他十几年前奉送给我们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著名小说;津津乐道的是他近几年真诚且“放胆”奉献给读者的《自白》、《梁晓声话题》、《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文集。大多数人只熟识文章华美的梁晓声,而极少有人真正认识“交际场合”中的梁晓声,更少有人对他的口才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